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的”字结构与“之”字结构语用特点对比分析

2015-03-11王悦旺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口语化助词语体

王悦旺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的”字结构与“之”字结构语用
特点对比分析

王悦旺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的”字结构和“之”字结构是现代汉语中两个常见的同义结构。文章从语用特点的角度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其异同,从而为对外汉语教学、词典编撰提供一定的价值。

“的”字结构;“之”字结构;语用特点

一、对研究对象的界定

结构助词“的”和“之”可以用在定语的后面,表示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如:

我的兄弟姐妹、美丽的风景、纯净的心灵、温情脉脉的宗法关系

光荣之家、迎来送往之风、生态之美、经济之声

本文所要研究的“的”字结构和“之”字结构就是由结构助词“的”连接的定中结构和由结构助词“之”连接的定中结构。

需要注意的是,张世禄(1959)认为:“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入一个结构助词‘之(的)’因而成为偏正结构的形式”[1]。这里的偏正结构即为定中结构。本文同意其观点,所以“主+的+谓”结构和“主+之+谓”结构也是本文的研究对象。例如:

煤之变、政府之成立、中国之独立

党的引领、老师的提问、证人的出现

二、经济性的对比分析

语言学中的经济性是指:在所传送的信息内容不受影响的情况下简缩文本,并因此减少了听、说两者在编、解码时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使言语交际变得快捷而流畅。

这里,本文将从经济性的角度对比“的”字结构和“之”字结构。

“的”字结构和“之”字结构都是定中结构,两者可以用来表达同一个意义。在这个前提下,一般来说,与“的”字结构相比,“之”字结构的形式更简洁更经济。例子如下:

礼仪之邦——讲究礼仪的国家、鱼米之乡——盛产鱼米的地方、未来之桥——通往未来的桥梁

一己之利——自己的利益、三有三缺之忧——三有三缺的担忧

在以上例子中,“未来之桥”和“通往未来的桥梁”意义相同,“鱼米之乡”和“盛产鱼米的地方”意义相同。其余两对“的”字结构和“之”字结构的意义也都相同。但从形式上看,“未来之桥”比“通往未来的桥梁”更简洁经济。其他几对结构也是如此。

究其原因,本文认为:在表意相同的前提下,由于“之”字结构的特殊性,其能使用音节数更少的语素或词,如以上例子中的“邦”“忧”。而相对应的“的”字结构则只能使用音节数较多的词语,如以上例子中的“国家”“担忧”。

但当“的”字结构和“之”字结构能相互转换时,两结构从经济性原则的角度看没有区别。例子如下:

生命之光——生命的光、军港之夜——军港的夜、中国之夜——中国的夜

转型之路——转型的路、和平发展之梦——和平发展的梦

在以上例子中,“生命之光”可以说成“生命的光”,“军港之夜”可以说成“军港的夜”,而且意义保持不变。其他两对结构也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的”字结构和“之”字结构的形式在经济性上没有区别。如“生命之光”和“生命的光”都是四音节结构,“和平发展之梦”和“和平发展的梦”都是六音节结构。

三、独立性的对比分析

本文所说的独立性是指“的”字结构和“之”字结构能独立充当新闻标题的性质。例子如下:

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任命的名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正确指引、世界眼中的中国重要战略机遇期

叠石造园之叹、青鸟啼啭之时、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之梦

以上“的”字结构和“之”字结构都在2013年的《人民日报》中独立充当新闻标题。

(一)独立性程度的对比分析

经过分析2013年《人民日报》中含有“的”字结构和“之”字结构的新闻标题,我们得出了“的”字结构和“之”字结构独立作为新闻标题的数据:

新闻标题“的”字结构独立做的标题“之”字结构独立做的标题数量1257个53个比例34.58%9.57%

从上图我们得知,“的”字结构独立做新闻标题的比例高于“之”字结构,即“的”字结构的独立性较强。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新闻语言通俗化的原则是致使“的”字结构和“之”字结构独立充当新闻标题的比例差别较大的一个原因。

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新闻用语必须通俗易懂。新闻标题也必须遵循这个原则。张音(2003)指出“口语化标题没有深奥复杂的结构,没有风花雪月的吟叹,没有过多的修辞成分,表达直接,生动鲜活,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大众审美观念的转变”[2]。口语化、通俗化的新闻标题符合大众的水平和口味,是新闻标题发展的趋势。

对比来看,“之”字结构呈现出文言色彩,而“的”字结构呈现出口语色彩。刘旭鹏(2014)也认为“在‘的’与‘之’构成的定中短语中,定中标记和中心语都存在语体上的对立”[3]。例如:

节约的风气——节约之风、空前的举动——空前之举

自然的灾害——自然之灾、富裕的国家——富裕之邦

虽然“节约的风气”和“节约之风”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但是两者语体色彩却不一样:“节约的风气”的语体色彩偏口语化,而“节约之风”的语体色彩偏书面化。其他几组结构中“的”字结构和“之”字结构的语体色彩也都相互对立。

所以依据新闻标题口语化的要求,“的”字结构充当新闻标题的比例自然会高于“之”字结构充当新闻标题的比例。

(二)适用领域的对比分析

适用领域是指“的”字结构和“之”字结构适合充当哪个新闻类别的标题。

一般来说,新闻标题的语体风格应与新闻内容的语体风格一致。

新闻是人民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所以新闻语言必须通俗易懂。荆艳(2007)指出“新闻受众受教育程度、文化素养千差万别,高低不一,只有做到了新闻语言通俗化,才能吸引和服务更多的受众”[4]。一般类别的新闻如公文类新闻、政论类新闻和体育类新闻的内容都呈现为通俗化的风格。这就要求这类新闻的标题也同样具有通俗化、口语化的风格。从前文的分析,我们得知,“的”字结构呈现出口语化的特点,所以其多独立充当公文类新闻、政论类新闻、体育类新闻等的标题,而“之”字结构很少独立充当这类新闻的标题。例如:

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

在纪念黄华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以上“的”字结构都在2013年《人民日报》中做公文类新闻的标题。

文艺类新闻的内容呈现出较强的文艺色彩。所以文艺新闻的标题必须呈现出书面色彩才能与新闻内容的语体风格相一致。从前文的分析,我们得知,“之”字结构呈现出书面色彩,所以其多独立充当文艺类新闻的标题,而“的”字结构很少做这类新闻的标题。例如:

陕北民歌之韵、高原之春

以上“之”字结构都在2013年《人民日报》中做文艺类新闻的标题。

四、凸显功能的对比分析

在“的”字结构和“之”字结构中,助词“的”和“之”不仅是定语标记,还是凸显标记。所谓“凸显标记”是指结构助词“的”和“之”凸显其他成分的语用功能。本文将对“的”字结构和“之”字结构中助词“的”“之”的凸显功能进行分析对比。

徐阳春、钱书新(2005)指出,结构助词“的”具有逆向凸显的语用功能,“可以用来凸显偏项,即表示对偏项修饰性的强调”[5]。本文赞同其观点。经过分析,我们发现结构助词“之”也具有逆向凸显的功能,即“之”凸显其前面的偏项。所以,在两结构中,“的”和“之”在凸显功能上是一致的。例子如下:

耐心与耐力的考验、纯白之思

吨粮县的坚守、煤之变

在前两个例子中,两结构的助词“的”和“之”都凸显定语。“的”凸显“考验”的受事“耐心与耐力”,表明不是其他的受事。“之”凸显“思考”的受事“纯白”,表明不是其他的受事。

在后两个例子中,助词“的”和“之”都凸显定语。“的”凸显“坚守”的施事“吨粮县”,表明不是其他的施事。“之”凸显“变化”的施事“煤”,表明不是其他的施事。

宋福如:硅谷公司自1988年研究开发有机硅产品,已经有30多年,我们深深体会到有机硅新材料的神奇效果。

有的“的”字结构和“之”字结构中的助词“的”和“之”能省略。虽然结构的语义不变,但省略“的”“之”之后,结构的定语都将不再被凸显。例如:

改革的方向——改革方向、奋斗的目标——奋斗目标

表象之美——表象美、复兴之梦——复兴梦

“改革的方向”和“改革方向”的语义相同,“表象之美”和“表象美”的语义相同。但在“改革的方向”和“表象之美”中,定语“改革”和“表象”都被凸显,而在省略助词“的”“之”后的结构里,“改革”和“表象”都不被凸显。其他几组结构也是如此。

这从反面说明,结构助词“的”和“之”都能对结构中的定语起到凸显的作用。

五、结语: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的”字结构和“之”字结构在语用特点方面有同有异。在经济性方面,当两结构表达同一个意思时,一般而言“之”字结构比“的”字结构的形式更经济。但当两结构能换用时,二者的形式在经济性方面没有区别。在独立性方面,“的”字结构的独立性程度强于“之”字结构,“的”字结构多用于充当公文类新闻、政论类新闻、体育类新闻的标题,而“之”字结构多用于充当文艺类新闻的标题。在凸显功能方面,“的”字结构和“之”字结构中的助词“的”和“之”都凸显结构的定语。

[1] 张世禄.古汉语里的偏正化主谓结构[J].语文教学,1959,(11)

[2] 张音.论当前报纸新闻标题的口语化现象—特点、背景、意义及发展方向[D].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

[3] 刘旭鹏.定中标记“的”与“之”的韵律效应[D].华中师范大学,2014

[4] 荆艳.新闻语言要通俗化[J].新闻爱好者,2007,(3)

[5] 徐阳春、钱书新.试论“的”字语用功能的同一性——“的”字逆向凸显的作用[J].世界汉语教学,2005,(3)

[责任编校:张勇]

2015-11-20

王悦旺,男,山东济宁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

H136

A

1009-5462(2015)04-0032-03

猜你喜欢

口语化助词语体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日语中的“强调”表达研究——以助词为中心
如何寻求口语化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口语化歌词语言的长处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江永桃川土话的助词
莫言《红高梁》的语言艺术特色
邢非的诗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