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嘹望慈善

2015-03-10

当代工人 2015年2期
关键词:洛克菲勒慈善事业慈善

说起慈善,人们会想到两位中国企业家

——王起明和陈光标的故事。1990年代初的

热播电视剧《美国人在纽约》中,“王起明”撞见

女儿坐在曼哈顿街头为非洲的贫困儿童募捐,

不由得怒火中烧、暴跳如雷:“救救非洲的孩

子?你以为你是谁呀……我的孩子谁来救

啊?”其实,这时的王起明,经历了数年的摸爬

滚打后已属中产阶级了,但他“富而不捐”的行

为,真有点儿为富不仁了。

再说标哥。发了财的标哥可绝不像王起

明那样没有慈善心。这些年来,标哥不仅为各

地赈灾亲历亲为,还给老少边穷地区的同胞直

接发现金。这还都是小意思,标哥的博爱之心

跨出国门,漂洋过海,来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

——去年上半年,标哥邀请1000 名美国穷人、

流浪汉,在纽约中央公园的船坞酒店免费用

餐,并为每人派发300 美元!标哥出手不可谓

不大方。但陈光标式慈善一直伴随着争议,舆

论对其本人及这种慈善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是慈善和慈善事业?

如何做慈善?

在西方,“慈善”一词源于希腊语“爱”和“人”两

个词汇。最早的慈善基金会也诞生于希腊。后来随

着基督教的兴起,慈善很快与宗教产生了不可分割

的联系,西方慈善的传统正是来源于基督教及圣经

教义。

中世纪的欧洲,国家福利制度尚未建立,教会几

乎统揽了一切大规模的慈善活动。但其慈善事业并

非完全无私。直至16世纪,英国王室终于和教会决

裂,慈善也开始了世俗化进程。1601年,英国女王伊

丽莎白一世颁布了《慈善使用法》,将慈善基金会的

管辖权收归政府。至此,慈善管理完全转向世俗化,

慈善活动在扶危济困之外有了更多的社会目标。

北美殖民地建立前后,慈善资金和慈善理念、规

则随早期拓荒者从英国漂洋过海,源源不断流入美

洲,推动了北美图书馆与学校的建立、文化和宗教的

发展,美国现代慈善业逐渐建立。此后,在工业革命

的推动下,工商业发展积累的巨大的财富又为慈善

捐赠提供了新的源泉。

推动西方慈善发展史的第一波推动力量是宗

教,普通人和有产者是慈善财产的主要捐赠者。其

后则是现代工商业,工商业者成为大额慈善捐助的

主体。于是,早期的西方现代慈善业在19世纪末20

世纪初涌现出“钢铁大王”卡耐基、“石油巨头”洛克

菲勒等一批慈善家。而到了现在,新技术革命又催

生了沃伦·巴菲特、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等一

批新的慈善家。

“钢铁大王”卡耐基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慈善事业

的开拓者。他有句名言被后人警记——躺在巨富中

死去的人是耻辱的!言下之意,“裸捐”才是正途。

于是,自此君开始,美国巨富们纷纷效仿,散尽家财

以回馈社会。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不仅一生直接捐献了5.3

亿美元,而且由其开创的“慈善世家”——洛克菲勒

家族的慈善机构的捐助超过了10 亿美元;盖茨在

2008年退出微软公司时宣布将580亿美元财产尽数

捐给自己与妻子名下的基金会;新一代巨富扎克伯

格及其华裔太太无疑是这个星球上最富有的人,但

其个人生活极其简朴,砸钱买豪华游艇、岛屿或其他

各种奢侈品的事与他们绝缘,而是倾力倾情于慈善

事业。

但这些富豪们可不是仅仅大把掏钱了事,也不

是为了炒作,那都是土豪做派。他们将慈善当作一

项事业,而且还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意识不断革

新慈善制度,使其可持续、永葆活力。例如,到20世

纪20年代,洛克菲勒基金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

慈善机构,主要赞助全球性医疗教育和公共卫生。

值得一提的是,在洛克菲勒家族慈善机构赞助的超

10 亿美元中,其中中国接受的资金仅次于美国。

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中国医学委员会,由该

委员会负责在1921年建立了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这

所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医学人才。按咱中

国人的老话说,富不过三代,但一度占据美国十大财

团之首的洛克菲勒家族却已历经整整六代掌门人,

不仅无可争议地作为“世界财富标记”闪着传奇的光

芒,而且其慈善事业如源源不断的活水,孜孜不倦地

滋养着社会。可见,巨额的捐赠之所以未使其财富

缩水,是因为与很多大的基金会一样,洛克菲勒基金

会设有专门的投资机构,与其运作部门相互独立。

正是科学的制度才保证其慈善事业成为留给后代和

社会的最大一笔财富。

从微软退休后连同所有精力和98%的财富一道

投身于慈善事业的比尔·盖茨,其基金会建立了一套

创新型资本运作的制度,引入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以

保证慈善事业永续发展。盖茨基金会设有理事会、

职业经理人,理事会下设有CEO,运营全球慈善项

目,其理念是以一套新的制度体系,让利润和知名度

共同发挥作用,使整个社会更倾向于为穷人服务。

盖茨基金会创立4年来每年的慈善支出都位列全美

之首,就其在公共健康的捐献来说,足以与世界卫生

组织相提并论。

与美国人很“高调”地做慈善相比,日本人

简直可以用“沉默”来形容。

日本的慈善理念最早也是来源于宗教。从

“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这段时期,日本佛教慈

善公益活动逐渐多样化,例如贫弱施疗、孤儿养

育、灾难救助、免刑者救助、军属的慰问和救助

等。二战后,各种佛教团体积极探索传统的佛

教慈善向现代慈善事业的理念与实践转型之

路,并逐渐转向成为服务社会、利益众生的社会

公益事业。这些公益事业主要包括为社会提供

公益服务如兴办教育机构、养老院、临终关怀医

院等;推广社会文化传播事业如举办各种讲座、

暑期学校等;向世界范围内的受难者捐款捐物,

推进世界和平事业等等。

今天的日本社会,竞争激烈,但几乎没有人

拿“慈善”给自己贴金,不会有“捐了两毛钱也到

处去说”的人,日本人眼中的慈善更多的是一种

“沉默的心意”,从来都是“悄悄的”。普通人捐

款也很方便,甚至能够“随手捐”。日本自然灾

害较多,每次赈灾期间,日本媒体都会公布捐款

电话,拨通一次电话就会从电话费中扣除一定

数额作为善款。商店也设有捐款箱,方便顾客

在购物后把零钱投进去以便积少成多,捐赠给

需要的人。个人还可以通过信用卡按月扣除善

款的形式方便捐款。

日本慈善有专门的法律、法规规范慈善事

业。慈善基金会和名人、明星捐资建立的慈善

机构可享受免税政策,但账务、项目必须公开,

如有违规行为,会被追究刑事责任。监管机构

的存在,让捐款人可以完全放心,维护了民众做

善事的热情。

尽管如此,日本的年慈善金额却远逊于美

国,仅是其1/40。有学者认为,这大概和日本人

的平等观念有很大关系,日本人虽然可以互相

帮助,但捐赠会给受助者带来上下关系的感

觉。所以,日本人的慈善“沉默”、不张扬。

香港资源紧张、竞争激烈,但港人却很慷

慨,对慈善毫不含糊,每年的捐献高达100亿港

币,被誉为“世界上最慷慨的慈善人口之一”。

港府大力倡导、支持慈善,是香港慈善事业发达

的重要原因。香港的做法是以政府出资、招标

方式请慈善和非营利性机构操作政府的社会福

利项目,即“公助民办”,这一模式形成了独具特

色的香港社会福利制度。

在台湾,公益性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是主

要的民间慈善组织。台湾红十字组织属于社团

法人,而台湾最大的慈善机构慈济基金则是财

团法人。目前,台湾慈善机构共有社团法人近2

万家,财团法人近4000家。政府对宗教团体、

企业办慈善和公益事业采取鼓励的态度。台湾

地区税务规定,企业捐赠给当局的捐款100%抵

税,捐赠给民间团体的税款可抵缴20%税款。

岛内企业家纷纷投身慈善,台塑企业老板

王永庆多年来投入公益善款超过400 亿元;

2008年,台湾“科技首富”郭台铭在订婚宴上宣

布将其九成财产、超50亿美元捐出做公益。在

台湾,慈善精神不仅属于富人,也属于普通人。

起早贪黑、以卖菜为生的台东妇女陈树菊,48年

来捐出省吃俭用的千万元做善款。2010年,《福

布斯》杂志授予她“年度亚洲慈善英雄”称号。

总之,不管是西方还是亚洲,慈善都是有同

情心的人们之间的互助行为。慈善不是捐钱了

事,如果没有理念、信仰做支撑,所谓慈善即使

大把挥洒钞票,也只是土豪做派,和真正的慈善

相距何止几条街!工

猜你喜欢

洛克菲勒慈善事业慈善
推动慈善事业发展 促进社会向善向上
肩负使命的奶奶
他们说的都是谣传
慈善事业法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逝世者 戴维?洛克菲勒
慈善晚会4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
慈善晚会1
慈善事业立法正在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