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以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一中学研究为例
2015-03-11陈国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一中学311100
陈国华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一中学 311100)
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以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一中学研究为例
陈国华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一中学 311100)
初中科学是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社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学科。在科学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开发课程资源,使科学教学生活化,既符合初中科学课程理念,也是增强科学学科魅力和教学活力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科学语言生活化、科学作业生活化等四个方面阐述实现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与实践探索。
初中科学 生活化 策略
初中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是“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因此,科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在科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实现初中科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理解人生,不断地提升他们的生命价值。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及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它与我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及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我们的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教学资源。《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应较为全面地关注和分析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使学生获得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的好奇心,引导他们逐步形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意识,形成诚实、客观、严谨、理性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可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生活、科学、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课程回归生活,生活回归课程”,使科学教学生活化,是科学课程的重要理念。
一、科学教学生活化的界定与依据
(一)界定
“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生活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获取知识。据此,我对“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含义作了界定,即指在《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引下,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充分挖掘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并将其渗透于初中科学教学中,采取更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初中科学教学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并引导学生不断地超越生活。
(二)理论依据
1.《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自然事物所需要的整体眼界,为学生提供了解自然界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提出“教育生态化”的观点,即教育要成为沟通“虚拟的学术世界”和“真实的生活世界”的桥梁,使学生在具体、丰富、真真切切的生活情境中发展各种类型的智力。
3.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教育源于生活,也要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必须贴近生活。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景性。教师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二、科学教学生活化现状分析
目前,初中科学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许多教师习惯于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去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只局限于教材,教学过程只注重解题和练习,注重教给学生解题的技巧,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科学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距离。从科学教材本身来看,尽管具体内容是在充分考虑适应本学段学生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以及与其他学段和相关课程衔接的基础上精选的。但是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依然带有编写者的偏见,具有滞后性,不利于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学生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也不尽相同,教材所提供的只是一个范例,并不一定为所有学生所熟悉。再次,鉴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更习惯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而主动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能力比较薄弱。
三、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研究表明:初中生在分析科学问题遇到困难时,往往是因为其难以在头脑中勾勒出与问题相对应的情境或画面。生活情境的一大特点就是直观,所以在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面临的问题。而且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科学的现实意义,认识到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如在《食物中的营养素》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为引导学生了解食物中的七大类营养素及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平衡膳食的观念,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教师:“同学们,昨天老师一个人在家里吃晚饭,所以很简单,就吃了一碗蛋炒饭。今天早上起来肚子特别饿。我想知道同学们昨天晚饭吃了什么好吃的?有同学愿意告诉我们吗?”马上有学生站起来回答。几位学生回答后,我表示很羡慕。此时老师提出问题:“请同学评价一下,老师的晚餐和刚才这几位同学的晚餐,谁的晚餐食物搭配最合理?如果不合理,你觉得不合理在哪里?可以做什么样的改变?”由此逐步深入,学生沉浸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使得教学过程流畅高效而且趣味盎然。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科学知识,更培养了自己健康的生活观念,真正体现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宗旨。
又如,在《认识简单机械——杠杆》这一内容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
前几天,老师在路边的小摊买了一个西瓜,当时摊主说这个西瓜有八斤重,可老师拿到家里一称,只有六斤多,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老师后来想到,肯定是摊主用的杆秤有问题。那么摊主到底在杆秤上动了什么手脚,达到缺斤少两的目的呢?学生听到这里议论纷纷,进行各种猜测,但他们并不能确切地分析其中的原因。此时我提出,其实我们只要掌握了杠杆的平衡条件,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接下来学生会带着问题、带着好奇去学习,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了。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的设计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科学知识寓于生活之中,让学生经历一个“从生活到知识,再从知识到生活”的循环上升过程。教师通过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搭建了沟通生活素材与理论知识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活跃了思维,提升了综合能力和素质。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从科学教材本身的特点来看,尽管它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应力图概括人类长期积累的数量巨大的知识,并且以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但因为学生生活的地区不同,所接触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必然使得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使之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对于教材中学生不熟悉的事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改编。对于比较抽象和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教师也应该增加一些学生熟悉的素材,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如教材中《人体的免疫功能》这一节内容,在分析人体免疫系统能分辨“自我”和“非我”,当免疫功能异常而导致自身免疫病时,教材中以风湿性心脏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例,学生对这两种疾病的了解是非常少的,这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我认为,此处,教师可以以妊娠反应为例加以说明。对于妊娠反应,学生肯定听到甚至看到过,有很直观的印象。妊娠反应是一种排异反应,胚胎可视为母体内的一个异物,由此引起的排异反应造成了妊娠反应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体免疫系统逐渐认同了胚胎作为“自我”,因此不再加以排斥,所以妊娠反应也得以缓解,这就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排异知识。
又如在《质量的测量》一节内容中,教材为了让学生体验不同物体的质量,列举了一些物体的质量以千克为单位的数量级,其中10-2千克示例为蜂鸟,并配以漫画图片。笔者认为这一示例并不十分合适,因为蜂鸟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陌生的动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看到过蜂鸟,所以不会有直观的感受。少数学生在课外知识中对蜂鸟有所了解,但我发现这些学生对蜂鸟的印象是它是世界上最小的鸟,而蜂鸟的质量到底是多少,学生毫无印象。而且学生往往有一种误解,以为蜂鸟大小与质量与蜜蜂差不多。一只蜜蜂的质量一般其实只有几十毫克,若以千克为单位,数量级上应为10-5,这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而蜂鸟的种类众多,最大的巨蜂鸟长约20公分,重约20克,最小的蜂鸟,长约5.5公分,重约2克,所以质量10-2千克以蜂鸟为示例并不准确。笔者认为此处不如以鸡蛋作为示例为好,一个鸡蛋的质量一般都是几十克,用在此处应该是准确的,而且鸡蛋是所有学生熟悉的事物,能给学生最直观的体验。
教师只有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呈现方式,努力使科学教学内容生活化,才能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科学语言生活化
初中科学课程的内容包括: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精神和态度;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其中的科学概念、原理、规律等在文字表述上高度严密而精炼,虽然这些语言是科学严谨的,但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些表述比较晦涩和难以理解。因为这种表述方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由于不能理解这类科学语言,学生感觉科学知识枯燥抽象且远离我们的生活,久而久之,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也会下降,甚至对科学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从科学语言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还原现实生活中的本质,用最通俗易懂的生活语言来解释,让科学教学语言尽量生活化。
如“比热容”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教材直接呈现了比热容的概念后,只是用表格列出了一些物质的比热容。而学生对于比热容概念的表述方式难以理解,更不能把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吸放热能力及温度变化联系起来。怎么办呢?我利用一个生活化的类比解决了这个问题:用两个人的酒量来类比两种不同物质的比热容,酒代表热量,让两个人同样喝下一瓶啤酒,酒量小的那个人已经面红耳赤,而酒量大的人只是脸稍微有点红。以此做类比来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与物质的吸放热能力以及温度变化,即相同质量两种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比热容大的物质升高温度少。但如果要让两个人都喝醉,酒量小的人只要两瓶啤酒就会醉,而酒量大的人要喝六瓶啤酒。即让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热容大的物质吸收热量多。这样生活化的语言表述,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更能提高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此外,一些古诗词和生活中的俗语、谚语等,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如用“酒香不怕巷子深”来说明分子的运动,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来说明遗传现象等。
科学语言生活化是教师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一种手段。科学语言生活化,是让学生心目中“神化”的科学概念、原理、规律“平民化”,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更亲近科学、喜欢科学。
(四)科学作业生活化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要手段,但传统作业设计往往形式单一,内容重复较多,重点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上,注重解题能力的训练,忽略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宗旨和核心理念是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科学作业不能为做题而做题,更不能为了应试而做题。生活化作业的设计强调科学知识的整体性、现实性和应用性,注意科学的现实背景,让学生真真切切地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接触科学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科学作业生活化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能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作业生活化主要可以从三方面落实:第一,习题设计生活化,将科学问题设计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第二,开展生活化的小实验、调查实践和科学探究。第三,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以“厨房中科学”为主题,可以设计各类生活化的科学作业。如习题类:分析厨房中的力学问题,菜刀的刀刃很薄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刀柄上有凹凸的花纹,是为了增大接触面,增大摩擦;炒菜时颠锅利用了菜的惯性等。实验探究类:用蔗糖、食盐、色拉油、水等为材料研究溶液和物质的溶解性;以醋为原料研究酸的性质;研究电冰箱中食物的物态变化等。此外,如制定健康食谱,调查厨房垃圾的分类和利用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实践表明,在科学教学中立足于生活,让科学教学“生活化”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1.学生层面
科学教学生活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笔者以前经常感受到课堂张力不够,总有一些学生上课时会“走神”,或者学习兴趣不浓。现在,学生在课堂中努力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他们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堂中弥漫着生活气息,教室成了一个充满愉悦的场所,因此激活了学生的学生兴趣,情感目标显而易见。科学教学生活化使学生了解了更多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学会了观察与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己熟悉的生活现象,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机械的,他们对问题的思维方式作出了的调整,有大量的感性材料参与到思维构建中,学生认为科学不再是难以理解的内容,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综合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2.教师层面
科学教学生活化也促使教师转变观念,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许多教师都有教学惰性,总是喜欢机械而传统的教学方式。生活化的科学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对教材知识进行生活化的处理,这需要教师深入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不断发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这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精神,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教师在此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提升。
(二)建议
1.应避免为“生活化”而“生活化”
科学教学生活化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促进生活素材与科学知识的有机融合,使学生达到由外到内的知识升华。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典型的生活化的材料,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要注意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对材料问题的设计,应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应符合“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理论,同时生活素材的选择要注重时效性、相关性和真实性。
2.科学教学生活化需要加强教师间的协作
初中科学课程涉及知识领域广,涵盖的内容丰富,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整合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而现在的科学教师大学所学专业基本是分学科的,主要以物理专业、化学专业和生物专业为主,这造成了科学教师在学科专业知识上的不均衡和不全面。此外,教师平时工作负担重、压力大,没有充裕的时间开展教学研究,而科学教学生活化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教学研究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因此,科学教学生活化需要发挥教师的个人特长,加强教师间的协作,开发完整的生活化教学资源,并做到资源共享,以提高科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性,减轻教师负担。
3.科学教学生活化需要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和时间
生活化的科学教学有时需要学生开展一些课外小实验、调查实践及课外探究活动等,但这类活动的开展次数和开展时间需要合理安排,不能占用学生大量的课外时间,加重学生负担。我建议精选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周末活动和假期活动的形式为主开展。尤其是暑假和寒假,教师可选取下学期相关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家庭小实验和探究问题,安排社会调查实践等生活化的学习任务,减少以往大量的书面作业,提高假期作业的有效性。
总之,科学教学生活化是学科学、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让科学教学回归生活,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才充满活力,富有成效。
[1]教育部制订初中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王攀峰.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3]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4]林良富.课堂教学生活化探索与实践[M].宁波出版社,2004(1).
(责编 赵景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