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缄口却倾诉心声
2015-03-11绿妖
[文/绿妖]
生活万马齐奔,你无法做一个在街道上看风景的人,一旦止步,即成为人群对立面,要承受汹涌人群的横冲直撞。似乎,唯有滚到路旁匍匐在地,才能躲过。许多人匍匐下来,立刻被甩出轨道。时代的高铁轰轰隆隆驶过,路上都是掉队的人。因为掉队,他们反而获得自由,失败的自由、绝望的自由、孤独的自由,这自由穿过他们身体,犹如风穿过竖笛。他们缄默不语,又诉尽心声。
1
临近圣诞,大堂里放一堆花里胡哨的洋玩意儿,彩纸、圣诞树、圣诞老人。圣诞老人高不及膝,白胡子毛茸茸的,一天到晚守卫着圣诞树。
有天下班出来是晚上十点,电梯里没什么人,大堂很安静。平时总站在前台后面的保安,蹲在圣诞树前,摸着圣诞老人的胡子,低低地在说着什么。脚步声也没让他回一下头。
走到外面,回头看看,隔着玻璃门,还能看到他就那么蹲着,手一下一下抚摸圣诞老人的胡子,要么扶在他肩膀上,说什么,却完全听不到了。
这是北京最繁华的地段之一,外面是铺天盖地的火树银花。
2
晚上八点多的东四,她抱着一个孩子坐在地上,背后是块工地,是这一带少有的无灯之处。在这一片黑沉沉中,她低着头,盘腿而坐。显然她在乞讨。很多人抱着孩子乞讨,都在跟前地上写有说明:给孩子治病,钱花完了,需要好心人帮忙,云云。她也乞讨,可什么也没有写,跟那些时刻看着路人,甚至不停磕头的同行比起来,她什么也没做,只是低着头。这是个绝望的人。
我走过去放点钱,忍不住问,孩子怎么了。
“他生病了……”
当然是这句话。
3
正中午,她把门推开一条缝,人就站在这条缝里,要进不进、要出不出地迟疑着:请问,你们这里有面条吗?
服务员应声说:有面条。这是北京街边最便宜的“成都小吃”,卖盖浇饭、酸辣粉、蛋炒饭。
“多少钱?”她还是挤在门缝里,一只脚在外面,随时可以走掉。
“有5块的,8块的,9块的。”
“最便宜的几块钱?有汤吗?”
“5块,有汤。”
她又站了十秒钟,终于下决心,走进来吃饭。她坐下来的样子,好像这店里的桌子椅子随时会碎掉一样。
4
他悄悄地走到我桌子挡板前,一屋子人,不知道为什么挑了我,“谁叫快递了?”
声音很轻,表情比声音还要轻,好像我一出声他马上准备逃跑一样。大概在开口问我之前,他已犹豫良久。我站起身,跟着他东张西望,一屋子茫茫人海,看不出谁的快递。
“你声音大点,问谁叫快递。”我给他出主意。
他点点头,“谁叫快递了……”他的声音不比蚊子大多少,饶是如此,都被自己的声音吓到。
他这样不可能找到人的。但他的话音未落,我玩金属乐队的女同事已大喝一声:谁叫快递了!一屋子人都抬起头来,就听一个女声高高兴兴接下话茬:我,我。你是雷鸟的么?
他笑眯眯地走过去,步子也是轻轻的,消失的那边,就听有个男声说:雷鸟别走。他仍然高高兴兴地,小声地应一声。
或许是我的猜测,也许他根本没说话,以他的音量,说话我也听不见。他脸黑黑的,是干过农活粗活重活的脸,是没有被善待呵护过的脸,这样的脸,本来不会这么羞涩的,可他偏偏像没出过门的大姑娘一样秀气。
下午晚一点儿的时候,他不声不响又站在我身边——他好像看准,在这个公司,我是他的联络人——小声问:你们这里,谁姓刘呀?
这次我有经验,不为难他,自己转身,抬高声音:谁叫的快递?一排挡板后面,那个女孩示意他过去。他又悄悄消失。
在别的办公室,他又怎么在一屋子人里,凭他小小的声音,找到是谁叫快递呢。
5
在九剧场看完演出出来。外面在放露天电影。稀稀拉拉站一些人,带看带不看的。
有人打乒乓球。正中间的空地上,当当正正只坐了一个人,他盘腿坐在一叠纸板上,旁边放着一个旧的大旅行袋。手里拿着一点吃的,看不清是什么,一口一口吃着,不时喝口水。不知道他是刚搞完户外运动回城的时髦青年,还是个捡破烂的。最终我判定他是个流浪汉,因为旅行袋里全是他捡的饮料瓶。
他坐在地上,昂着头看电影,又吃又喝,从容极了。
电影里是年轻的袁咏仪,不是《新不了情》,或许是萧芳芳和袁咏仪主演的《虎度门》。
6
开封鼓楼有家大红灯笼戏曲茶社,每晚七点半,有豫剧演出。演员很多,从前豫剧团长,到80后的姑娘,几乎一个豫剧团都来了,不唱戏时,就谦卑地向客人递自己资料,请你点戏,一段50元。我们一段也没点,但喜欢的,会用力鼓掌。他们听到,下台后走来跟你逐一握手,顺手给你把茶水添上。我在苏州茶楼听过评弹,评弹演员更矜持,戏单有服务员递,更不会为客人倒水添茶。豫剧演员和豫剧一样,都有一种苦涩的东西,河南也是。
有一位叫刘宪生的(似乎是这个名字),好像唱红脸须生,开始我把他当成收门票的,他也递资料,递得很低调,我始终没把他跟那个化妆照上的人对上号。后来他上台唱了一段,他的嗓音略带喑哑,但能唱到极高,好像“一个人在深夜抚摸着自己的祖传宝刀”,这原是郭小寒形容李志的,但我回想他的演唱,好像只有这么一句话合适。他唱得不多,或许点他戏的人不多。不唱的时候,他站在后面,又恢复为跑堂的神色。
7
北京,东直门地铁站。他盘腿而坐,草帽盖住眼,露出一个瘦削的下巴,身上淡灰色衣服既不是当代,也不是古代,不知道是哪个年代的风格。
一块深蓝色长布垫于琴下,琴长一米多,如一柄长剑。他凝神定气,似衡山莫大先生漂泊至此。拉起来方知是豫剧,穆桂英挂帅之“轰隆隆三声炮”,他拉得投入,头部一甩一顿,一唱三叹。
一曲拉罢,工作人员赶他走,遂收琴。原来他拉的是坠胡。山东人,拉豫剧。我问能否拍照,他下意识理理头发:拍我做什么,我不好看。我老了,不中用了。举止间竟有几分羞涩,他恍然不知自己身后,是新上市的照相机的广告,有美颜自拍功能,是万千都市女郎的新宠。
8
香港,弥敦道。行人如潮,车水马龙,在这嘈杂里,头发花白的她,对身边繁华恍若不闻,坐在地上,拉一个民间乐器,似蛇皮三弦,声音几不可闻。乞讨的碗,夹在铁架子上,大概是让争分夺秒的港人不必弯腰就可投钱。没人停下脚步。她拉两下,伸手到跟自己一般高的碗里摸一摸,碗是空的,锃明。我勉强才能听到她拉的似乎是戏曲,也许是南音。她又一次伸手摸碗时,摸到我放进去的硬币,忙一迭声说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