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学中功能学派与翻译研究的联系综述

2015-03-11

科学中国人 2015年24期
关键词:莱斯学派语言学

董 雪

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

语言学中功能学派与翻译研究的联系综述

董 雪

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

随着我国的走出去的文化政策导向,翻译的重要性越来越体现出来。语言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指导翻译的方向也越来越明显,本文就系统功能学派中,对翻译的研究相关内容方面进行了综述。同时也能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综述

翻译功能学派,又称目的学派,是由德国的翻译学家们发展而来的,强调的翻译过程中的功能的主要性。以及在不同的文本翻译中,根据不同的翻译功能,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

一、功能翻译的研究范围

首先,世界上语言学的分类可分为功能学派和形式学派。韩礼德将之成熟发展出的功能学派,起源于柏拉图等以人类为本的语言研究,后弗斯倡导以意义而非形式作为语言研究的主要方针,始终研究语言在实际语境当中的意义的表达,即语言的功能。而对翻译的研究,从古至今都是对“意义”的研究。而对于相关翻译理论的研究,我们中国最开始的研究热潮始于奈达的“对等”理论,该理论是奈达在自身对圣经翻译经验的基础上,对翻译活动进行的一个整体的总结。奈达将翻译归为科学,将语言学的知识,尤其是语用学和语义学的知识,带入到了翻译的理论当中。尤其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和句法结构方面的语言学知识是奈达的语言学理论基础。功能学派的翻译研究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了,主要起源于德国,以德国的翻译学家莱斯、维梅尔等为主要代表人物,莱斯主张将原文本分为不同的文本类型,然后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根据不同的文本功能进行不同的翻译策略的选择;维梅尔则主张根据目的语(即译本)的不同功能进行翻译策略的选择。功能学派的语言学家将翻译视为“在目的语中重建出语义的过程”(Matthessian,2001:51-64)。

二、对德国功能翻译的简介

2.1 莱斯的研究

说到德国的功能翻译学派,首先一提的就是莱斯。莱斯对功能翻译的相关理论都在《翻译批评:潜能与局限》中体现出来。首先,莱斯对翻译的原文本进行了分类,主要分为三类:重内容的(content-focused text),重形式的(form-focused text)和重感染的(appeal-focused text)。(莱斯还将某些依赖非语言的技术性的手段,如图表、音响和视觉效果等的依赖的文本视为第四种文本,一般不常用。)

之后,基于这些分类,莱斯又对各类文本的译文有什么样的翻译标准和批评标准进行了叙述。其中,重内容的文本在进行翻译时,应着重关注原文的内容,这类的语篇包括新闻报道、产品说明书、教科书等;重形式的语篇的文本在进行翻译时,应注意的是“怎么说”,即原文的语言形式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将翻译的形式尽量的“原汁原味”的表达出来,或者说原文本在遣词造句、音韵等方面是如何的表现出来的,这类的文本主要包括诗歌等的文学作品;重感染的文学语篇,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应关注的是读者的反应,译文的好坏的评价也就体现在是否能够在译文读者中激起和原文读者相同的反应,这类的文本主要包括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对于莱斯所指的第四种文本,翻译的主要标准就就是也能够借助非语言的手段,在译文读者中间引起共鸣,这一类的翻译文本主要是媒体上的翻译,如电影字幕的翻译等。

2.2 维梅尔的翻译理论

在莱斯将原文本分类的基础上,维梅尔进一步的提出了“目的论”翻译理论。维梅尔认为:翻译活动的最主要的条件就是对翻译目的的掌握,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策略的选择和翻译方法的使用。维米尔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只有充分的了解原文本的目的和译入语的功能才能将翻译活动进行下去。维梅尔认为,翻译过程中有六项基本原则:译文文本需要根据译文目的决定译文好坏;译文文本需要在译文的文化背景中提供信息,并译文文本提供的信息是要在原文本的文化和背景中产生的;译文文本并不是互相可逆的;译文文本本身需要连贯;译文文本与原文文本也需要互相贯通;这五条规则是有按严格的等则体系安排的,总体规范要按照目的原则为主。维梅尔将译者摆在了跨文化交际和译文文本产出中很重要的一个角色上。在译文文本的产出上,与原文文本相比,维梅尔更加注重的是译文文本的连贯性,甚至要比原文文本的连贯性更加重要。在一定的目的要求下,翻译者有时甚至可以跨越原文文本的作者,对译文进行很大程度上的“加工”。我国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对莫言作品的翻译,葛浩文在他的翻译过程中,将很多中国文化中的还未被国外所接受的文化进行了详尽的删减、转换之后进行的文章的翻译,最终才将莫言的作品送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台上。

2.3 对于功能翻译研究的批评

对于德国的功能翻译的研究,同时受到很大的批评。很多人批评莱斯对源语文本的分类过于简单、笼统。很多的文本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的翻译也是有不同的方式的,莱斯在对文本类型的分类并未将这些内容考虑进去。而维梅尔对于翻译目的的理论也并未达到完美,很多情况下,对于译文文本并不能完全的根据该译本的功能进行翻译。

三、我国功能语言学方面对翻译的研究

我国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大家们也常常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功能理论应用在我们我们的翻译实践中,例如,黄国文教授就曾发表“从语篇分析角度看翻译单位的确定”(黄国文、张美芳:Transla⁃tion Quarterly,2003:75-93),在语篇功能的基础上确定翻译的单位,类似研究还有司显柱“对近二十年中国译学界对翻译单位命题研究的述评论”等。不仅如此,我国功能语言学对于翻译批评的研究也有很深的造诣。

胡壮麟教授曾对翻译中的“对等”意义进行了定义:他认为,“对等”不仅仅是原文和译文在意义上的对等,更是两种语言在同一整体环境中上具有相同的意义和功能。这也就是说在翻译的过程中仅仅表现出来文章的概念意义是不够的,还要有语篇意义的人际功能上的都“对等”,才是一篇真正的好的翻译。之后,黄国文教授在知名的学刊上发表的关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的三大元语言功能来分析唐诗的好坏也为后来相关翻译批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之后的学者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也为功能学派和翻译理论相关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许多的学者,如:张美芳,王东风,尚媛媛,王鹏,李发根,李运兴等。总之,功能语言学在我国的发展也是硕果累累的。为我们的翻译评价系统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为我们的很多的固有的翻译理念的理论,进行了新的阐释。最重要的是在翻译质量的评估上,提供了一套具体的评估理论。

自然,对于翻译理论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缺陷,我国的相关理论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对国外研究的综述或是套用,很少见真正的我们国家自己的关于翻译的研究理论或是应用的研究;其次我们的研究内容还是很杂,很少具有系统性的研究,研究的方向也是很大一部分上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的理论应用,,涉及的研究问题、翻译文本的选择也都很局限,仅仅处在“跟风”的阶段;再次,很多功能学派的翻译理论,是对传统理论上内容的“在修饰”,而不是真正的新发现,和以前的研究并没有多大的突破,只是用新的瓶子装着旧的酒;最后,就是翻译评价过程的复杂性,专业的术语使用的过于繁琐,在一篇译文的分析当中,过程的繁琐性和复杂性是一般的翻译过程中所没有的,因此,对于非功能派的语言学家们对这一派的理论研究往往不够认同。

四、总结

总之,在我们的目前的翻译活动中,常常出现这理论指导缺失的问题,在具体的翻译实践过程中,也是我们所缺乏的。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这种理论的缺失,使得我们在具体的翻译实践活动中、或是具体的翻译作品的优秀程度的辨别中,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标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语言功能能够在这一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修缮,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我们的问题,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和研究过程中,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早日对功能学派和翻译理论重合的这一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1]司显柱,《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2007,北京大学出版社

[2]Jeremy Mandy,IntroducingTranslation Studies,2001.

董雪,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

猜你喜欢

莱斯学派语言学
伯明翰学派“黑色大西洋”表征政治研究
先上马,后加鞭——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美国现代语言学会版《〈红楼梦〉教学法》:要览与反思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Nothing,你能在海上漂几天?
论浙江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