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理论对中国实现国家福利责任的价值意义
2015-03-11王泳争
王泳争
摘 要:凯恩斯经济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大萧条时期,当时新古典经济学萨伊定律的“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对经济危机失去解释力。这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急需发展,反对自由放任的经济,主张实行国家干预。从凯恩斯的就业、财政政策和消费函数理论分析国家承担福利责任的必要性。通过我国实行免收农业税、农电下乡和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采取一系列财政与货币政策措施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的政策,阐述其对我国实行国家福利责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凯恩斯;国家福利;有效需求
中图分类号:F091.3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2-0010-02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宏观调控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凯恩斯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合理性提供了一套经济学的理论。就业问题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福利有着紧密的联系,充分就业能使人们感觉到良好的满意状态,提高物质生产力和社会财富的积累,使国家有能力满足全体国民的需要,达到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中国宏观调控政策正是结合了凯恩斯有关经济发展和就业问题的理论承担起国家福利责任。
一、凯恩斯理论简述
凯恩斯经济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大萧条时期,当时新古典经济学萨伊定律的“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对经济危机失去解释力。这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急需发展,反对自由放任的经济,主张实行国家干预。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他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认为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1]。凯恩斯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扩大有效需求来解决市场失灵条件下的失业问题,一方面,通过财政政策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并通过乘数原理引起收入多倍增加;另一方面,利用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以降低利率,刺激投资从而增加收入。国家干预政策的作用体现在扩大内需和就业以提高人们的福利。
二、凯恩斯论证国家承担福利责任的必要性
在凯恩斯国家干预思想中,社会福利占有重要的地位,国家可以通过税收、转移支付对公民福利进行干预。在国家财政上加大公共事业的投入,如卫生事业、教育、交通等,可以刺激消费,提高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
(一)就业是影响家庭和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
就业问题直接影响到家庭生活的质量和整个社会的秩序。随着世界工业化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就业问题成为各个国家最关心的问题。商业发达和经济繁荣为就业者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有助于改善其家庭成员的生活水平。相反,在经济萧条时势必导致企业大量裁员,产生庞大的失业大军。大量失业人员的存在必然严重威胁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因而就业问题也就成了影响社会稳定、社会团结与社会整合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就业问题的性质由社会经济问题转变为国家干预的主要方面。
(二)凯恩斯就业理论促进国家福利责任的实现
就业、工资和整个宏观经济调控等都是国家福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处于最重要地位。国家福利职责中最重要是充分就业的目标与政策,这不仅是维持收入政策,而且对人的需要满足具有意义。就业不同于单纯的贫困救助或者失业保险给付,而是通过帮助就业者获得收入,在使人生存下去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还适当的满足了人的实现和发展自己能力的需要,以及社会交往的需要,达到一种社会性的良好福利状态。
(三)凯恩斯理论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国家社会福利的关系
社会福利有利于调节与缓和社会矛盾。国家福利促进个人基本需要的适度满足和维持社会稳定,使得国家需制订应对社会中与个人基本需要满足的政策,承担起社会福利责任。社会福利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凯恩斯主张政府在经济政策上应通过制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和干预,以保证足够的有效需求,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从而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四)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与国家福利责任的关系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是指消费和收入的关系,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2]。一般地说,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同收入的增量相比,消费的增量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其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在于,随着经济的增长,收入增加,消费增加相对缓慢,导致总需求不足。如图1消费曲线所示(C-消费,Y-收入),B点代表收入与消费相等,D点是消费少于收入,A点是消费大于收入,可见消费增加的幅度距离45°越远,越小于收入增加。由凯恩斯的消费曲线可见,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所以,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对高收入的富人增收个人所得税转移到低收入身上,或者通过免收农业税、增加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大开发、商品购买补助、提供医疗养老保障等提高穷人的收入和社会福利水平,使得占社会大多数的低收入并有较高消费倾向的人们有消费的可能,扩大社会总需求,进而提高就业率。这也是为什么国家需要承担社会福利责任,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的原因。
三、凯恩斯理论对中国实现国家福利责任的价值意义
凯恩斯强调国家主动采取措施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我国作为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主要任务就是增加全体国民的社会福利,国家需要在短时间内集中力量,对经济政策、社会政策进行强有力的调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为我国扩大内需提供了理论支持。
(一)2006年全国免收农业税,增加了农民的福利
以凯恩斯主义理论的观点分析,农民手持货币量增加,农村购买力也增加,农村市场也因此而活跃。九亿农民的购买力增加了,扩大了社会的有效需求商品流通加快,商业周期缩短,必然带动工业的增长,从而进一步刺激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根据消费函数理论可知,低收入的农民的消费倾向是最高的,国家通过免税来增加农民的实际消费能力,带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升。
(二)家电下乡政策,扩大内需,促进就业
2008年11月28日,国务院根据当前经济形势,为扩大国内需求,改善民生,拉动消费带动生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决定从2009年2月1日起在全国推广“家电下乡”,刺激农村家电市场,对于受制于市场下滑的国内家电企业,对于急需依靠内需拉动的国内经济,都具有很强的推动力。
按照凯恩斯理论,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实行农村家电消费补助,刺激农村消费扩大了农村的社会有效需求,带动了家电行业的发展,从而扩大社会的投资需求的增加,第二和第三产业的随之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就业率的提高;同时,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流动偏好”对投资需求的影响,促使农民手中的现金进行消费。由于国外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国外市场的需求度下降,但扩大农村需求很好地解决外需不足的矛盾。从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可以理解由于政府少量的投入带来了从家电行业到社会需求增加的良性循环,不但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提高,也改善了社会福利水平。
(三)我国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采取政府干预政策
2008年我国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从2007年的11.4%降低至9%,从2008年5月开始CPI不断下滑,到11月份仅为2.4%,这时我国面临着通货紧缩的危险。[3]根据凯恩斯主义理论可知,CPI下降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总需求不足,产生商品卖不出去,存货增多,引起生产缩减,解雇工人,造成失业率上升。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国内的有效需求,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福利水平提高。
1.财政政策。2008年10月20日大幅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农民的收入;2008年10月22日出台十项保民生促发展的举措,我国政府承担了更多的福利责任,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在保障企业退休人员、城乡低保对象等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的同时,加大资助困难学生、优抚救济、保障住房等方面的工作;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确定4万亿投资计划用于扩大内需,增加国内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扩大了就业量增加个人的福利和扩大国内需求,另一方面提高了全社会的福利质量。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利于更好地保障低收入群众和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提高人们的经济预期,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2.货币政策。2008年9月15日央行决定下调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10月8日央行再降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10月30日再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同时,11月9日央行全面放开贷款限制,加大支持中小企业等。这些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了社会的投资需求,结合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了社会总需求,增加就业量。
我国政府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凯恩斯理论的政策主张。通过施行积极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扩大内需、保障民生、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起到直接刺激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承担了主要的社会福利责任。
参考文献:
[1] 胡希宁.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24-26.
[2]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7:448.
[3] 梁树广.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与效应分析——基于凯恩斯理论[J].经济论坛,2010,(5):16-20.
[4] 桁林.中国的凯恩斯主义[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110.
[5] 陈慧铭.凯恩斯就业理论的两个观点对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启示[J].工会论坛,2008,(1):23-24.
[6] 张存刚.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凯恩斯就业理论的比较[J].教学与研究,2001,(7).
[责任编辑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