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我国的就业形势
2015-03-11张永军
如何看待我国的就业形势
文■张永军
近两年在判断我国就业形势时,多使用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这一指标,并据此认为我国就业形势总体不错。而本文分析,近两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与城镇净增就业人数、农村向城镇转移就业人数等指标的变化发生背离,值得深入研究。近几年我国就业形势好转,与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的关系较为密切。因此,全面准确判断就业形势还需要参考其它指标。根据目前人口变化趋势,2017年之后我国劳动力供求状况将开始朝着有利于求职者的方向变化,结构性劳动力短缺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应未雨绸缪。
一、城镇新增与净增就业人数的关系出现转折值得注意
按照2004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布的《城镇就业人员变动数据测算暂行办法》,我国关于城镇就业人数统计,有三个相关的指标,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累计新就业人数与城镇净增就业人数。城镇净增就业人数等于报告期末与报告期初城镇就业人数之差;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则等于报告期内城镇累计新就业人数减去自然减员人数,自然减员人数是指退休和工伤等原因减少的人数;城镇累计新就业人数反映一段时间内城镇新就业人数之和,但目前并不公布。近年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每年都公布数据,城镇净增就业人数可根据相关数据进行推算。
根据上述定义和方法,我们考察了近年来城镇净增就业人数的变化,并与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进行了对比,我们发现了三个现象。一是2010年以来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年年创出新高,但城镇净增就业人数逐年下降,两者走势出现背离。二是2011年以前(包括2011年)我国城镇净增就业人数大于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百万人以上,但2012—2013年我国城镇净增就业人数开始小于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如2013年城镇净增就业人数为1138万人,比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310万人相比少162万人。三是2010年以来农村向城镇转移就业人数连年减少。这与城镇净增就业人数的走势一致,但与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连创新高的走势不一致。
根据上述《城镇就业人员变动数据测算暂行办法》,2012—2013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大于城镇净增就业人数,也许可以用年内再就业人数较多等因素来进行解释,但问题在于2011年之前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小于城镇净增就业人数的现象又无法解释。由于目前相关部门公布的劳动力和就业数据有限,研究机构无法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建议相关部门披露更多的数据,并组织开展相关研究。
二、就业形势好转与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关系密切
根据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调查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等指标,近两年我国就业形势出现了好转。相关部门给出的解释是,这与我国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密不可分。一是尽管我国经济增速出现下降,但我国每年经济新增规模比前些年明显扩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再者,近两年我国服务业增长快于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服务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强于工业,这是就业形势好转的重要原因。
但这些因素并不能解释就业形势的全部变化。例如,按照可比价格计算,2012、2013年我国GDP年度增量要小于2010、 2011年,这与2012—2013年城镇净增就业人数小于2010—2011年是一致的,但与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连续两年创出新高是不一致的。
根据我们的分析,近几年我国就业形势出现好转,与人口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关系密切。从劳动力供给方面来看,由于人们初次就业的年龄并不统一,需要用某个年龄段的人口来准确反映待就业人口的规模。根据我国教育制度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在忽略死亡(此年龄段人口死亡率只有0.4‰左右)的情况下,我们估计了15岁—25岁年龄段人口数量及各年龄人口劳动参与率的数据,这个年龄段涵盖了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大专毕业生、大学本科毕业生、硕士研究生毕业生的人数;同时还按照2010年各年龄失业人数考察了各年龄经济活动人口的失业率,据此我们推算了2005—2013年各年度新增劳动力和上年末结转的失业人数;结果发现,2006—2011年期间,除2008年为900多万之外,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和上年末结转的失业人数都在1000—1200万人之间,但2012年与2013年分别下降到约680和290万人,就是说2012年和2013年新增和结转的寻求就业人口都比上年减少300万人左右。另一方面,我国进入退休年龄的人口却在增加。根据同样的资料,我们考察了处于退休年龄高峰期的男性55—65岁和女性50—60岁年龄段的人口,将我国城镇人口死亡率和各年龄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情况考虑在内,2012年和2013年处于该年龄段的人口分别增加340和430万人,进入退休阶段的人口,2012年和2013年分别比上年增加约100和50万人。两者正反相抵,对我国劳动力供求的影响在350-400万人,对于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200-1300万人左右的规模来讲,这样的变化已经足以对供求平衡状况产生较大影响。
正如我们上面所分析的那样,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出现好转,与人口及劳动力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关系密切。需要注意的是,依照目前趋势分析,2017年之后,我国进入就业年龄段的人口数将进一步下降,而进入退休年龄段的人口数将进一步明显上升,我国总体就业形势可能将开始朝着有利于求职者的方向变化,但即便到那个时候,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任务依然艰巨,结构性劳动力短缺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三、就业人数跨部门转移的态势值得关注
2013年就业统计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2010—2012年我国工业和建筑业两个部门净增就业人数在700万人左右,但2013年突然变为下降71万人;2010—2012年服务业净增就业人数分别为475万人、950万人和408万人,此前五年都在800万人以下,2013年突然变为增加1946万人。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规模尽管确实扩大了,但变化幅度远远低于就业人数的增速。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由于2013年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扩大范围,服务业企业的税负明显减轻,一些原本纳入工业统计的企业转为服务业,不过这些企业大多都是小微企业,产值占服务业总值的比重并不大,但影响到大批人员的就业,使得就业数据发生突变。
四、判断经济形势不能只看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等少数几个指标
前些年,我国判断经济形势时存在过于看重GDP增速的倾向,近年来正在努力纠正这种倾向,比较重视就业等方面的指标,但也不能矫枉过正,过于看重就业而忽视其它方面的变化。尤其是在我国就业统计体系不太健全的情况下,根据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等少数几个指标对就业形势本身做出准确判断尚且困难,如果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整体经济形势的判断,就容易产生误判的风险。
关于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日本的例子就很能够说明问题。尽管日本经济二十年来没有多少增长甚至是处于停滞状态,被称为“失去的二十年”,但日本由于进入到少子化、老龄化阶段,日本人口和劳动力总量持续下降,就业并不存在多少问题,失业率常年保持在4%左右的低水平,金融危机时也不过5%左右。我国未来人口和劳动力的变化有可能类似于日本的情况,我们要避免出现日本经济那种状况,就要早些做准备,而且要趁现阶段具备较快增长的潜力,尽可能实现经济的中高速增长。
就业形势的判断不仅涉及到对明年经济形势的判断,也涉及到“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上述几方面的情况和问题,需要在完善统计体系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并及早谋划,提出整套的应对措施。■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