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磨细品见真知,复读千遍出华思
——浅谈解读文本对于打造高效课堂的帮助

2015-03-11

学周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张籍崔颢教参

(甘肃省兰州市中山小学730030)

精磨细品见真知,复读千遍出华思
——浅谈解读文本对于打造高效课堂的帮助

王淑善

(甘肃省兰州市中山小学730030)

近几年来,高效课堂的提出和实施使得课堂上的预设与生成吻合系数高了很多,可是还是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频频出现。漫漫长夜,独守灯下,我会常常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想想看自己的课是否达到了高校课堂的要求。几经思索才明白,高效的课堂就是务实的课堂,就是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开心、有兴趣的课堂。那么,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呢?

打造高效课堂,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但是自己首先要充分备课,备自己、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等等。这还不够,还应该转变角色,因学行教。

当然教师对文本解读的到位就更容易促成高效课堂的生成。回顾自己多次公开课展示的案例,哪些特别精彩的课或者特别能引发学生思考的环节虽然与多年的教学经验有关,与自己的文化底蕴也不可分割,可是说到最重要的原因,却是和自己对文本的独到解读有着密切的关系。

众所周知,我们的语文教材虽经过多次改革,但不变的依然是注重读者的涵泳和感悟。那么,想让学生对文本有所感悟、有所体验甚至有所感动,作为课堂的引领者,教师就要首先和文本对话,和文本互动,而且一定要通过自己的解读有所感悟、有所体验甚至被文本所触动所感动才行。这就对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入情入境地理解文本,深入地研读文本,才能有浅出的课堂,才能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进而得出他们自己对文本宝贵的解读。

那么,解读文本时都注重了哪几个方面呢?下面,我就结合一堂古诗教学课《秋思》来粗浅地谈一谈。

一、放声诵读、边读边想

著名教师孙双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通常拿到文本之后,教师们首先会默读或浏览课文从而把握文章大意,却殊不知,朗读才是钻研文本的最重要一环,要想让学生能够吾口读吾心,吾笔抒吾意,有情感地朗读才是激发思想火花的捷径。所以,每每我拿到文本,首先便会放声诵读,而且边读边想,把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文本的内涵完美融合,进而先读出自己的感想与体会。

《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作品,内容是“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虽说一共短短28个字,可是就在我反复出声诵读的时候,就在我边读边想的时候,脑海中却早已浮现出了刚上大学时那年的秋天,虽说离家并不远,可那也是第一次离开自己的父母亲人,由于学业很忙,一个月才回一次家,也就是那个秋季我第一次看到了北雁南飞时的凄凉,第一次听见了风吹落叶时的沙沙作响,第一次想到了路灯下母亲等我放学归来时的望眼欲穿……一时间,感慨万分,进而我又想到了千百年前的张籍,他也是孤身在外啊,他也思念自己的家人,然而却只能凭借鸿雁以抒胸臆。于是,太多的思绪,甚至关于怎么上好这节课的那种激动,那种迫切、那种构思已基本构成。即抓住一句“见秋风”来让学生所想所感,虽说秋风不可见,可是却是可闻、可触、可感的,那么秋风中人们会看见什么,看到后的思念又是什么样的,在这秋风中诗人看见的是什么,看不见的又是什么?以及如何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会“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我已心中有数。

二、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教师对文本解读,主要是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独立解读,那么光凭我自己的简单感受是不够的,想要把古诗上好,更需要深入浅出,那么对作者的解读也就尤为重要。

张籍的“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是流传千古的名句,然而真正走近张籍,才知道他的“明珠”实则是一份很好的利诱,他的“还”更是一种民族的气节,一种男儿本色,那么这样一个刚强硬朗的男人,他的思乡情怀便不再是小女子绵绵思怀,泪湿轻罗衫的哀愁,肯定别有一种情怀。再了解张籍,他年幼家贫,寒门独子,早早撑起家的艰辛必然会让他更加珍爱自己的家人,写这首诗的时候,他正处于人生的低谷,许多的落寞涌在他的心头,那么这时的张籍对秋风的萧索,对落叶归根,对霜染寒林怎是一个“伤怀”就能表达的了得?所以,我在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上又有了自己的认识,即这种离愁和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同,和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不同,和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更不同,虽然同为思乡,但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环境、所经历的境遇不同,张籍的思乡不仅仅停留在李白的“思”上,还动了起来,以至于“欲作家书意万重”“行人临发又开封”,不同王维因节日而思,而是因秋风而思,更少了一些杜甫除了怀家愁之外的忧国难。

三、先行把握,再读教参

相传古时候,大诗人李白在游黄鹤楼时,见到眼前的奇景诗性大发,提笔正要赋诗一首,突然见到了崔颢的诗句,越看越爱,赞叹不已,可是自己想要再写一首时,却怎么也无法跳出崔颢诗的意境,于是丢笔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试想文思如天马行空的李白都会受到崔颢诗意的束缚,那么我们呢?

很多教师,尤其是新教师,一拿到文本,尤其是经典篇目或者自己很难驾驭的篇目,总会先看教参,生怕偏离了主题,甚至直接先浏览网上现成的教案,有的甚至课还没看清楚,课件却早已下载好,教案也只能根据自认为精彩的课件而定,结果是什么呢?不用说,也能想到就是课堂上教师游离于课文之外,甚至游离于课堂之外,教师的评价机械化,如“说得真不错”,教师的笑容也僵硬,缺乏真诚,一堂课死气沉沉。

所以,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这一点,我首先是自读自悟,把自己真实的情感记录下来,如自己对“见秋风”的体验,自己对“又开封”的理解,甚至自己对课堂重难点的把握,然后我才翻阅教参,看看哪些是和我想的一样的,哪些我没有想到,哪些我觉得还有更好的体现方法。因为教参也是教师理解文本的重要参考,在自己独立解读文本之后,也应当仔细地阅读教参,这样可以避免个人的见解百密一疏。

四、教学相长,多元解读

对于课堂而言,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尽管要深入文本,但为的是浅出的课堂生成,为的是学生的独到解读。例如,在教授《秋思》时,我更尊重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如读诗的题目,对于诗歌,题目就像是诗的眼睛,如何把眼睛读亮对后面的理解很关键,我开始一次次引导学生读诗题,意思是把“思”字读得长一点,可是学生的独特解读读出了很多版本,有的把“秋”字读得长一些,问其原因,说是觉得秋季是个感怀的季节,因为这个季节,才有这样的想念,所以这样读。有的把“秋”字读得重,把“思”字读得轻,究其原因,说是觉得因为看见秋天的肃杀只是看见的,而思念是很难受的,是说不出来的,所以读得很轻。自然对诗中的每一个字学生的朗读更是不同,虽大体在教参的读法中,但却因为有了自己的认识,学生更是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想想若是我不尊重他们的理解,不但没有这一个个的小张籍,恐怕连自己也不会有这么多的收获和体会。

所以,我深深地觉得,解读文本是那么的重要,多元的解读更是让课堂如沐春风!深入的解读更是能够帮助有效实施高效课堂。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倾我所力,继续探索在打造高效课堂之路上!

(责编 金东)

猜你喜欢

张籍崔颢教参
韩愈与张籍的金石之交
神秘的教参
己丑年夏日再登黄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