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要教给学生就业的软技能
2015-03-11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33期
在高等教育改革方案中,将有600多所国家普通高等院校转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这是要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这种做法可以尝试,但是否要有这么大的动作,值得商榷。一个这样做的理由或许是: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与大学生相比,就业率要高得多。但是从两方面看,这两者之间是不可比的。一方面,读职业教育的学生就业预期入学时已经定位了,即就是要做一个熟练工人,就业自然不会差。而普通高校的学生定位是更有创造性的岗位,与目前产业结构有一定矛盾,但未来呢?我们不可能永远是产品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学职业教育的学生往往只是把职业学校当成一个职介单位,现实中很多企业招不到工人的时候就大量使用职业学校的学生,有些工人还不到就业年龄,给的工资并不高,其中相当大的比例还被学校拿走了,所以职业学校的学生并不一定就拥有很好的技能。从国外经验看,有些国家如德国依靠职业教育立国,但是其制造业是从几个世纪前就开始发展,并缓慢向前进步,技能相对稳定。而中国的产业结构处在一个迅速变化的过程中,所需技能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而不断更新的变化速度是我们难以预料的。换句话说,如果普通大学难以实现与劳动力市场的有效衔接,谁能保证职业学校做到这一点呢?因为我们都无法预期未来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更侧重通识教育,教给学生就业的软技能,掌握学习新技能的能力和知识。所以从长期来看,普通大学比职业学校的就业风险要小得多。日本也出现过类似我们今天大学生就业难、质量下降的问题,政府遭到批评并顺从民意,放慢了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不同的教育模式之间应当取得一个平衡,但不可矫枉过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