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朗读的四步教学法在阅读指导中的应用
2015-03-11唐滔
唐滔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指导通过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以及阅读的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以《惊弓之鸟》教学为例,尝试运用角色朗读这一教学策略,按“读为主线、读中悟法、读后拓展、读有所得”四步骤进行教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角色朗读;阅读指导;四步教学法
《惊弓之鸟》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课文。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们没有急于直奔主题,而是将学生的底子打好,充分发挥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作用,协调开展教学活动。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等词语;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这节课,我运用角色朗读的四步教学法,努力构建学习型课堂,以角色朗读为主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有充足的空间去思考,让每位学生亲历语言实践的过程,基本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一、读为主线
成尚荣先生曾说过:“教师是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文化使者。”教师要踏进儿童世界的大门,踏上通向儿童世界的路径,必须怀揣着童心上路,理解儿童的自然属性,理解儿童的内心感受,善解和容忍儿童的“无厘头”行为,展示与儿童一样的天性和灵性,避免成人的痕迹。我们在教学中以角色扮演为策略增加了童趣,以指导学生读好更羸的那句话为例,我先让学生自读感悟,伺机进行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明白结合人物语气来读,就能读得形神兼备。这一教学过程,由老师扮演魏王,学生扮演更羸,这样的角色朗读不但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给予了学生展示的平台,学生学得有趣。附当时的教学实录:
师:(指黑板)真有这样奇怪的事情吗?请同学们读第3到8自然段。关注课文中每一位人物的语气。可以同桌进行分角色读,也可以自己个人自己同时扮演两个角色读。
学生汇报:1个当魏王,1个当更羸,1个当旁白。
师:你们觉得他们读得怎样?
生1:我比较喜欢当“魏王”的同学,他读出了“魏王”当时的“大吃一惊”。
生2:我觉得当“更羸”的同学能再自信一点就更好了。
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思考,下面请一位魏王再来读第三自然段。
学生读书
师:谁来评一评?
生3:他读出了疑问的语气。
师:(问读书的同学)你在读的时候注意了什么?
生:这是一个疑问句。
师:从哪里看出?
生:标点符号。
板书:有这样的本事?
师:此时,魏王的表情会怎样?
生4:信不过自己的耳朵。
师:也就是说魏王:以为自己……
生5:听错了,不相信。
师:当时魏王的表情会怎样呢?
生6:可能会歪着脑袋,眉头紧锁。
师:再请魏王来读。
学生读书,读出了魏王怀疑的语气。
师:魏王此时心里特别多……
生7:问号!
师:如何将大王的话读好,老师再给同学们一个秘诀:朗读时还要关注提示语和标点符号。
在以上的教学环节中,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和标点符号”,从而教会学生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又如最后一个环节分角色朗读,同桌之间互相练习的时候,学生的兴致极高,充分地与文本联系在了一块。此外,我们还重视引导学生自己评价,创设了一个学之有趣的教学氛围。
二、读中悟法
温儒敏先生曾有这样的观点:“所谓语文就是母语学习的课程。母语虽然内化在人的精神和思维习惯中,但这需要过程,所以母语要长期不断学习,语文素养的提高是长远的事情。”因此,在“阅读指导”教学中,方法的指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本节课中,我们关注引导学生掌握分角色朗读课文的方法,并通过一步一步的阶梯式引导,从读出不同人物说话的语气到关注提示语和标点符号,再到边读边想象当时的画面,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在文字中游历了一番,最终达到分角色朗读的要求。此外,我们还运用插图、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教会学生解词的方法,把读和悟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附当时的教学实录:
师:他上演的神奇一幕,谁来读?
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
师: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
生4:边读边想象当时的画面,就像放电影一样。
师:读书想画面,这是一个很好的读书方法。
师:一字表多意,是中国文字特有的现象。在这段文字中,“直”字一共出现了两次,谁能联系上下文来说说这两个“直”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生5:第一个“直”字是因为大雁心里害怕,就一个劲儿地往上飞,大雁在拼命、在使劲、在用尽全力。
生6:第二个“直”字是因为大雁的伤口裂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师:看38页的插图,我们不仅要理解字典里的意思,还要结合语境,体会大雁掉得快的情景,让我们一起边读边想画面。
生:齐读。(教师在读的过程中进行点拨了弓所发出“嘣”的一声响,营造了当时大雁心里超紧张的气氛。)
这一环节,我们仍然以角色朗读贯穿教学,并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品析当中的好词好句。在练习朗读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从而领会有关词语、对话的含义和人物内心思想活动。在营造争当朗读能手的氛围中,充分留给学生自学空间、想象空间、质疑空间,鼓励学生个性化地朗读,大胆思维、大胆提问,培养学生有创造性学习的勇气、灵气,由被动模仿学习走向主动创新学习,给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
三、读后拓展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文本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构建的。阅读教学必须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为前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学生个体与文本直接的、自然的、亲密的接触。我们结合学情的特点,对教材进行重组,把握好学生学习的难度和知识量。如在生字的学习之后,让学生运用生字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既规范了概括的语言,又对生字词进行了运用,为后续的角色朗读奠定了基础,可谓是一箭双雕。附当时的教学实录:
师:生字词会读了,会写了,会用吗?下面一段话,自己边读边思考,该怎样填?
课件出示:
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吃一惊、大雁、拉弦、本事、孤单失群、悲惨、愈合、痛
更羸是古时候( )有名的
( )能手。有一天,他跟魏王去( ),看到一只( )的大雁飞得慢,叫得( )。他不用箭,只拉弓,那只大雁就直掉下来。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点击课件,出示括号中的词语。
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有一天,他跟魏王去(打猎),看到一只(孤单失群)的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惨)。他不用箭,只拉弓,那只大雁就直掉下来。
师:全班同学读一次。
学生读这一段文字。
师:这就是全文的主要内容。
概括能力是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我们结合生字词的运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从浅易处入手,消除概括课文大意时无从开口、无从下手带来的苦恼,使概括大意尽量准确、全面。根据学生的学情,我们将第九自然段的学习安排在第二课时,结合文本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以一篇带两篇课外阅读进行拓展训练,联系生活实践,真实体会“惊弓之鸟”的寓意。
四、读有所得
窦桂梅老师关于朗读提出了两个新的解释:朗读,是再现世界的一种方式;朗读,读的是感情,更是感受。我们清楚地知道,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朗读再现世界的前提和基础。在本节课中,学生朗读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理解的程度也比较到位,语文素养得到明显提高。附当时的教学实录:
师:咱们分组合作读第1到第8自然段。第1组做魏王。第2组做更羸,第3、4组做旁白,看看哪个组读得最好。
学生分组合作读书
师:大家读得不错,能演吗?(课件出示魏王和更羸的头像和他们之间的对话)
师:既然要演,要做好哪些准备呢?
生1:我们要背好台词。
生2:要注意不同人物的语气。
生3:注意根据故事的需要设计好动作,注意自己脸上的表情。
师:好,就按大家的设想去做吧,同桌试一试。
汇报: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演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师:大家来评一评。
生4:更羸刚才加上了射箭的动作,特别逼真。
生5:他们都读出了魏王和更羸说话的语气。
生6:演魏王的同学,他当时“大吃一惊”的表情真的很逼真。
分角色朗读不但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而且要求学生进入文中的角色,是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安排同桌分角色朗读,实际就是鼓励学生全体参与。我们在课堂组织教学中,还引导学生发现了多音字“更羸”的“更”,联系旧的知识了解大雁,通过联系生活实践理解“大吃一惊”并体会魏王的心里活动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中的所得。
在小学语文“阅读指导”教学中,教师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是为学服务,把时间交还给学生,师生、生生之间互动,思维进行碰撞,生成新的教学智慧,才能达到“阅读指导”教学的最佳境界──教学相长。角色朗读就是达成这种高效能的教学策略之一,我们将继续尝试其他有效的教学策略服务于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的教学,让学生们的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最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魏丽君.魏丽君与童化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05).
[2]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二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07).
[3]吴立岗.小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05).
[4]窦桂梅.跟窦桂梅学朗读[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04).
注: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青年专项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指导有效教学策略的案例研究”(编号: 12B1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