学校在垃圾分类过程的多种教育契机
2015-03-12陈红燕
陈红燕
在《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2013年教育工作总结和2014年工作要点的通知》上,广州市市长陈建华批示了“学校要把垃圾分类作为一项素质教育的内容抓实抓好”。这也意味着从政府的角度看也希望把垃圾分类这项工作长期、有效地做好。学校在这里更是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垃圾分类活动中内在的教育功能,让师生理解垃圾分类的教育契机,把垃圾分类由运动式活动转化为常态化教育实践,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一、 垃圾分类更有责任教育
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从卫生角度看是100分,但从环保角度看则不及格,因为正是我们每一个人把垃圾混扔在一起,这些垃圾只好被送去填埋和焚烧,其结果,便是占地、污染、耗竭地球资源等使人类难以持续发展的环境公害。我们每个人都是环境公害的制造者和受害者,也是环境公害的治理者。每个人都应该通过垃圾分类来参与环保。这也是每个人应该承担的生态责任。
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是垃圾分类回收最基础的一步,而日复一日的分类投放是靠每一个公民具有责任感才行的。97中成立学校层面的“国际生态委员会”,每个班设立委员,对于每天各班、各办公室的分类情况进行检查和反馈,师生在相互的督促中,更好地形成了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责任感。
二、 垃圾分类中的生态和谐教育
视角:回收饮料瓶是1毛钱4个和2个之争?
在学校提出进一步规范垃圾分类、回收的活动时,学生对于把废弃饮料瓶全部卖给清洁阿姨不太满意,经过调查,外面的废品回收站的收购价格是2个瓶子1毛钱,而清洁阿姨收购的价格则是4个瓶子1毛钱,少了一半的回收利润,孩子们感觉到这是一种不公平。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我们没有强制学生一定要统一行动,而是先让学生了解清洁工的收入与工作状况,她们收集瓶子到送出去卖,还需要做多少工作,学生逐步对于一线劳动群众,或者说经济收入上的弱势群体有了另一种同情感。清洁工方面,我们也进行引导,如果学生不愿意合作,那么他们的工作量、回收物品的量也会减少。最后,双方以1毛钱收购3个瓶子形成了共识。
生活中许多纠纷,就在于大家对于事情背后的连接内涵没有清楚的认识或者延伸的认识,适当的引导才能让许多劳动小事、细节变成人们自觉完成的习惯。垃圾分类这个事情也一样,只有人们认识到生态和谐的重要性,他们才会自觉地去做,否则,许多人是无法坚持的。把生态和谐教育、劳动实践教育贯穿在垃圾分类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一些激励机制,垃圾分类这些不起眼的小事,也可以成为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教育良机。
三、 垃圾分类中的创新教育契机
学校中垃圾分类的教育实践活动,包含许多创新教育的契机。
美观创新:在各班级中,师生每天产生的垃圾主要是胶瓶、纸、餐巾纸、零食袋等,是买一些现成比较规范的分类垃圾桶,还是由学生自己制作呢?经过了一番争议,有人提出了让各班自行制作可回收物垃圾桶,并且全校举行制作比赛活动进行推动,还有一个原则,要体现物质的循环利用。这个制作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的一个比赛过程,许多班级用的是旧纸箱装饰而成,所以,使用过程也需要好好保护,不然,就要重新制作。学生使用可重复利用物品制作的垃圾桶,每一次垃圾桶的重新制作就是有不断创新的教育过程。
技术创新:有部分学校制作了垃圾分类机器人、垃圾分类游戏机、潲水油的转化探究、餐厨垃圾的降解试验、纸张的再生试验等不同的创新实践活动,垃圾分类的实践教育活动也就成为了学生创新发明的教育契机。
内涵创新:垃圾分类的内涵教育也有许多可以创新之处。
1:“量”的教育。如组织学生与家庭进行盆栽年桔分类回收行动,不仅把泥土、桔子等合理回收利用,还把旧“利是封”进行回收,用来做手工制作的资源等,让这些物质能更多层级得到利用,大大减少了需要处理的其他垃圾量,也更符合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内在调节力。
2:“物”的教育。在分类指导中,由原来的“可回收垃圾”改变为现在的“可回收物”,名称的改变也是在提醒学生,这类物质是可以回收利用的,还不是要放弃的垃圾。
3:“他”的教育。在“其他垃圾”的名称中,特意用了“他”而不是用“其它”等,偏旁“亻”同时也在提醒学生:垃圾很多时候是人类制造的,这些物质本来还可以在生物群落中进行更多的循环。
深入发掘校园生活中垃圾分类教育活动的契机,同时在活动中不断升华教育的内在感召力,使垃圾分类的活动成为师生在资源循环利用和低碳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一种良好习惯,这也就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的一个内涵。
本栏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