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2015-03-11孙长贵
孙长贵
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培训管理工作的实践,分析了一些地方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指出了现行的“政府下达培训指标—民办培训机构实施培训、鉴定—政府发证的免费培训体系”工作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当前工作模式效率低下
近几年来,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一直是采用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方式进行。具体操作方式是“政府下达培训指标—民办培训机构实施培训、鉴定—政府发证。”从本意上说,政府的出发点是好的,是要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千千万万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可是实际工作中职业技能培训情况到底如何呢?
政府工作的一般模式是年初上级下达工作目标,下级接到目标任务后(各种分类培训指标)进行分解,再下达到各个街道,并对各个街道分管领导和劳动所所长进行目标任务考核,考核分值甚至达到所有部门考核分值的一半!这一方面说明了上级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完成上级下达的职业技能培训目标任务的难度!
为了超额完成市级下达的培训指标任务,有的区县级单位还会在市级下达的指标基础上加码,分解到各个街道,街道再分解下达到各个社区,由各个社区再根据本区的实际招募学员参加培训,学员名单连同拟开展培训的培训机构名称一起,通过区级培训中心导入劳动保障系统进行备案(即竞标),待市培训中心根据培训机构的任务量进行平衡、批准后即可以开班,开班过程中要进行两次督导(即抽样检查),培训过程结束即进行考核、鉴定、发证。
可是,上级只考核数字,只考核人数,而不考核实效,这样就完全脱离了职业技能培训的本意,这样做就只能是为了完成培训任务而培训,为了数字而培训!同时,这种数字式考核模式还催生了口号式政绩工程,存在“上级以指标考核推动工作,基层则以数字应付目标任务完成”的现象。
1.指标任务的考核办法使基层工作人员有苦难言
培训学员难组织,但为了完成培训指标任务又不得不苦口婆心地“劝”老百姓来培训,使得基层工作人员骄傲并痛苦着。当听到他们抱怨“无人可培”时,笔者总是反问他们:如果让他们自己来参加这种培训他们愿不愿意,而回答总是:不愿意!当听到他们抱怨培训资金都被培训机构拿去了,而老百姓并没有通过培训得到什么的时候又反问他们:那为什么还要积极地配合培训机构去拿培训补贴?他们总是苦笑着回答:没办法,是为了完成目标任务!
2.“短平快”项目过多,缺少针对性
不论是组织培训的基层人员、受训对象,还是培训机构都更加青睐“短平快”培训项目,因为这种项目占用时间少、成本低、容易提高培训数量。例如,某街道上个月连续组织了两个“茶艺师”培训班、两个“育婴师”培训班,参加人员大多是4050人员。
培训机构开发出来的这些“短平快”培训项目还会受到培训管理部门的赞赏和欢迎,因为这样使目标任务更加容易完成。可是,这种比较“水”的培训项目能使老百姓的技能提高多少?能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吗?正如一位参加育婴师培训班的学员说的那样,他家养鱼为什么要让他参加育婴师培训班而不能教他们如何养鱼呢?
3.培训走过场,考核似儿戏
当我们发现一个培训班应该上课的时候一个人也没有,或者只有一个年轻的培训教员在教室玩手机的时候,基层工作人员总会无奈地解释说:老百姓最近实在是太忙了,没有时间来参加培训!
当我们发现“面点师”培训考核现场培训学校请的师傅准备好一摞擀好的饺子皮,学员拿着这些饺子皮到考评员那里登记姓名和身份证后就算技能考试通过了的时候。我们不禁会问:考核怎么能这样?考评员就会解释说:这完全是在配合目标任务的完成!
在一次计算机中级操作员考试过程中,笔者发现理论考题竟有10处错误或乱码,技能考试的考题也缺乏可操作性,最后只能送分以保证合格率,这样不仅失去了考核的意义,也显得这种考核太缺乏严肃性。可见,在这种目标考核体制下,要“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只能靠“虚拟技术”了。
二、对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大数据统计结果的反思考
我们随机调查了某地8389人次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记录,其中有710名在两年内参加了2次以上职业技能培训,61人参加了3次以上职业技能培训。竟然还有一人2年内参加了6次不同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而且经核实该人这两年正在部队服役!
图1(男)和图2(女)给出了多次参加培训的人员年龄段分布:
图3和图4为某区近两年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人员年龄段分布,其中男性40岁以上的人员占63%,女性40岁以上的人员占75%。
这种基于大数据的统计分析说明什么问题呢?表面上看,好像年龄越大越愿意,也越需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可事实是什么呢?有没有可能只有那些年龄大而不需要培训或者即使参加了培训对他们的就业也没有什么帮助的人才会来参加这种“拿个证在手里也没有什么坏处”的职业技能培训呢?有没有可能是因为4050政策,要領取社保补贴必须到街道、社区审核,而无奈地被迫参加这种自己并不愿意参加的培训班呢?
我们还对参加不同工种的培训人员年龄分布进行了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参加培训的人员、性别、年龄都与培训指标考核有着极强的相关性。而与就业、培训愿望、企业的需求以及工种对性别、年龄的选择和要求均没有太大的相关性,更看不出哪些人更需要培训!
三、对如何提高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社会效益的几点建议
1.取消指标考核,建立政府主导的市场化培训机制
改革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就是要提高政府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率,把好钢用到刀刃上,让需要培训的人能够得到培训,让企业需要的工种有人愿意学,学会了愿意做,解决企业招工难的问题。
政府要做的是服务和培训补贴资金管理工作,要放开培训补贴工种限制。政府不能做民办培训机构的保姆。
民办培训机构的发展以及工种的开发要完全交给市场,让市场决定他们开发和培训什么样的工种。就像新东方一样,他的优势就是外语培训,从出国留学外语培训开始,后来又根据市场需要推出了高考外语培训、四六级外语培训等,收到了很好效果。
2.充分利用好公办培训机构和高职院校的良好资源
公办培训机构、高职院校具有良好的培训设施、场地和师资力量,是做好职业技能培训的有利条件,有利于职业技能培训事业发展。
3.民办培训机构只能作为补充而不能作为唯一依靠
从本质上说民办培训机构是商业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如果政府的培训任务交给他们,而指标考核又要通过他们来完成,培训工作就会受到民办培训机构的挟持,从而浪费政府的培训资金。
4.将企业的工程师、高级技师作为培训力量
可以考虑把企业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作为培训力量,充分利用企业场地和生产设施、设备进行职业工种的培训,更多地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可以对企业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进行培训资格认定,对符合条件的生产企业应准予招生进行相应工种的培训,对参加生产企业内部培训,经专家评议合格并能够被企业录用的学员应当给予补贴。培训机构也可以聘请具有培训资质的企业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到学校兼职,将职业技能传授给学员。经培训机构培训的学员要经过相应工种的企业专家评估,被企业录用至少一年后方能拿到培训补贴。
5.加强技能实训,减少“黑板式”培训
技能培训的关键是技能,培训对象是成人,属成人教育范畴,很多技能是靠练习才能得到的,试想不下水只听讲,能成为游泳健将吗?
职业技能培训的目的在于就业,企业需要实实在在的技术、实实在在的技能,它不同于大学教育!因此要想办法加强技能的实际训练,让受训者学到真正的技术。一个拿着维修电工职业技能证书的人只能换换灯泡,或者甚至连家庭用电与工业用电都区别不开,万用表也不会用或者培训的时候都没见过,他怎么能胜任企业的平时工作?
6.多开展针对性、订单式培训
技能培训的目的在于就业,而不是知识储备,更不是为了养生。所以,人社部门要通过技术手段或大数据技术了解近期企业需求,开展有针对性、订单式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效性。
7.建立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信息平台
建立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信息平台,让老百姓想学什么就能够知道到哪里去学,知道学什么工种就能找到心仪的工作,知道哪些企业需要具有哪些技能的人才,知道哪个行业薪资水平比较高,知道参加什么工种的培训就业后能拿到什么比例的培训补贴,让他们自己选择学习什么样的工种。同时让培训机构知道哪些企业急需哪些工种的人才,怎么样才能培训出这些人才。
这样政府才有更多的精力做好服务、做好管理、做好引导,而不是花大量的精力去协调哪个培训机构开设哪个工种的培训班或者这个培训班让哪个培训机构去开设,基层单位也不需要采用“虚拟时空技术”,疲于应付指标任务的完成。
8.让培训内容跟上时代发展,提高技能鉴定水平
加快行业、职业工种的培训标准制定科学的培训大纲,编写对应的培训教材,并且能够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发展动态更新,让培训出来的学员能够适应现代企業的需求,而不是在Office2013的时代培训Office2003的使用,在大数据时代培训DBase II的结构。
9.职业资格鉴定要靠专家
组织一批真正的职业资格鉴定专家参加技能鉴定,这些专家应该具有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并且是本行业的权威,而不是只会对照标准答案打分的“砖家”,并且要加大技能水平的考察。
总之,搞好职业技能培训功在当代、利在国民,关系到我国的装备制造技术的提高,关系到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实实在在地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关系到老百姓的就业,关系到国家培训资金的使用效能。取消培训指标考核,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是搞好职业技能培训最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