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国东北关内移民与朝鲜移民活动比较研究(1911-1931)
2015-03-11张丽梅
[摘要]民国时期(1911-1931年),中国东北成为空前活跃的移民区域。在关内移民大规模涌入的同时,朝鲜半岛的居民迫于生计,开始移入中国东北,形成庞大的跨国移民潮,无论移民的空间范围,还是人数规模,均现前所未有的规模。与同一时期关内移民相比较而言,朝鲜移民活动有着自身的特征:即在移民范围、定居比例、男女比例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别。本文旨在对此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民国时期东北,关内移民,朝鲜穆民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8-0053-04
民国时期(1911-1931年),由于政治、经济、历史沿革及地缘等诸多因素,中国东北成为空前活跃的移民区域。在中国关内移民大规模涌入的同时,朝鲜半岛的居民迫于生计,开始纷纷移入中国东北,形成庞大的跨国移民潮,无论移民的空间范围,还是人数规模,均形成前所未有的规模。据不完全统计,1910-1920年,迁入鸭绿江以北的朝鲜移民有98657人,迁入图们江以北的朝鲜移民有93883人,总计192540人。1920年,中国东北的朝鲜移民增至459400余人。至九一八事变前,在东北的朝鲜移民已达607119人。与同一时期关内移民相比较,朝鲜移民活动有着自身的特征,与关内移民存在极大差异,即在移民范围、定居比例、男女比例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别。本文旨在对此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对东北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移民地区有着明显差异
移民的主要流向和生活范围是考察移民活动的主要指数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移民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生活方式。就移民主要流向而言,关内移民的流向主要集中在东北的北部,朝鲜移民主要流向中国的南部(即所谓的南满地区)。且主要集中东部地带,河水集中地区。
关内移民的流向主要集中在东北的北部,也就是吉林、黑龙江两省北部,靠近中东东线附近地区。根据哈尔滨总商会难民簿调查,1927-1929年流入东北的关内移民大多数散布在吉黑两省。至该两省的难民差不多一半是在中东铁路东线附近各县。中东铁路东线以北便是依兰、富锦、同江三县地方。“1927-1929年东北联合航务局运送的难民一半是到这三县去的”。又据满铁会社调查课1928年的统计,在被统计的139546人中难民的分布地点,北满占了移民总数的97.6%,高达136227人,南满地区仅占2.4%。可见,中国东北关内移民主要流向为东北的北部地区。
恰恰相反,绝大多数朝鲜移民流入东北的东部、东南部定居,聚集居住,成为朝鲜这一时期移民中国东北的特点之一。由于这一地区毗邻朝鲜半岛,未开垦土地相对集中,加之河流密集,适合栽种水稻,进而成为朝鲜半岛居民的主要移入之地。民国以来移入中国东北的朝鲜移民的流向从下表可以清晰地看出来。
延边地区和辽宁一带(主要指靠近朝鲜半岛地区)均属于南满地区,而这两个地区以外的地方,亦有在南满范围之内的县市。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民国以来(1910年的统计数据也计人在内)的17年中,总计移入人数为300269人,其中移入延边地区和辽宁一带南满地区计239227人,占移入人数总量的79.7%,而移入其他地区的朝鲜移民仅占20.3%,其中还包括南满除延边地区和辽宁一带以外的地域,因此,在东北南部即所谓的南满地区朝鲜移民人数要超过80%,而且绝大多数移民集中在东部地区。这一点,我们亦可从当时韩国学者李勋求的著作《满洲的朝鲜人》中得到验证。该学者李勋求指出,民国时期出现了朝鲜移民的狂潮,“其接踵而来者,尚月以数千计。此数十万之韩民,虽十之八系殖于延边,然内地各县,几皆无县无之”。可见,这一时期,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移民主要聚集在中国东北的东部、东南部地区。
二、留居比例差别很大
定居比率也是考察移民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它直接影响到此地区的稳定、资金的外流、可持续开发的能力等诸多问题。这一时期朝鲜移民表现为定居者多,返乡者寡,归属感强,表现出远远高于关内中国移民的定居比率,成为民国时期朝鲜移民与中国关内移民的又一主要区别。
如前所述,这一时期中国东北移民的主要构成团体即中国关内移民和朝鲜移民,其中中国关内移民的定居情况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民国时期中国关内移民的定居比率也很到,最高年份的1927年高达71%,最低年份也达34%,平均为53.8%,比移入数的一半还多将近4个百分点。
但比照朝鲜移民而言,定居率却有着明显的差距,我们可以从1912-1926年朝鲜移民归国人数统计中窥见一斑。
从下表可知,1917年移入中国东北的朝鲜移民为337461,1918年为361772人,1921年为313826人,1923年为45570人,1924年为48018人,而同一时期朝鲜移民的归国人数却很少,1917年朝鲜移民归国人数为6169人,1918年为5936人,1921年为10285人,1923年为7630人,1924年为7765人。可见,1917年留居东北的人数占移入人数的比例及定居率为98.1%,1918年为98.3%,1921年为96.7%,1923年为83.2%,1924年为83.8%,尽管统计数据有一定误差,但我们不难发现,朝鲜移民定居率最低的年份,其定居率也高于中国东北关内移民定居率最高的年份。高定居率就意味着对移入地政治、经济生活较为满意,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能够产生较强的归属感,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有利于被移入地区的经济开发。
可见,定居者多,返乡者寡,归属感强是这一时期中国东北朝鲜移民活动与中国关内移民的又一主要差别。
三、性别比合理程度差别很大
性别比是考察移民活动的一个另一关键指数,它直接决定着移民的定居倾向、被移入地的社会稳定等诸多问题。朝鲜向中国东北的移民活动较中国关内东北移民性别比而言,男女比例相对合理,这也是这一时期朝鲜移民中国东北的主要特点之一。
中国关内移民移居东北,由于流动性较强,移民构成单位往往不是以家庭为单位,单身男性移民移入较多,而女性移入人数明显少于男性,性别比处于明显的不合理状态,这直接对定居率、区域内流动以及关内外流动产生深远影响,并对东北社会稳定均存在消极影响。
据上表可知,1927-1928年经由大连陆路进入东北关内男女人数性别比分别为376.67:100、420.23:100、482.86:100,严重超出正常的性别比率,而由海上进入东北男女人数性别比分别为754,70:100、710.82:100、683.90:100,比陆路进入东北的男女比例还要高出很多,1927-1928年总计经由大连进入东北的男乘客为2088216人,女乘客为434378人,总的性别比为480.74:100,这就意味着东北移民单身男性居多,以赚钱、谋生,返乡养家者多,定居意愿不浓,流动性强。
而这一时期东北的朝鲜移民却表现出与中国关内移民的性别比截然相反,其男女比例相对平衡,尤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移民相对较多,因此,移民的归属感较强,民族聚居特征明显,我们从下表可以看出民国时期东北地区朝鲜移民的性别比情况,以分析与关内性别比的差别:
从上表可知,性别比最高的年份1920年,也仅为132.55:100,远远低于中国关内移民的性别比率,最低的年份1931年仅为115.67:100,综合1919-1931年东北地区朝鲜移民的男女比例而言,总计生活在中国东北的朝鲜移民(其中也包括民国之前移入中国东北的朝鲜人)共计7003318人,其中男移民为3836475人,女移民为3166843人,性别比为121.15:100,虽然不是完全合理,但高出正常比率也不是很多,较中国关内移民的性别比而言要正常合理得多。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1911-1931年朝鲜移民中国东北活动比照中国东北关内移民而言,存在明显差别,表现在移民范围相对集中且定居比例较高、男女性别比相对合理等方面,这对中国东北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张丽梅,女,吉林扶令人,北华大学东亚中心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东北社会史、中共党史研究。
[责任编辑:柳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