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家庭德育问题研究
2015-03-11杨效东
杨效东
摘要:未成年人的家庭德育不仅关系着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
家庭的和睦,而且也关系着良好的社会风俗习惯的形成和国家的安定团结。本文重点分析未成年人家庭德育存在的问题,并从父母的角度出发,探讨改进方法。
关键词:未成年人 家庭德育 问题 对策
1 选题背景
在我国,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行,独生子女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未成年人家庭教育问题也随之成为社会热点。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望子成龙”的父母总是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逼着年幼的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有的则是过分溺爱,孩子的自主休闲在很大程度上被限制了;比如有的孩子虽然学习好,但生活自理能力一團糟;有的虽然学习优秀,但缺乏爱心,内心冷漠;有的虽然学习很棒,但品行不端。他们缺乏兄弟姐妹的相互扶助和影响,而父母对他们又宠爱有加,使得他们的性格比较娇纵。本文将针对这些现象,深刻分析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2 我国未成年人家庭德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家庭德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家庭德育的理念、内容和形式难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从而给未成年人的家庭德育带来许多新挑战和新问题。
2.1 家长自身素质的缺乏 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和现象的影响,一些家长社会责任感淡化,在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认识上也功利化。很多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教育观念有偏差,教育观念有误,重智育轻德育。由于受我国现在教育体制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考个好大学,有个好工作才是关键,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教育孩子怎样做人才是家庭德育的主要弊端。
2.2 家庭结构的因素 家庭规模日益缩小,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增高,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而处处加以保护,这就容易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坏习惯。家庭结构逐步趋于多元化。单亲和重组家庭增多,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家庭也日益增多,加之近些年离婚的家庭不断增多,有的极不负责任的父母对孩子不管不顾,使得孩子缺少一个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更无从谈及。在关系破裂且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大多情感不健全,情感荒漠化现象严重。
贫困家庭由于经济原因,父母由于忙着赚钱养家糊口,以至于疏忽了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从而导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甚至误入歧途。在这种家庭生活的未成年人很可能因为家庭成员间缺少情感交流,家庭氛围冷漠疏离,而逐渐形成自卑、冷漠、孤僻的性格,甚至有严重的叛逆心理和过激的行为方式。
2.3 家庭德育方法缺乏科学性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对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父母由于工作压力大,没有更多的时间与子女谈心,也疏于管理,他们与孩子之间除了督促学习,再无任何交流。生活在这种家庭中的未成年人,他们经常面对的是父母的呵斥、指责或者命令等很少有沟通。众所周知,阅读可以塑造人格,好的阅读内容甚至能改变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轨迹。在信息时代,未成年人更应该多读书,但调查显示并不是这样,有近20%的未成年人在平时和双休日几乎从不读书。而家长们对此并不十分关心,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都给孩子买各类试卷,并不重视阅读,有的是不清楚阅读方法,无法指导孩子阅读。
过度保护型父母担心孩子受伤害,总是替孩子做事情,并且在许多方面对孩子过度纵容,使得孩子极少受挫折,心理素质不健全,缺乏自主探索精神。过度干涉型父母由于过多地关注孩子的消极方面和缺点,因此,总是站在高处对孩子进行说教。他们习惯于以自己的标准衡量孩子的行为,而忘记了人和人之间本来就存在差距。他们看重结果,但是认识不到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对于孩子的挫折完全抱一种排斥和恐惧心理:如他们很少反思自己的行为,出现问题常常习惯归责于自己对孩子照顾不周,或者以为自己“说”得不够多,久而久之陷入更深的误区。孩子在过度宠溺的环境中成长,极易养成撒谎、吸烟、打架、离家出走、物质依赖和游戏、网络迷恋等不良行为习惯。
2.4 未成年人自身的因素 首先,孩子的自主意识增强,渴求亲子之间的平等交流。在传统社会里,孩子的未来是由父母决定的,父母的过去就是孩子的未来。随着全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信息交流更加顺畅,许多现代因素逐渐取代了传统因素,使得亲子之间的相处模式也在悄然改变。在现代社会,孩子可以通过网络、书本等各种媒介了解很多社会现象,对自身权益也形成了大概的认识,他们希望与父母平等交流。
其次,孩子在社会化进程中,对成年人的影响增大。父母与孩子两代人的成长环境存在差别。父母作为渐渐老去的一代人,他们对新理念、新知识以及许多新奇事物的接受能力逐步退化,而相反的,孩子作为逐步成长的一代人,他们乐于接受各种新奇的变化。孩子用自己的观念、行为方式和知识经验等“反哺”成年人,正成为历史的必然。
最后,在快节奏的生活节奏中,亲子关系日渐疏离。改革开放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甚至是价值观念都在悄然改变,人际交往更加频繁,人们逐渐进入快节奏的生活氛围。为了改善生活环境,父母为事业常年奔波,子女则常年学习,应付考试,表面上看家庭成员各司其职,但实际上反映出家庭成员之间交流沟通的缺失。家庭成员虽住在同一屋檐下,但彼此间的情感交流越来越少,忙碌的生活节奏使他们无暇顾及他人感受,家庭关系越来越淡漠。
3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家庭德育的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出现的问题也会越多,包括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这就需要加强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一个家庭的道德修养和生活环境往往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生活习惯和道德观念的成型。家长应根据未成年人身体、心理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家庭德育观念,重新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及时优化教育方法,使家庭德育适应孩子的成长需求。
3.1 要全面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 家长是家庭德育的直接实施者,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子女的健康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科学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根本。家长自身的素质、家长履行职责的程度,直接影响、决定着孩子的素质。为了孩子能正常、健康的成长,每一位家长都要在加强自身素质修养的同时,认真履行做家长的职责,而且要时不时地提问自己:我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多少?收效如何?我有没有起到示范表率作用?只有这些问题想清楚了、搞明白了,我们的家庭教育才能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3.2 积极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除了物质的需求,更多需求是精神的抚慰,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能在精神层面给未成年人心灵的安慰。父母应该努力创造和谐的家庭文化,比如购置一些适合未成年心理特点的书刊杂志,闲暇的时候可以陪伴孩子阅读书刊,或者谈心、做家庭游戏等等,这对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思想品德大有裨益。
3.3 转变家庭教育的观念、方式 当代社会竞争激烈,家长们有切身体会,所以都比较紧张孩子的未来,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们把分数作为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造成这一現象有来自考试这根“指挥棒”原因,也有来自家庭教育中成才观的偏颇。家长应该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起步最早、影响最深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家庭的文化环境、语言环境、生活习惯,乃至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耳濡目染的作用下不知不觉渗透到孩子的思想意识中去。而错误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往往会种下意想不到的结果,过分溺爱,迁就、纵容、包庇,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带来的往往是自私自利、唯人独尊、骄横任性的性格。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家长应该客观理性的对待孩子的各种行为,针对其不当行为方式应该采取恰当的方式加以调教,而非一味的纵容或一味的指责。
3.4 尊重并发挥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对“家庭教育”的诠释就是“家庭学习”,认为教育孩子主要就是抓孩子的学习,家长把自身的角色定位为孩子“学习的拐杖”和学校老师的“助教”,而对孩子身体健康的呵护和做人的教育这些做父母最基本的职责,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这是父母角色的“错位”。父母应该认识到,孩子是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自然人,而非代替他们弥补自己人生缺憾的工具。在家庭教育中,应该给孩子更多自主权,让孩子自主探索,自主实践,家长要做的是从旁辅助,在关键节点给予指导,这样往往能提高家庭德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梅艳玲.谈家庭德育作用于个体的优势[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08).
[2]孙艳.帮助家长管理孩子学习的几点建议[J].价值工程,2010(31).
[3]唐梦雅.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