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破体制壁垒资源互享下的校企合作模式探讨

2015-03-12

中国商论 2015年33期
关键词:系部壁垒体制

打破体制壁垒资源互享下的校企合作模式探讨

云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周爱民

体制内以行政权威式管理模式来治校,而体制外则是以市场需求状况来配置企业内部资源。可见,因二者的“游戏规则”不同,自然在合作中会形成冲突。具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以从这样四个方面来构建:加强对校企合作的制度管理、下放系部与企业合作的权限、通过校企人员联谊增进认同、在高校运行中引入市场机制。

校企合作 体制壁垒 困境 对策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各大高校在突出职业教育要求的同时,也逐渐加大了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从现阶段所反馈的信息中可以知晓,校企已经从教学合作延伸到了就业合作领域。但在校企合作中也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声音,诸如企业方抱怨校方执行力差,或者校方抱怨企业方未能按计划提供实训岗位等,所有这些都将弱化校企合作中的信任机制,进而也难以使校企合作模式走向久远。为此,打破现有的体制壁垒实现校企资源的共享目标势在必行。那么体制壁垒的生成根源又是什么呢?通过分析发现,体制内以行政权威式管理模式来治校,而体制外则是以市场需求状况来配置企业内部资源。可见,因二者的“游戏规则”不同,自然在合作中会形成冲突。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 当前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所面临的困境

根据笔者的调研,可以将当前校企合作所面临的困境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1 “形式”大于“实质”

众所周知,当前的校企合作已经逐步走向制度化、常态化的轨道,其中围绕着某一专业群来组建校企合作董事机构,则更是成为了现阶段校企合作的重要形式。在这一形式下,高校、合作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同参与学科或专业建设,企业方则向高校方提供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支撑材料,并为实训教学提供岗位资源。所有这些都以董事会章程的形式被固定下来,但在实施中却大为缩水。因此,“形式”大于“实质”则是当前所面临的困境之一。

1.2 “目标”大于“结果”

随着校企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问题、新情况摆在了高校管理者面前。习惯了行政主导下的权威式管理模式,高校不少行政管理者在对待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时较为乐观,似乎认为只要上级支持便可以迎刃而解。在此思想认识下,部分高校对于校企合作制定了较高的、甚至是不切实际的短期目标。在随之而来的目标管理下必然会涌现出各种问题,从而使得所规定的最终校企目标难以兑现。

1.3 “离心”大于“向心”

现状所反映出的问题表现在,在成立校企合作董事会或其他执行机构时,无论是高校方面还是企业和行业协会方面,都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共同的兴趣驱使下,各方之间形成了强有力的向心力。然而,随着企业承接校方实训任务,以及配合高校进行教改之后,这种向心力有向离心力转变的倾向,至少是企业对董事会章程的执行意愿明显下降。

2 困境破解下打破体制壁垒的着力点分析

当前的校企合作困境根源于体制内外“游戏规则”的不同,以及激励兼容导向的差异性。如何促使以行政管理为主的高校运行模式,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企业运行模式形成契合,需要从分析打破体制壁垒的着力点展开。

2.1 降低打破体制壁垒的交易成本

在探讨“打破体制壁垒”时需要保持清晰的认识,即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高校的行政管理体系,尽管这一体系或许在不断变革。因此,我们只有基于“现实存在”来对待打破体制壁垒这一问题。就现实所反馈出的问题和从可操作性出发,仍需要着力研究降低校企合作之间的交易成本问题。当前交易成本较高的现实主要发生在高校系统中,这应与高校的层级管理结构有关,但这却使企业难以承受因此而带来的机会成本。

2.2 强化高校与体制外合作的意识

高校在开展自身的教学改革中,需要与各类型企业进行教学合作。但从现阶段的校企合作中却不难发现,许多高校管理者只是单方面地去考虑校方从中所能获得的利益,而较少考虑到企业方的实际困难和利益诉求。而且,校企合作最终都将落实在人员之间的合作上,从而在高校与企业二者之间缺乏认同感的情况下,必然会逐渐产生“离心力”。因此,强化高校与体制外单位的合作意识,能使得高校管理者能设身处地地为企业考虑。

2.3 增进高校服务体制外的执行力

“资源共享”所蕴含的潜台词便是“双赢”,但这在当前仍主要体现为高校单方面的利益所得,而企业似乎难以在合作中获得红利。实则不然,高校所拥有的教学设施资源、图书资源、师资资源等,都可为企业的员工培训、技术研发提供支持。那么为何企业难以在合作中获得以上红利呢?笔者认为,这应与高校的主动服务意识淡薄有关;再者高校配置这些资源仍将走行政审批程序,所以企业难以承受由此而带来的时间成本。因此,当下需要提高高校服务体制外的执行力。

3 新时期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新时期校企合作模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3.1 加强对校企合作的制度管理

本文是以董事会作为校企合作的管理机构,那么加强制度管理便意味着需要在董事会中设立监管部门。然而,这时又面临着一个实际问题,即如何确保监管部门的权威性。需要指出,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一方往往处于强势地位,这就要求监管部门应在监管企业履约上具备权威性。但在现阶段仍无法获得具有可行性的办法来增强这一权威性,所以这里笔者只是就这一问题予以提出。

3.2 下放系部与企业合作的权限

实践表明,与企业方直接打交道的是系部而不是高校管理层。因而,降低体制内外合作交易成本的着力点便在于切实降低系部与企业方进行合作的行政成本,或者说要使系部在某些具有时效性的问题上具有决定权。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企业与高校合作的意愿(这符合市场精神)。为此,高校管理层应会同系部共同调研可以下放的权限,而不会使高校现有的运行秩序和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冲击。笔者建议,向企业提供社会服务、与企业洽谈学生就业问题时,可由系部履行决策权。

3.3 通过校企人员联谊增进认同

打破体制壁垒还在于打破体制内外工作意识上的壁垒,正是因为存在工作意识上的壁垒,才使得双方在合作中存在不和谐的声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可以,通过经常组织校企人员的联谊活动来增进相互的认同感,同时更需要突出高校教师、行政人员对企业工作方式的了解,并能充分体验企业的工作氛围。通过相互增进认同,便可以降低体制内外人员思想上的壁垒。

3.4 在高校运行中引入市场机制

增强校企合作的实际效果,破除形式大于实质的问题,还在于将市场机制引入到高校系统中,且引入的切入点可以聚焦在校企技术合作研发和攻关中。在高校系统内成立项目小组,由小组负责人全权任命组员,并与企业研发团队进行任务合作,最终享受项目合作所带来的物质回报。通过在高校系统中引入市场机制,促使高校在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时,更能从市场规则的角度来看待合作意向。

4 案例分析

作为大学生就业实训“启明星工程”项目之一的“点刻甜品”已在某大学正式开业。这一由大学生亲自制作、研发、设计、营销的就业实训模式将在更多的高校展开。据启明星工程联合创始人程武介绍,启明星工程将在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高校的配合下,在学校建设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由启明星平台企业家提供资金、管理、运营模式,并落地一家真实公司。该公司由高校提供场地,大学生参与运营。这是一个全新的“校企互动模式”,大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体验到公司的运营管理模式,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有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有两大难题亟待解决:一是师资短缺;二是缺乏创业实践。针对这些难题,帮助大学生切实解决创业能力和融资问题。启明星工程将在全国范围内,遴选有意愿成为大学生创业导师的民营企业家,通过对他们进行系统规范的培训,让企业家成为大学生创业导师。

以上便构成了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最后强调,高校应不断深挖校企互动对大学生职业教育所带来的红利。

5 结语

综上所述,具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以从这样四个方面来构建:加强对校企合作的制度管理、下放系部与企业合作的权限、通过校企人员联谊增进认同、在高校运行中引入市场机制。

[1] 崔永雷.基于“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路径研究——以莱芜市高级技工学校汽车维修专业为例[J].职业,2015(14).

[2] 陈银燕.“校企共建双聘”人才共享机制:高职院校“双师”队伍建设新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5(11).[3] 肖海慧.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知识资源共享模式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5(07).

[4] 韩西清.基于行业办学背景下的校企合作机制探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

[5] 王艳丽.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及其合作模式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0.

[6] 李俊俊.校企合作模式及合作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

[7] 蒋丹.论我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8] 陈萦.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调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11).

F241.1

A

2096-0298(2015)11(c)-188-03

猜你喜欢

系部壁垒体制
打破发挥失常的壁垒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高职院校系部文化建设理路探究
浅述如何将党建工作与系部建设有机结合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鱼与鱼缸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车易拍:二手车的壁垒是信用
基于辅导员管理的高职院校系部社团管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