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民生改善效应研究

2015-03-12刘金林王春明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边疆民族民生指标体系

刘金林,王春明

(广西财经学院 公共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广西 南宁 530002)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和重大任务。民生问题事关边疆民族地区①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利益,事关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和谐,事关国家边防的巩固和边疆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物质条件逐步改善,政府有了更大的政策选择余地,能够把公共资源更多地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但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出现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发展的不平衡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了边疆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理论与实践证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民生改善的重点在西部,而不在东部,尤其是西部的边疆民族地区。因而,从理论与实证角度深入探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民生改善效应,分析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用民生改善的机制,从而基于民生改善视角分析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策体系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对于边疆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策的调整,进而民生改善的促进具有积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民生改善指标体系的构建

指标体系的构建是量化及实证分析的前提和基础。要量化分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用民生改善的总体效应或效果,就必须首先量化构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民生改善指标体系。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

首先,结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及国内外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关理论,采用定性分析方法,综合考虑评价指标体系设立的目的与科学性、系统性、导向性、客观性、可比性等原则,初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标体系评估指标。随后,为了使初选指标更加科学,设计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查问卷,针对指标重要程度进行大范围问卷调查,收集可能遗漏而实际中又很重要的指标。并根据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指标的相关性,对初选指标体系进行信度、效度分析,基于AHP分析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最终构建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估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180份,其中160份为有效问卷,调查对象包括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家、财政科技部门工作人员以及高新区企业负责人。

(二)民生改善指标体系各评估指标的确定

总体来说,民生就是要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活干,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病有医,老有养,生活幸福美满。依据民生改善的内涵和有关学者关于民生改善的相关研究及调查问卷等方法,综合选择了劳动就业、社会分配、社会保障、社会教育、生活质量以及健康指数等六个指标作为民生改善指标体系的评估指标。

图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标体系②

1.劳动就业。劳动就业就是指劳动者同生产的物质条件相结合,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或提供劳务,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保障民生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保障就业。一直以来,提高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是各国宏观政策调控经济的主要目标和首要任务。我国是人口大国,如果不解决好人民的就业问题,便无法使人民安居乐业,便可能引起社会动乱。实现充分就业是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本文选择劳动就业作为民生改善的重要测度指标之一,并采用国际惯用的“劳动力就业率”作为计算依据。

2.社会分配。社会分配问题,实际上就是公平和效率问题。经济发展的目的不仅是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而且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如果公平和效率解决不好,必将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从而危及民生的改善。数据显示,2005—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由2.33倍扩大到2.41倍,收入差距逐步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拉大,2010年中国大陆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5,社会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0.4的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本文采用基尼系数来评价社会分配合理性的程度。

3.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健康文明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基本制度安排,是民生的安全网、社会公平的维系机制、经济成果的共享机制、政治文明的促进机制、精神和谐的润滑机制。实现基本的社会保障是各国政府必须特别关注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而面对如此形势,国家不得不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发展经济,改善结构增加就业岗位,通过各类保障机制来改善人民生活。社会保障主要以创造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公平和缩小社会不公平为出发点和目标,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社会保险是其核心,因此,选取社会保险覆盖率来衡量社会保障的实施力度。

4.社会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民族兴旺的标记。社会教育的提高,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程度,提高工人劳动素质、人民经济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给国家提供具有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培养合格公民,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进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促进人的发展,推进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参考Barro等专家关于人力资本的研究文献,选择拥有高等教育学历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来衡量社会教育程度。

5.生活质量。生活质量又被称为生存质量或生命质量。其主要是指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三方面的状态评估,即健康质量。美国经济学家J.K.加尔布雷思在《富裕社会》(1958)中第一次提到生活质量,揭示了美国居民较高的生活水平与满足社会的、精神的需求方面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现象。也说明了生活质量是评价民生好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改善民生,就是让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而住有所居直接体现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学者对生活质量的测定方法及指标体系做了大量研究。70年代以后,生活质量研究相继在加拿大、西欧和东欧以及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展开。80年代初,中国开始结合国情对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及有关问题进行研究。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分为两类:一是客观条件指标,包括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产品的种类和质量、居住条件等等;二是主观感受指标,包括人口条件、人际关系、社会结构、心理状况等因素决定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住房是人民安家立业的根本,是人民生活的保障。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采用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来测量人们的生活质量。

6.健康指数。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人生的第一财富。近年来,我国公众的职业病发病率越来越高,据最新资料显示,我国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人群居世界首位。全国30多个行业不同程度遭受职业病危害,约2亿劳动者在从事劳动过程中不同程度遭受职业病危害。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重大疾病防控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同时强调将“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积极预防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反映人民健康问题最直接的就是人民的就医情况,采用医院诊疗人次数来衡量人民的健康问题(见图2)。

图2 民生改善指标体系(权重由AHP分析法计算)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民生改善综合评价指数复合模型的构建

由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及民生改善指标体系测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民生改善综合评价指数。计算的过程如下:(1)确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民生改善指标体系各评估指标的参考值。参考值计算主要依据各指标当年全国的平均水平。(2)计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民生改善各评估指标分值。各评估指标的满分为100分,各评估指标的实际得分为各评估指标当年实际数值与当年参考值的比率乘以100分,即Ti=(Hi/Si)×100,Ti为各评估指标的当年的实际值,Si为各评估指标当年的参考值,100为满分。(3)计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民生改善综合评价指数。T=∑Ti×Wi,其中,Ti为各评估指标当年评分值,Wi为各评估指标的权重,T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或民生改善综合评价指数。综合来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民生改善综合评价指数复合模型如下:

当然,有些指标是反向指标,如基尼系数、区域经济差异指数、万元GDP能耗等,这些指标分值的计算应该是Ti=(Hi/Si)×100,满分为100分。

三、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民生改善效应实证研究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民生改善综合评价指数的测算

依据评价指数体系及其复合模型,对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民生改善综合评价指数③进行了测算(如表1所示)。从1998—2012的均值来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综合评价指数的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广西、内蒙古、新疆、西藏④,但民生改善综合评价指数的排序由高到低却为内蒙古、新疆、广西、西藏。也就是说,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边疆民族地区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综合评价指数最高为广西,民生改善综合评价指数分值最高为内蒙古。同时,从1998—2012年平均得分值排序来看,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与民生改善两者之间相关性较弱甚至不存在相关性(见图3、图4)。

图3 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综合数值变化趋势

图4 边疆民族地区民生改善综合数值变化趋势

从变化趋势来看,1998—2012年内蒙古、广西两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综合评价指数呈现波动中有升趋势,而西藏、新疆两区则呈现波动中下降趋势。从民生改善综合评价指数来看,1998—2012年四区均呈现波动中有升趋势。这也初步证明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民生改善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弱相关性或无相关性。

表1 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民生改善综合指数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民生改善效应实证研究

根据研究目的,构建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民生改善效应实证模型如公式(1)所示。并采用Eviews10.0软件对模型进行处理,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模型(1)回归结果

其中,EDTit表示边疆民族地区i的t年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综合评价指数,PLPit表示边疆民族地区i的t年的民生改善综合评价指数,ηit均表示边疆民族地区特定效应,νit表示时期特定效应,εit表示随机扰动项。

由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可能存在延迟效应,因此,为了更加准确检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民生改善的影响,构建如下的动态面板模型:

表3 模型(2)回归结果

式(2)中各变量的定义同(1)。

表2显示,从各种检验统计值来看,LR检验pvalue为0.00,说明拒绝引入固定效应多余的原假设,固定效应回归较混合OLS更有效;豪斯曼检验统计值为0.003 0,拒绝随机效应与解释变量无关的原假设,说明固定效应较随机效应回归有效。

同时,从检验结果来看,无论是RE还是FE回归方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综合评价指数与民生改善综合评价指数均未呈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民生改善尚未起到有效促进作用。动态面板的回归结果表明(如表3所示),边疆民族地区民生改善并不存在延迟或滞后效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民生改善也不存在显著影响,结论与模型(1)分析结果雷同。

表4 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各指标与民生改善综合评价指数的相关性

为进一步剖析边疆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尚未起到有效改善民生的缘由,分析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各评价指标与民生改善的相关性(如表4所示)。相关性分析表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各评价指标中,除经济增长外,其余各指标均与民生改善有着较强的相关性,自主创新能力与边疆民族地区民生改善相关性最强。而边疆民族地区在投入结构、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结构和劳动力素质四个指标的得分普遍较低。这充分说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所以尚未起到民生改善的良好效应,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有效转变具有至关重要的关系。因此,要提高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民生改善效应,就必须从自主创新能力、劳动力素质等指标着手,把科技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手段,人才作为经济发展方式的保障,实现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促进民生的有效改善。

注释:

①边疆民族地区:西藏、新疆、广西、内蒙古。

②指标体系各指标的解释详见《加快广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公共科技政策研究》,王春明、刘金林、王业斌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③本文也计算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民生改善各个指标数值,为了简化,不再详细列出,如果需要可以向作者索取。

④根据复合模型,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民生改善综合评价指数是依据每项评估指标实际值与参考值(该指标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的比值经过加权平均计算而来。因此,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民生改善综合指数的上升与下降均是相对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而言的。

[1]王春明,刘金林,王业斌.加快广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公共科技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2]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刘嘉音,臧忠鸣,潘旭山,等.中国公共政策评估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J].科学与管理,2007,(3).

[4]李洁.我国公共科技政策制定及其评估体系的建立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08.

[5]杜宝贵,孙萍.论我国科技政策研究的路径重构[J].科学管理研究,2006,(3).

[6]【美】丹尼尔,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M].陈郁,郭宇峰,汪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7]Dror,Yehezkel,Public Policy-Making Reexamined,San francisco:Chandler Publishing Co.,1968.

猜你喜欢

边疆民族民生指标体系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合唱团的重要性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征稿函
附录:《中国边疆民族研究》1—6辑目录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