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职学校“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5-03-11莫虎王文玲
莫虎?王文玲
摘 要:本文从深刻认识中职学校“产学研”一体化的丰富内涵入手,对“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着力点、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创新激励机制、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为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辟了新的路径。
关键词:中职学校 “产学研” 人才培养模式 内涵 探析
一、“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
职业教育是与生产实践密切相连的就业教育,其根本目的是要培养适应现代企业生产所需的既有专业技能又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实践中,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多的是体现产学结合,单一强调学生技能的培养,这固然很重要,但培养出的学生缺乏钻研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需要构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培养出专业技能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适应现代企业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从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部运行机制看,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师除应具备教学、生产能力外,还需具备教研、科研的能力,才能由原来的“教书匠”转变成为“学术型”“研究型”的创新型人才,这是基本能力,也是基本要求。对学生而言,他们需要一种学习模式使其对所学内容抱有极大兴趣,再在此基础上提升自发学习能力,形成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并将这种习惯转化为钻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以“能力”作为落脚点,成为现代化企业真正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从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外部环境看,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造传统产业、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对企业创新性要求越来越高,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中职教育发展也越来越重视。近年来,国家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文件政策,推动职业教育向着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前行,于是“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笔者学校积极参加“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结合本校实际,提出了“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改革、创新、发展等方面都紧紧围绕“产学研”进行,经过探索实践,证明了它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学校科技创新频结硕果,办学条件快速改善,晋档升级稳步提升,办学成绩突出显著,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二、中职学校“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分析
“产学研”的内涵丰富,通常是指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依托各自优势资源,实现各种要素最佳组合,培养创新人才,多出创新成果,促进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活动。传统观念认为中职学校能把“产”“学”做好就不错了,“研”是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即的,其实不然,“研”在不同层面、不同范畴具有不一样的内涵。
本文“产学研”一体化的内涵是指“以产业为平台,以学业为中心,以研究为纽带,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企业生产实践、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出满足社会、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在这里,“产学研”一体化的内涵包括多个方面。
一是“学”——传承知识。要联系生产(社会、生活、工作)实际,学习、掌握和传承本专业、本领域的知识。
二是“产”——应用知识。在生产(工作)领域里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在进行生产活动中,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解决具体问题,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达到工作质量要求。
三是“研”——创新知识。对教师而言是教研、科研,树立科研意识,具备研究精神,带领、引导、影响学生积极思考、探究问题,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难题,提高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对学生而言是钻研、探索和创新,树立研思、创新意识,培养钻研精神,培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生产(社会、生活)实践和学习过程不斷开动脑筋,创造性地解决各类问题,达到不断提高职业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的目的。
“产学研”一体化作为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推动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中职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之路。笔者学校提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着坚实的实践基础,学校隶属于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校企合作源远流长,与企业有着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创新发展一直体现着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力图通过坚持“产学研结合、相互促进”的基本原则,坚持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通过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的有机结合,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实践、科技创新活动,在培养人才的方式上实现生产、教学和科研三者的有效结合,在培养人才的效果上,实现学生品德、技能和业绩的统一(见下图)。
“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图
三、“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的探索研究
1.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着力点
鉴于对“产、学、研”内涵的清楚认识,面对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通过积极探索,学校将着力点放在怎样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核心,是实现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关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这是形成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通过课堂学习、校内实训、企业实习等多种平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联想、想象、创造等“思”维能力,从而形成“思”考能力、钻研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因此实践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主要途径。
(1)要充分利用各种功能教室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造性地把教室、图书室、电脑室等功能教室变为吸引学生的乐园,使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以发挥最大的效益;使教室成为既是课堂、又是车间的理实一体化教室,着力实施现代化教学媒体运用,使现代化教学手段真正成为师生自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有力武器。
(2)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共同教育资源,实现教学与生产、科研的紧密结合。要以企业需要为导向,以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和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重点,以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驱动机制,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的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形成工学结合、校企双赢、密切合作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3)加强实训条件建设,整合现有校内实训资源,扩建实训场地,满足岗位技能实习的教学要求。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新增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需要,推进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
(4)在课堂教学、实训教学和实习教学的课程中,要将“讲练结合、做学结合、理实结合、思研结合”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将理论内容与实训内容加以融合,形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使“教、学、思、做”相结合,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对技能的实践和训练。
2.积极探索适应“产、学、研”的师资队伍建设
“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能否实施,关键是建设一支教学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专兼结合“双师”型优秀教师团队。
(1)要加强对教师能力的素质培养,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育人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探索“交流合作、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选派专职教师外培进修,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培养教学方面技术过硬、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培养理论扎实、技能过硬的骨干教师;聘请熟练掌握最新技术的一线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每学期安排教师到施工现场进行工程实践锻炼,参加职业教育培训;鼓励教师考取“双师”资格,为参加教研、科研及教育教学创造条件。
(2)通过举办各级各类技能大赛,鼓励组织师生参加省市级、国家级、世界级技能大赛,并争取好的成绩。
(3)制定有力措施,打造名师工程,引导和激励教师从事科研和教研工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积极提供教研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材开发,积极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和论文发表。
3.积极探索适应“产、学、研”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能形成理论教学、技能培训、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创新课程体系,因此我们组建由校企共同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课程体系进行与时俱进的修正,建立主动的、互动的、动态的课程体系。根据调研分析结果,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从研究职业岗位标准入手,以本专业毕业生应掌握的技能点及相关知识点为核心,结合教学资源的整合,制定课程标准;根据工作任务的系统性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考虑教学的可实施性,进行开发、整合课程。课程设置主要以培养学生长期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为目标,提倡“教、学、思、做”合一,“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思”,编写符合各课程学习规律的校本教材,形成以基本素质能力课程和专业素质能力课程为核心、以综合创新能力课程为导向的理实结合课程体系。通过开设综合创新能力课程,充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通过成立学生研究小组的方式,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探讨怎样合理利用资源、怎样查找资料及学会使用资料等,从而启迪学生智慧,提升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积极探索适应“产、学、研”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我们探索从行为导向教学法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控制质量、评定成绩等环节的一个完整的行为模式。
这种以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为核心设计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与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过程相吻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完成职业能力的训练,通过“讲练结合、做学结合、理实结合、思研结合”, 达到“教、学、思、做”合一,实现由知识技能导向向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要尽量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仿真教学和多媒体演示来完成知识的传授,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大量的教学内容安排在机房、模型室、一体化教室、仿真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等场所进行教学。紧密联系生产性实训任务,使学习能力强、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或者在生产性实训中拿出自己好的产品、作品;或者在企业中参与建设性生产任务——如学校成立的“周树春焊接工程队”“焊接工程突击队”“铆焊施工突击队”等以突击队的形式,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带领优秀学生参与企业生产任务并科学攻关解决生产实际問题等,以此探索“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5.积极探索适应“产、学、研”的创新激励机制
笔者学校依托职业技能大赛,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每学期举行校级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发展,达到提高全校师生苦练本领、强化技能的目的。鼓励师生参加省市级、国家级、世界级技能大赛,通过层层比赛,选拔培养各专业拔尖人才,为他们提供成才平台,为国家和地方增光添彩。如学校焊接加工、建筑金属结构加工两个专业的师生代表国家参加第41届、42届世界技能大赛并取得了较好成绩,激发了全校师生的学习训练热情。
学校制订有关规章制度,激励师生进行科技创新;引导学生成立科技创新小组,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钻研精神的培养;鼓励师生发表论文,申报专利,取得有关科技创新成果;鼓励创建“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如已创办成功的国家级“周树春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在创办的“刘定律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其他名师工作室等。依托各类创新活动,加强校企合作,及时总结技术技能的创新成果,达到校企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双赢目标。
6.积极探索适应“产学研”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建立由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三结合”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实现由知识技能本位评价向能力本位评价的转变。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评价,不仅评价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列入评价目标。重视来自企业和社会的评价,使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更为真实、科学、恰如其分,形成企业、社会、家长及学生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建立学校、教学部门、教研组和学生等多方参与的教师评价机制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突出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符合“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需求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
四、小结
综上所述,“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中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中职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之路,它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鼓励和支持、离不开各产业部门及各类企业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更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支持。
笔者學校在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进程中,积极顺应时代要求,积极探索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彻底改变中职学校只重“产教”不重“研究”的观念意识,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和专业培养目标,深刻理解“产学研”一体化的丰富内涵,在“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着力点、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创新激励机制、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和大胆创新,力争在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过程中催生教师“教研、科研”、学生“钻研、创新”的“研究”理念,为社会、企业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推动中职学校的改革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舵.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J].教育探索,2007(9).
[2]薛茂权.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3]石火学.产学研结合的典型模式述评[J],高等教育研究,2008(3).
[4]陈化飞.“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型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3(4).
(作者单位:中国十九冶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