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千姿湖——百幅油画写生展”纪事
2015-03-11张克元
张克元
缘 起
2014年初,几个画友小聚,聊起画了十几年的千姿湖,聊起曾经发生在千姿湖畔的故事,聊起成长的岁月,孙盛仁先生提出了办个画展的想法。经过几次商量,孙盛仁先生主动牵头筹备,参展画家和参展作品由孙先生遴选,千姿湖画展被描出了轮廓。经过将近10个月的准备,画展和大家见面了。
千姿湖十几年吸引画家的魅力,在我看有两个方面。一是地理风光的原因:它距西宁不远,省去了路途的劳顿,交通便利;风景全面,雪山丹霞湖水苗木,室外风景因素齐全。另一方面是人,孙盛仁先生的风景画影响了西宁的一代画家,老人家常年在千姿湖写生垂钓,学习交流自然是画家们必须的。所以千姿湖成了很多画家写生的首选。
孙先生选择千姿湖是有一个过程的。最早在靠近千姿湖的阿什贡、尕让都留下他的足迹,当时的条件只能借宿在当地的农民家中,吃住行都不甚方便,那个时候老先生还骑一辆摩托,骑着它翻越拉脊山的情况是可想而知的。还记得有一次我和孙先生、黄沛沛在阿什贡的峡口写生,正画的时候来了一群人,说能不能把你们的车挪一挪?挪挪当然可以,可我们的车碍他什么事了?聊了一会才明白了:马路边停了一辆车挡到路了。而我们的车正静静地停在草地里,那是我们从农民家里借来拉画具的架子车,在我们身后,它沾满了黄土和露水沐浴在阳光下。孙先生用画笔指了指架子车,说这是我们的车,路边的车是谁的我不知道。大家哄然大笑。这件事情转眼已经过去十几年了,阿什贡那些美丽的红山已经被围起来变成了地质公园。
孙先生最终选择千姿湖,他是从拉脊山上一步步、一点点走进去的。如今在老先生的倡导和筹备下,经过大家十几年的积累,有了这个画展。
写 生
年复一年,千姿湖的写生活动渐成规模。画家们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面对着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色,挥洒着汗水、承载着收获,十几年来千姿湖迎来送往了一批又一批画家、千姿湖茶园的老板换了一个又一个,画家的面孔却基本定了型。参加本次展览的画家都有定期在千姿湖写生的习惯,随着时间的增长,作品慢慢地积累了起来。
面对自然写生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就是观察和表现,不同的画家有不同的观察和表现方法。千姿湖景色秀美但气候多变,对于各种风格的画家都是一种历练,这历练对于画家的成长非常必要。画家观察自然表现自然到提炼自然表达内心,每一步成长都和千姿湖的写生活动脱不开关系。
写生时大家每天早晨八点半左右拿着画具出门,正午时间回来吃饭,夏日里避开烈日熏烤的正午,下午三点以后再出门。一天平均两三张画,傍晚回来看作品,好了情绪激动,作品不满意情绪低落。晚饭过后,只要孙先生在场,点评一下作品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老先生点评的优缺点,第二天又义无反顾站在画布和自然之间。
相对于画室作画,写生是艰辛和劳累的,在画家们艰辛劳累的背后,其实是收获的喜悦。由衷地说:千姿湖的写生活动里若没有孙盛仁先生指点与帮助,现在我们也不可能看到这些作品。
作 品
本次画展的作品全部来源于千姿湖的写生,作者涵盖西宁画家的老中青三代。表现方法绘画语言多种多样,同一画家,不同时期不同面貌。能基本体现当下地域写生的总体水平。
以孙盛仁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画家们的作品清新、亲切、朴实,注重色彩造型等传统绘画因素,功力沉厚,在气氛营造和画面构成方面极为考究,于平实中有不平之意,画境传画外之情。具有标杆的作用,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中年画家语言风格多样,表现手法各有千秋,画面构成的侧重点亦有所不同,作品中能清晰地看到画家成长的过程,在不同时期的着力点和探索方向的不同。值得一提的是,在材质的选取上,能根据画面的需求做出大胆的尝试,不囿于现状,敢于突破。
青年画家率真自然,情感表露流畅有力,画面的把握和调度真实可亲,不事雕琢。在坦率和质朴中感动观众。
在110幅作品中,画家从不同或相同的角度描绘千姿湖的风景,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面貌。
结 语
画展作为一个过程或标志,终归是要过去的。可作为写生和绘画不会结束,老一代艺术家的成就激励着后学们继续努力,多方求索。对于年轻一代画家们来说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学习继承,发展创新是必由之路。
千姿湖的写生活动已持续了13年,13年对于人生是漫长的,对于自然确如白驹过隙。千姿湖也在这13年里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湿地田园,变成一群画家的热土,由此衍生出大批的绘画作品,供人们欣赏学习交流,为大家建造起一座心灵的家园,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得到片刻的休憩,让沉累的灵魂变得轻盈欢快。千姿湖带给画家的感受是别处没有的。近年来,千姿湖呈现出无序开发的势头,我们希望看到自然的千姿湖依然如旧,希望作为绘画的千姿湖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