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领导干部宪法意识影响因素测评

2015-03-12姚颉靖彭

关键词:信念宪法权力

姚颉靖彭 辉

(1.上海政法学院,上海 201701;2.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 200020)

一、问题的提出

法治作为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价值观念和操作方法,不仅包括法律规则及其运作状况,而且包括观念意识和法律思维。正是因为有了观念意识,法律规则才拥有灵魂,从而使得制度本身得以顺利产生进而正常运转[1]。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宪法具有最高地位、效力和权威从而成为国家治理的总章程,不仅是其他法律制定的依据,也是社会成员规范自身行为的最高准则。宪政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前提,不仅要求建立健全宪政制度,也需要增强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由于执行公务与宪法及宪法性法律适用密不可分,从此角度而言,宪法效力的最直接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对公务员的具体影响[2]。因此,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研究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现行宪法自从1982年颁布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民主政治、法治建设和宪政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在此过程中,宪法学的理论和实务研究成果丰硕,但宪法意识研究较为薄弱。在理论上,宪法学教科书抑或学术期刊对此涉猎较少,缺乏研究的完整性、系统性;在实践中,关于宪法意识的实证分析成果更为稀缺,且主要围绕不同主体的宪法意识展开定量评价,主要有:①对普通公民的宪法意识研究。王圭宇[3]对河南省的企业公司员工、在校大学生、个体营业者、法律工作者、党政机关人员、事业单位人员、农民的宪法意识进行较为系统的定量考查;韩大元等[4]对山东等六省一市公民的宪法意识展开调查分析,获得实证分析公民宪法意识的第一手数据;张晓琴[5]通过定量分析宁夏自治区516位公民的宪法意识,从而挖掘出该地区公民宪法意识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李红丽等[6]调查了山西省426位经商办厂、长期在外务工和省内农民的宪法意识。②对专业人群的宪法意识研究。邓世豹[7-8]以梳理文献、问卷统计、专家访谈等方式对111位法官和107位检察官的宪法意识展开分析,研究司法工作者的宪法意识及特点;刘丹[9]研究分析了湖南省150位处级干部、35位厅局级干部、45位科级及一般干部宪法意识的现状及特点。

由此可见,学者对不同主体的宪法意识展开了深入研究,为宪法意识的实证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撑,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但也存在三点不足:①调研对象有偏差,现有成果研究对象基本针对普通公民,缺乏对宪法实施起到直接推动、示范以及功能引领作用的领导干部宪法意识调研分析成果,使得现有研究缺少完整性、系统性;②研究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基本采用描述性统计方式对调查问卷进行梳理,因宪法意识具有多层次性特点,应运用更为复杂和运算能力更强的统计软件进行全面细致的定量化评价;③调研时间久远,数据分析略显陈旧。如韩大元调研时间为2002年、刘丹调研时间为2003年、王圭宇调研时间为2005年,这些研究成果无法及时反映领导干部宪法意识在近十年的发展演进变化。

二、宪法意识维度划分与研究假设

首先确定宪法意识调查研究的内容。领导干部宪法意识可划分为宪法认知、宪法知识、宪法评价、权利意识、权力观念、宪法期待、宪法信念七个层面。但这七个维度并不直接对宪法意识产生作用,而是逐层递进关系。

1.宪法认知。宪法认知是领导干部在工作实践中以宪法精神为指导,遵守宪法规范,履行宪法职责、捍卫宪法尊严与维护宪法权威的状况和能力。如果领导干部对宪法的熟知程度低,缺乏必要的宪法认知,宪法知识则无从谈起。由此提出假设H1:

H1:宪法认知对宪法知识具有正向影响。

2.宪法知识。宪法知识是领导干部对宪法的知晓程度以及对宪法知识的了解与掌握程度,是领导干部宪法意识的基本组成部分。领导干部宪法意识的基础是宪法知识,这也是领导干部宪法意识最直观、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形式。缺乏宪法知识,领导干部就不能对宪法进行完整、正确的评价。由此提出假设H2:

H2:宪法知识对宪法评价具有正向影响。

3.宪法评价。宪法评价是领导干部对于国家与公民关系、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关系的认识与评价,是宪法意识的“高级形式”,在宪法评价中也将对宪法特点、功能、作用和价值进行阐释。由此提出假设H3:

H3:宪法评价对权利意识具有正向影响。

4.权利意识。“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10],从宪法发展史而言,对公民基本权利的维护和保障逐步成为宪法功能的重要核心内容之一[11]。因此,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认知情况,能充分反映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从而体现国家宪政建设水平。宪法通过规则体系约束和规范行政行为,维护和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宪法具有保障政府权力的功能,但这种功能主要通过规范和约束权力方式实现,从而使得法治政府是服务型、责任型和有限型政府。由此提出假设H4:

H4:权利意识对权力观念具有负向影响。

5.权力观念。宪法学者[12-14]基本认同“宪法的基本功能就在于对政府权力的约束和规范,从而维护和保障公民权利”。宪法的基本矛盾是权力观念与公民权利的对立与统一关系,宪法产生的缘起即为约束和规范政府权力。领导干部只有自觉接受宪法约束,依法行使权力,才能获得社会公众认可,为权力行使的合法性奠定基石。由此提出假设H5:

H5:权力观念对宪法期待具有负向影响。

6.宪法期待。领导干部对宪法和法律的认知与信仰是宪法期待形成的基础。伯尔曼关于宪法期待的见解犀利而深刻,“法律如果不被信仰则无疑将会逐步蜕化为僵死的教条”,“法律只有被期待、被信仰才不会形同虚设,否则就是死法”[15]。“宪法是公民权利保障书”的宣言,只有通过宪法的宣传和实施才能获得生命力,宪政秩序才能得以构建,否则宪法意义、价值和信念只能停留在口号和文件中。由此提出假设H6:

H6:宪法期待对宪法信念具有正向影响。

7.宪法信念。宪法信念是信仰主体对于宪法至上观念的心灵感召和行为逻辑的自然表达,只有宪法被信仰,才能够引导、确保和维护人的自身价值。其包括两个层面内容:一是主体对宪法产生高度忠诚和无比信任,形成坚定的宪法信念;二是宪法已成为主体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和操守规范。由此提出假设H7:

H7:宪法信念对宪法意识具有正向影响。

三、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一)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影响领导干部宪法意识的因素较多,且各因素之间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具有复杂性和主观性,直接度量较为困难。因此,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e Equation Modeling,SEM)研究影响领导干部宪法意识的诸多因素。

(二)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调查涉及的影响领导干部宪法意识的7个维度,具体设计是,宪法认知用3个维度表示,即宪法熟悉程度认知、宪法宣传活动认知、宪法密切程度认知;宪法知识用5个维度表示,即根本政治制度知识、选举制度知识、基层组织性质知识、国家机关范围知识、公民权利知识;宪法评价用3个维度表示,即宪法功能评价、外国经验评价、公民与国家关系评价;权利意识用4个维度表示,权利来源意识、权利平等意识、人权意识、对上访者态度意识;权力观念用4个维度表示,即权力来源观念、群体性事件原因、财产公开观念、官员问责观念;宪法期待用2个维度表示,即宪法宣传期待、宪法实施期待;宪法信念用3个维度表示,即法治信心、守宪信念、法治信念。

调查问卷采用5点量表法进行覆盖上海主要城区的大样本调查,包括浦东新区全部街道、乡镇的领导干部,共发放纸质调查问卷1 000份,获取有效调查问卷805份。研究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模型中各个要素进行描述性分析,样本分布特征参见表1。

(三)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对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是分析调查问卷之前提[16]。根据Alpha系数评价量表,最小可接受的信度值是0.70,如果低于此值,则说明量表设计存在问题应重新考量[17]。对于信度效果,通过SPSS软件检测,分析结果显示,所有系数在0.708~0.822之间,说明测量选题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调查问卷的信度较高,调查数据可信。对于效度效果,通过因子分析量表的结构效度方式分析调查问卷。通过SPSS软件检测,KMO值为0.705,表明数据适合作因子分析;分析球形假设检验结果,Bartlett球形检验的Chi-Square值为1397.55,df为171,P值为0.000,说明各指标间存在相关性并非独立,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表1 调查问卷的分布特征表

(四)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

研究运用AMOS软件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影响领导干部宪法意识因素的结构关系如图1所示。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结果由表2可见。主要适配统计量除AGFI值外,其他值均达到模型适配标准,说明模型与观察数据整体适配,模型与各项数据具有较高拟合度,通过整体检验,模型的构建相对科学合理。

由表3可得出假设检验的具体结果。

图1 领导干部宪法意识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及路径系数

表2 结构方程的拟合优度指标

表3 假设检验结果

(五)因素影响程度分析

1.宪法认知。宪法认知对宪法知识的回归权重系数为0.23,说明在领导干部宪法意识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宪法认知1个单位,领导干部的宪法知识可提升0.23个单位,验证了假设1。即宪法认知程度越高,宪法知识将越丰富。从各显变量的权重来看,在构成宪法认知的3个影响因素中,所有概率P<0.05,均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各因素对宪法认知的影响显著,其顺序依次为:宪法宣传(1.29)、密切程度(1.00)、宪法熟悉(0.86)。

2.宪法知识。宪法知识对宪法评价的回归权重系数为0.54,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宪法知识1个单位,领导干部的宪法评价能力增强0.54个单位,验证了假设2。即宪法知识越丰富,宪法评价能力越强。从各显变量的权重来看,在构成宪法知识5个影响因素中,所有概率P<0.05,均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各因素对宪法知识的影响显著,其顺序依次为:国家机关(2.38),基层组织(1.06),选举制度(1.00),公民权利(0.71)和政治制度(0.22)。

3.宪法评价。宪法评价对权利意识的回归权重系数为0.85,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宪法评价1个单位,领导干部的权利意识提高0.85个单位,验证了假设3。即宪法评价能力越强,权利意识越高。在宪法评价3个影响因素中,宪法功能(1.00)的影响作用较大,且概率P<0.05,均达到显著水平。外国经验(0.40)的概率P=0.127和公民与国家关系(-2.37)的概率P=0.132,均大于0.05,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该因子负荷不显著,这种结果与本调查对象大多数为街道、乡镇领导干部有关。

4.权利意识。权利意识对权力观念的回归权重系数为-2.48,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提高权利意识1个单位,领导干部的权力观念降低2.48个单位,验证了假设4。即权利意识越高,权力观念越低。在权利意识4个影响因素中,所有概率P<0.05,均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各因素对权利意识显著影响,其顺序依次为:权利平等(3.09),人权意识(1.60),对上访者态度(1.35),权利来源(1.00)。

5.权力观念。权力观念对宪法期待的回归权重系数为-0.69,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降低权力观念1个单位,领导干部的宪法期待提升0.69个单位,验证了假设5。即权力观念越低,宪法期待越高。在宪法评价4个影响因素中,权力来源(-0.94)和财产公开(-0.40)对权力观念具有影响作用,概率P<0.05,达到显著水平,说明随着权利来源与财产公开认识程度的提高,领导干部的权力观念随之下降。官员问责(1.00)和群体事件(0.36)的概率均大于0.05,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该因子负荷不显著,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领导干部对于权力来源和财产公开一般具有较为明晰而准确的认知,但落实在具体宪法实践层面往往与自身认知不符,在实际行动中更注重权力的行使。

6.宪法期待。宪法期待对宪法信念的回归权重系数为0.51,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宪法期待1个单位,领导干部的宪法信念提升0.51个单位,验证了假设6。即宪法期待越高,宪法信念越强。在宪法期待2个影响因素中,概率P<0.05,均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各因素对宪法知识的影响显著,其顺序依次为:宪法实施(1.00),宣传形式(1.37)。

7.宪法信念。宪法信念对宪法意识的回归权重系数为5.41,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宪法信念1个单位,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提升5.41个单位,验证了假设7。即宪法信念越强,宪法意识越高。在宪法信念3个影响因素中,概率P<0.05,均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各因素对宪法信念影响显著,其顺序依次为:法治信心(6.80),守宪信念(1.71),法治信念(1.00)。

四、政策建议

从内涵而言,宪法意识概念的张力很大;从外延而言,宪法意识涵盖了民主与平等、规则与自由、契约与法治、人权与开放等价值内容。与此同时,一国宪政建设路径曲折而复杂,因而宪法意识具有产生、发展和成熟的基本过程和内在生成路径,这不仅折射出一国宪政体系建设的总体水平,也是推动宪政发展的内在助力器。如果领导干部缺乏宪法意识,宪法将形同虚设。

第一,普及和传播以宪法基本精神为内核的宪法知识。领导干部只有掌握全面而完整的宪法知识,才能依循宪法处理日常工作。培养领导干部宪法意识的前提和基础是普及和传播以宪法基本精神为内核的宪法知识。为此,可以采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领导干部宪法意识的宣传教育形式:一是将单纯的宪法知识宣传教育与领导干部的日常工作相结合,并通过宪法实施不断增强宪法意识;二是以违宪典型案例进行反面宣传教育,彰显宪法尊严,使领导干部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开展工作。

第二,建立健全权力监督机制。根据上述实证分析,目前上海市领导干部对宪法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知与行的背离,即领导干部对宪法的特点与功能、作用与价值能够保持较为理性的认知,但当这种认知和理解与宪法实施的个人或单位利益冲突时,则让位于实际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领导干部对宪法理念存在矛盾心理。领导干部具有双重身份,一是履行决策、宏观规划和监督管理等领导职责,二是在工作时间之外,作为一名普通公民具有正常的个人利益。这种双重身份使个别领导干部滥用权力并滋生腐败。因此,亟待建立健全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制衡机制。

第三,强化宪法实施保障使得宪法价值和理念得以贯彻。宪法的价值贵在实践,宪法走向现实的唯一途径是实践。宪法的价值和理念在现实生活中得以贯彻落实,是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的重要标准。列宁曾指出,“当法律同现实脱节的时候,宪制是虚假的;当它们一致的时候,宪法便不是虚假的。”[18]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增强依法行政观念,提高依法执政水平,形成维护宪法的良好风气,防止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从而在全社会形成遵守宪法规范、捍卫宪法尊严与维护宪法权威的良好氛围。换言之,只有具备尊重宪法的文明而有序的政治环境,培育体现宪法精神的健康而自由的社会生活,形成对宪法的共同信仰,宪法实施才能获得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1]严存生.略论法制观念的现代化[C]//南京师范大学法制现代化研究中心.法制现代化研究(第2卷).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邝少明.论西方国家公务员的宪法地位[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3]王圭宇.转型时期中国公民宪政意识的实证研究——从公民宪政意识看中国宪政建设的渐进性[J].山东大学法律评论(第七辑),2010.

[4]韩大元,王德志.中国公民宪法意识调查报告[J].政法论坛,2002(6).

[5]张晓琴.宁夏公民宪法意识调查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09(2).

[6]李红丽,乔芬.山西省农民宪法契约意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7).

[7]邓世豹.当代中国法官的宪法意识实证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8]邓世豹.当代中国检察官宪法意识的实证分析[J].岭南学刊,2010(4).

[9]刘丹.领导干部宪法意识问卷调查与实证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5).

[10]列宁.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1]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2]许崇德.社会主义宪政不平凡的历程[C]//张友渔.宪政论丛.北京:群众出版社,1986.

[13]许崇德.中国宪法[C]//张友渔.宪政论丛.北京:群众出版社,1986.

[14]许崇德.宪法[C]//张友渔.宪政论丛.北京:群众出版社,1986.

[15]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6]谢晖,雷井生.知识型企业智力资本结构维度研究——基于知识创造过程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0(7).

[17]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18]列宁.列宁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信念宪法权力
为了信念
宪法伴我们成长
《宪法伴我们成长》
发光的信念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信念
尊崇宪法 维护宪法 恪守宪法
权力的网络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唤醒沉睡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