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铁匠铺
2015-03-11
云南画家蔡小小,一年多以前把家安在了宋庄喇嘛庄村,开起了小小铁匠铺。放下握了30多年的画笔,拿起铁锤,每天早起升炉火,开始了打铁的生活,用艺术家的思维,身体力行传统手艺人的生活模式,这样的状态蔡小小觉得很满意。
身体力行打铁匠
打铁,是一门很传统的技艺。旧时的打铁人,一般有间小小的铺子,内里有座小小的火炉,每天打开鼓风机呼呼吹,生起旺旺的炉火,靠小小的铁锤锤打出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以此养家糊口。这样自给自足的传统生活方式,很吸引蔡小小,他认为艺术家就必须要很接地气才行,只有亲自进入到行业里,才能真正体会到手工艺的精髓和魅力。眼见传统铁匠铺子被现代农业生产影响、冲击得日渐没落,蔡小小做了个决定:用一年时间成为铁匠。
“我拟用艺术的方式,为即将消失的传统手工艺提供新的发展可能,让传统技艺以新的生命形式存在。”这是一年多以前,蔡小小准备开铁匠铺子时的想法。他放下画笔、放弃画画这个职业的决定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源于一种情结,一种一直以来对传统铁匠生活的向往。从小时候记忆里热火朝天打铁的情形,到成年后从事与金属有关的艺术工作,这种“铁关系”一直贯穿在他的生命里。蔡小小决定把“小小铁匠铺”当做一件重要的艺术项目来看待,“对我来讲,这或许是相伴终身的一件作品。”
铁匠铺子从开张到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蔡小小每天都用相机拍一张自己手掌的照片。这365张照片记录着他放下画笔拿起锤子后手的变化,也记录着蔡小小从画者变身传统铁匠的过程。“最初的时候非常苦,铺子开张是静悄悄的,没有任何宣传,也就没有任何生意。我只能靠帮人焊焊自行车,修修老铁门收个三五块钱,后来才慢慢开始做产品,到现在我家的产品不够卖,靠的全是口口相传。”蔡小小眯起眼睛,抚摸着手掌里一天比一天厚实的老茧,说:“我觉得艺术从业者,就应该好好利用传统的技艺和工具,来设计、打造一些能为现代人使用的产品,这样传统技艺就有出路了。”
心满意足生活家
铁匠铺子有了起色,蔡小小干脆把老婆和孩子从云南接到了北京,一起住在铺子里,保持着前厂后院的格局。“我很喜欢以前的生活方式,所以工作、生活我都按照传统来。”蔡小小严格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春夏一般早上5、6点钟起床干活儿,晚上9、10点钟倒头休息;秋冬早上8点开工,晚上5点钟就收工做饭。为了让孩子适应北京寒冷的冬季,蔡小小还专门请朋友帮忙在卧室打造了一个北方的火炕,取暖效果非常好。完成每天的工作,夜晚降临还能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舒适。
在离铁匠铺的不远处,蔡小小租了个生态大棚,闲暇时,和老婆孩子一起种种有机蔬果。“除了自家吃的,多余的就送给附近商铺的朋友们,或是招待来铺子里探访的客人。”蔡小小不仅自己享受着这样的生活,他也尝试带动更多人加入。他在自己铺子前的空地上组织了名为“宋庄跳蚤”的市集。“我想象中的宋庄应该是一个艺术、自由并充满活力的‘芳草地’,然而我到宋庄两年了,看到更多的是高楼大厦,宽阔马路,艺术的鲜活却没能感受到,所以我干脆借助宋庄美术馆这个艺术地标发起了‘宋庄跳蚤’的市集活动。”
依旧是什么宣传也没有,蔡小小也不着急,就跟铺子一样,时间长了总会有人知道。起初,只有蔡小小和相邻的几个铺子在空地上摆摊,没成什么气候,路过的人能停留下来挑挑拣拣的也少。慢慢地,一个传一个,大家都发现这片空地在固定时间会有好玩的事儿,于是宋庄附近很多设计师都跑来加入。有卖二手物品的,有卖原创作品的,有专门过来聊天遛弯儿的……摆摊的固定时间里,摊子越来越多,成了气候,停留的路人也多了。时间久了,买卖在这里已经不那么重要,这里更像是宋庄艺术家自由交流的平台。作为发起人,蔡小小在每次市集上卖的东西都不一样。有时是自己种的蔬菜瓜果,有时是自己做的铁器产品,到第五次集会时,他干脆搬了炉子现场打铁,让更多人了解这门传统技艺。
现在,蔡小小的铁匠铺子早已是宾客盈门,定制产品也需要三四个月后取货,彻底没时间画画了。但他也没有放弃艺术化创作,他以打铁的形式尝试金属材料的各种可能性,用铁螺母和钢筋创作出代表作《天使》,以表达对天使这位神话人物的独特看法。现在已有不少美术馆、画廊、美术机构向蔡小小发出开办展览的邀请。而豆瓣网线下的精品店,也计划和蔡小小签约。
其实早在打铁铺子之前,蔡小小还有个独立的艺术项目“小小居住计划”——巨大的搪瓷缸,里面摆放着床铺、桌板等生活必备品。“原计划扛着这个缸子在中国走20座城市,在国外走5座城市的,结果目前为止只去了北京和苏州。我计划着,干脆把这个项目当成我未来的休闲方式之一,心满意足地生活着。”蔡小小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