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实现“中国梦”的指导作用
2015-03-11李志勇
李志勇 柴 鹏
(重庆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重庆 404100)
浅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实现“中国梦”的指导作用
李志勇 柴 鹏
(重庆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重庆 404100)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于我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梦;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体部分
19世纪以来,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进步而导致的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不断对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应运而生,它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并为实践提供指导的思想。
(1)自然与人的关系
马克思生态观认为,人与动物基于自身的需求都要从自然界获取生存资料以维持其基本生理需求。马克思就曾经指出:“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从实践领域来说,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1]”换句话讲,自然界是人与动物生存的物质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科学的角度论证了人是物质的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社会也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与自然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自然界的客观先天性,指出了没有感性的自然界,人类和人类社会就不会存在。
(2)自然与社会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2]马克思与恩格斯立足于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又进一步分析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不仅是纯粹的自然存在物对自然界的关系,还有其根据人们的意愿同自然界发生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与社会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3)实践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原则,实践唯物主义强调人类的变革力量在社会变革和演进中的本质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主体的角度和实践的观点来阐释世界,从而使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打上了人类主体意志的烙印。与动物被动地适应自然不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因此,人类是用实践来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 “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4]。”
二、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梦”的地位
“中国梦”的建设过程中,生态文明占有重要地位,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这是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形成中国特色的五位一体总布局。但随着我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建设的不断进步,生态文明建设却显得较为缓慢。作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手段,生态文明建设关系重大。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实现“中国梦”的指导作用
(1)尊重自然规律,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基本原则,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看来,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必须要以尊重自然客观规律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利用和改造自然,实现人类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现象,这就导致了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习近平主席曾经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口号,这是中国梦想的一部分,我们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过去粗放型经济模式,注重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2)统筹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迅速的今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已经越来越紧密,人类的发展进步也越来越离不开大自然。同过去的社会相比,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但是当今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却变得更加微妙,通过去相比,这种关系甚至可以说是恶化的。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思想,在发展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和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避免因自身的发展而对自然界的伤害,坚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与新的发展思维方式,最终,实现全人类及其社会与生态世界的和谐相处。
(3)重视实践,发挥主观能动性
新时期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想就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我们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转变发展方式,坚持发展高新科学技术,坚持发展新的生态能源,依靠科技创新走出一条信息化、生态化、现代化的新型发展道路,从而避免因自身的发展而损害自然生态环境,避免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和建设“美丽中国”的中国梦想。
[1][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26页
[5]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李志勇 (1990-),河南平舆人,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柴鹏 (1991-),山东济南人,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