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改革元年”的中国经济风雷
2015-03-10张锐
张锐
执政理念的升华,顶层设计的推动,改革红利的释放,创业激情的迸发……,2014年中国经济肌体接入和渗透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基因。波澜壮阔的吐故纳新之后,经济巨人的骨架变得更加匀称,东方龙身的体能变得更加强大,大国前行的脚步变得更加的稳健。谋一时以谋一世。过往一年管理体制的市场化再造与经济细胞的深入性再植,累积的是创新能量,沉淀的是改革动力,未来所打开的必是多彩多姿的经济视窗。
经济新常态:管理理念的跃迁
7.4%,7.3%,2014年连续几个季度的GDP增长距离7.5%的官方目标总是一步之遥。是正常的换档减速,还是非常规的止步失速?中央领导除了通过政治局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反复释放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口风外,在2014年深秋初寒时节北京迎来APEC组织21个国家首脑时,国家主席习近平面对满座宾朋首次明确概括了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即“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由此看出,GDP的降速是经济新常态的表征之一。
的确,我们再也很难看到GDP动辄两位数扩身的壮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豪情与狂热,然而,看一下经济结构的优化成绩,忐忑之心自然就会趋向安宁。资料显示,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9%,超过第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7%,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需求结构继续改善,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8.5%,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更为重要的是,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8.2%,高出GDP增速0.8个百分点,而且在收入不降反升的前提下,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00万人,提前完成目标任务。
思想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升华。2014年年底中央工作会议首次对“经济新常态”作了系统的阐述,即模仿型排浪式消费让渡为个性化、多样化消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高水平引进来与大规模走出去同步发生;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经济增长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环境承载能力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九大特征”影响与决定着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也成为高层经济决策的根本依据。
简政放权:创业活力的迸发
开弓没有回头箭。本着“刮骨疗伤”、“壮士断腕”、“自我革命”的精神以及“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勇气,以准确界定政府与市场权利边界为特征和转换政府职能为主旨的简政放权式改革在过去一年中得以更大尺度地展开,其所起得的实质性效果超过市场预期。
资料显示,2014年中央政府取消和下放了398项行政审批事项,核准事项量减少了约76%。与此同时,国务院在全国推行三张“清单”:法无禁止皆可为的“负面清单”、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权力清单”、法有规定必须为的“责任清单”。为了防止下放的权力出现“反弹”,国务院作出了向社会公开国务院各部门所保留的“权力清单”,同时引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普华永道管理咨询公司等第三方机构,对简政放权进行客观评估。
除了中央政府加大了简政放权力度外,地方政府也根据三张“清单”予以积极瘦身。如在“权力清单”方面,浙江省一次性将42个省级部门行政权力从1.23万项减少到4236项,并且浙江省发布了全国首张省级政府“责任清单”,43个省级部门的责任清单在浙江政务服务网上公开亮相。与此同时,安徽省编制出1.2万余条责任事项、两万余种追责情形,对应责任事项和追责情形列出了3万余条法律法规条款依据。另外,江苏省也公开了56个省级部门的“责任清单”。有了“责任清单”就有了紧箍咒。据报道,在全国多地开展的“为官不为”专项治理活动中,江西南昌有97人被问责,福建福州有227人因为效能问责受到处理,河南则集中查处了1398名官员。
简政放权目的就是如同李克强总理所说的“在960万平方公里大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资料显示,2014年,全国新注册市场主体将超过1100万家,同比增幅近60%;同时,国家统计局对4400家企业的调查显示,43.1%的企业感受到简政放权影响,其中81.6%的企业表示满意。改革的红利正渐次释放。
新型城镇化:城乡关系的重塑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在长期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以及户籍、就医、养老等各种制度藩篱中推进城乡一体化,中国将面临着世界所有国家城市化过程中从未遇到的难题。尽管如此,国务院在2014年3月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依然提出了“未来1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的目标,同时,《规划》就优化城镇格局、城市发展模式以及健全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作出了系统性的设想。
为了方便农业人口的转移,2014年7月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终结了延续半个世纪的“农业”和“非农业”二元户籍,农民与市民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第一次建立起了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同时《意见》还首次明确城市落户门槛,根据城市类型实施差别化的落户政策。
“镇改市”是2014年启动的拓展农村转移人口接纳空间的一个试点,目前,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部、住建部等11个部委联手推进的所谓“62+2”方案在全国62个市、县和两个省(安徽、江苏)进行。不仅如此,新型城镇化牵涉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农村土地流转以及农业规模化经营,为此,国务院于2014年11月专门发出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意见首次提出了农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构想。按照计划,全国将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此基础上,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推进土地流转。为了确保农民利益与耕地资源,中央特颁布了《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强调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在2013年全国24个县市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农业部在2014年又增补了34个实验点,面积覆盖全国28个省(区、市)。
国企改革:深水地带的破题
从承包制,到转化企业经营机制,再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国国有企业一直没有停止改革的脚步,但与以往国企改革零敲碎打或者缓步推进完全不同,新一轮国企改革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强调顶层设计,以中央企业作为突破口,带动地方国有企业的整体改革。
混合所有制可以说2014年国企改革舞台上最有看点的一场精彩大戏。除了宏观上一套完整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外,微观层次的自发式谋变已是风生水起。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的全资企业国投信托以增资扩股方式引入泰康人寿和江苏悦达作为战略投资者,成为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央企发展混合所有制的首笔交易。之后,中国石化承诺将拿出30%油品销售业务股权让渡于社会和民营资本,占据全国80%电网的国家电网公司也在直流特高压、电动车充换电设施和抽水蓄能电站三个领域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来自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权威报告表明,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引入非公资本形成混合所有制企业,已经占到总企业户数的52%。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中,非国有股权的比例已经超过53%;与此同时,地方国有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681户,上市公司非国有股权的比例已经超过60%。
国企高管薪酬改革作为一个敏感问题也提到了决策的前台,为此,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讨论通过了《中央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和《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不仅提出了在国有企业“要实现薪酬水平适当、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监督有效,对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进行调整”的原则主张,而且发出了“根除国企负责人职务消费”的强硬声音。
按照顶层设计安排,首批有72户中央企业的200多位企业负责人将进入国企薪酬改革的试点名单,并从2015年年初开始实施。方案的基本雏形是,国企高管的收入主要由基本年薪、绩效年薪和任期激励收入三部分构成,其中基本年薪根据上年度中央企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一定倍数确定;绩效年薪与央企负责人年度考核评价结果相联系,根据年度考核评价结果的不同等次,结合绩效年薪调节系数确定;任期激励收入与央企负责人任期考核评价结果相联系,根据任期考核评价结果的不同等次确定。具体而言,央企负责人基本年薪将按照上年度央企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2倍确定;绩效年薪根据考核结果,不超过央企负责人基本年薪的2倍;任期激励则不超过央企负责人任期内年薪总水平的30%。
自贸区扩容:空间布局的优化
作为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的重要成果,运行一年的上海自贸区交出了大红的成绩单。资料显示,2014年,上海自贸区新设企业数量逾1.2万家,超过其前身上海综合保税区20年的注册总和,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同比增长了10倍,283个项目正式落户。重要的是,围绕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服务业开放、完善政府监管制度等,上海自贸区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于是,经国务院批准,天津、广东和福建作为自贸区的第二批“试验田”在年底落地。
按照设计,天津、广东和福建三地自贸区方案中70%至80%的内容将与上海自贸区一致,其他20%至30%的内容将体现当地特色,其中广东自贸区将在土地金融创新、海关通关、金融改革等方面有超预期表现,福建自贸区将在加强两岸经贸关系方面有超预期政策,天津自贸区将在离岸金融和融资租赁方面有超预期的尝试。这种竞争与互补模式的自贸区格局打造出的不只是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增长极,更有各自经验推广所产生的全国性红利。
长江经济带是2014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撑开的又一条崭新的经济空间,为此,2014年9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示范带”、“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对内对外开放带”以及“水清地绿天蓝的生态带”的构想。作为长江经济带推进过程中的一项最新成果,长三角的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合肥5个海关以及长江中上游的南昌、武汉、长沙、重庆、成都、贵阳、昆明7个海关在日前实现了通关一体化。
京津冀一体化是2014年中央谋划的另一个经济空间战略的大手笔。据悉,京津冀一体化的目标主要是构建布局合理互促共进的城镇发展体系,建设首都经济圈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首都经济圈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首都经济圈绿色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建设京津冀南部综合交通枢纽等。为此,京津冀大首都圈将分四大功能区:西、北部为生态保护与生态产业发展区,中部为优化调整区,南部制造业与耕作业区,东部滨海临港产业发展区。
财政与金融:市场基因的渗透
为了维系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投资依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资料显示,整个2014年,国家发改委分6次集中批复了25个铁路项目、5个机场项目、3条特高压项目及1个港口项目,总投资额度超过万亿。与以往的投资项目完全来自公共财政不同,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生态建设项目、重大水利工程、市政基础设施、铁路、水运与民航基础设施以及医疗事业等领域。作为引进社会资本的一个重大举措,财政部专门成立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中心,首批拿出了总投资规模约1800亿元的30个PPP示范项目供市场选择。
在2014年8月完成了对《预算法》20年以来最大“手术”的基础上,国庆长假期间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在首次明确地方政府发债权利与资格的同时,《意见》对发债主体、发债程序、预算管理、风险防范与预警以及偿债责任进行了全程设计,标志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制度性框架基本建成。按照《意见》要求,今后地方政府只能由政府及其部门通过发行政府债券的方式举借,而为了抑制地方政府的发债冲动与消除道德风险,《意见》采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实施限额管理的办法,与此同时,《意见》明确提出对于地方政府的负债,中央政府实行不救助原则。
相对于财政领域,金融行业2014年引入的市场化基因更为丰满。年初,中国人民银行作出决定,自2014年3月17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7个月后,首只规模为30亿元的人民币主权债券于2014年10月经过英国政府发行,这也是首只由西方国家发行的人民币主权债券,同时是全球非中国发行的最大一笔人民币债券。年底,《存款保险条例》面向市场征求意见,利率市场化完成了临门的“最后一脚”。在证券市场,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于11月中旬联手启动沪港股票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即“沪港通”,在为A股引入增量外资的同时也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了又一条通道。另外,作为资本市场改革的重大成果,股票发行注册制方案已上报国务院,预期2015年年中予以实施。
“一带一路”:积极主动的开放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走出去步伐、促进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2014年决策层在对外开放领域发出的声音格外响亮而铿锵,其中最具震撼性的重量级成果就是“一带一路”战略。
“一带”即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则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三条路线,即以欧亚大陆桥为主的北线、以石油天然气管道为主的中线、以跨国公路为主的南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除了路上通道外,特指海上路线,即指自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往南穿过南中国海,进入印度洋、波斯湾地区,远及东非、欧洲。
按照“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顶层设计计划,2014年7月,中国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共同发起了成立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该银行总部设在上海,初始资本为1000亿美元,由5个创始成员国平均出资。3个月后,由中国倡导发起,包括印度、新加坡等在内22个意向创始成员国共同组建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总部设在北京,法定资本1000亿美元,其中中国出资500亿美元,持股50%。与此同时,中国正计划设立一只规模达l千亿元(约合163亿美元)的基金,即所谓的“丝绸基金”。
“一带一路”战略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沿线沿途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支援,实现4万亿外汇储备的资本输出,打造中国出口升级版,同时有效化解中国过剩的产能。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成果,中巴经济走廊(新疆喀什至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在2014年底开始启动。与此同时,中国至少与20个国家正在进行高铁合作或者洽谈,而巴基斯坦与中国已签署了超过300亿美元基础设施项目合约,印度与中国也签署了一项协议,由中国企业承建该国自德里到钦奈之间全长1754公里的高速铁路。
以“一带一路”为纲,张自由贸易区之目,从而“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是顶层设计所追求的战略性成果。资料显示,2014年,中国已完成中韩自贸协定和中澳自贸协定的谈判,从已经在建和实施的20个自贸区看,基本处于“一带一路”之上,未来将有更多的标上中国符号的自贸区在带路中拔地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