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办学行为 促进多元发展
2015-03-10何立新周亦农穆晓睦陈龙泉
何立新+周亦农+穆晓睦+陈龙泉
一、基本情况
上海市和南京市,由于经济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差异,表现在教育国际化层面上,有着各自鲜明的办学特色,无论从对教育国际化的理念,还是办学模式以及政策导向,都有体现了本地区经济发展对国际化教育的需求,因而彰显出独特的个性。
(一)上海的基本情况
1.中外合作办学。上海现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20个,其中机构39个、项目181个。在39个机构中有独立机构26个,其中职2个、学前教育6个、非学历教育17个。在181个项目中有学历教育149个;非学历教育32个,其中高等非学历教育27个。实施专科及以下层次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占近60%,非学历教育的机构和项目也占四分之一,引进课程较为雷同,普通高中的中外合作办学仍然匮乏。
2.外籍学生教育。“十一五”期间,在沪学习的外国学生数迅猛增加,来自177个国家和地区外籍学生在沪就读。留学生最多的前5位国家依次为韩国、日本、美国、法国和泰国。非学历生仍占留学生总数的69.41%,学历生占30.59%。,留学生过多集中于以汉语学习。基础教育方面,“十二五”期间,来上海就读的小学、初中和高中生不断增加。
3.师生出国学习培训
(1)教师海外培训。上海市教育系统教师出国培训团组分别由市级和区级两个层面组派。其中,市级层面的培训主要面向基础教育阶段的名师、名校长以及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区县层面的培训则以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为主。“十一五”期间,市教委平均每年申请立项的教师培训团组约为10批250人次,获批平均每年为3批70人次。各区县教师出国培训团组申请立项的有130批次、计2670人次,获批准的有71批次、计1414人次,平均每年14批次280人次。目前,上海教师的海外培训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参训人数偏少,与建设一支适应上海国际大都市发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要求有差距。二是由于海外培训对受训者外语语言能力的要求较高,所以参训对象相对集中在部分外语较好的教师。
(2)学生海外学习、实习。通过与海外院校联合培养、校际交流、学生互换、实习见习等多种形式,上海高校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海外学习、实习渠道。以2010年为例,上海高校派往海外院校学习时间超过三个月的学生人数为6325名,比2009年增长54.2%。作为“教育国际化”的重点建设工程之一,“上海高校学生海外学习、实习项目”已被列为市政府资助项目,并以“政府助一点、学校投一点、学生出一点”的办法,帮助更多学生获得海外学习和生活经验,提高国际交往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
(3)智力资源引进
①高中国际课程。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会,外籍人员人数众多,国际教育需求量大,催生了多元化办学主体。一是外方举办,专收外籍学生的学校。二是中方举办,外国人子女随班就读。三是中方专门为外籍学生开办,学生均为外籍子弟。四是专为上海(少数外地)准备出国留学孩子举办的各类课程班。但不允许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国际班。
据统计,2012年底,上海已有28所普通高中学校(或依托学校的独立法人机构,据目前数据已达33所),其中民办高中8所,公办高中20所。共开设国际课程18种,其中有8种常设课程(见表)。
普通高中开设面向中国籍学生的国际课程情况
上海国际课程班学生以本地生源为主,仅有少量外地学生。学生没有学籍,不能获高中毕业证书。过去招收的学生绝大多没有上高中录取线,近年来随着留学生热的升温,考上高中的优质学生选择多国际课程班的人越来越多。这就为普通高中国际班的举办和扩招创造了条件,公办学校热热衷于开办国际课程班,致使教育教学受到一定影响。
例如,上海大同中学秉持“以国际胸怀,创大同世界”理念,提出“让每个学生享受优质教育,未成功走向实际奠定基础”,学校1984年开始引进外教,1986年开始引进外语教材,1987年10月与日本横滨若叶台中学建立了友好关系,90年代,引进IB和TOK课程,2000年不仅加快了步伐,加大了开发深度和广度,而且丰富了内涵。目前已经与10余个国家30所学校缔结友好关系,每年接待外国来访团队10余批次,派出师生近百名。学校开设了法语、德语等选修课程,同时,还派教师到美国、法国、澳大利亚、马耳他等国教授中文。增加了专项交流项目,创建了孔子课堂,举办教学论坛,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课程。目前该校开发引进国际高级中学课程三类:①1+1高中课程(CCS)(中国学生);②PAG中美联合合开发高中课程(中美课程比55:45);③VIV美国高中课程。
自去年9月开始,复旦附中作为世界名中学联盟(WLSA)成员,率先推出“WLSA-复旦附中国际高中课程班”。“WLSA高中课程班”每年将招收三个班,60名学生。采用小班化教学模式,每班学生老师比例不大于6比1,以培养学生素质和技能为目的。
尽管如此,我们认为,上海目前国际课程这样几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开设门类太多,良莠不齐,缺乏规范,质量难以保证,师资、管理如果跟不上,必然影响质量。目前教师来源主要是外聘教师和海归留学人员,取得教师资质的人员不多。第二是公办校在教育国际化中角色如何定位,尤其是国际课程班是主渠道,还是逐渐退出。三是如何保证国际课程的质量,质量标准如何建立,如何科学评价国际课程。此外,中介深度参与,可能加大留学风险。
我们认为,优秀的国际课程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基础,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教学侧重方法传授、过程研讨和师生互动,学生评价方式多种多样,是满足家长多样化教育需求的一种手段。但目前国际课程基本由学校自行引进,社会中介参与,缺乏政府引导、统筹、规范。一些学校以海外升学为主导,导致国际课程科目缩水。另外,国际课程与本土课程缺乏融合,难以达到通过课程引进,推动课程改革,拓展本地高中生国际视野的目的。总体来看,上海在推进国际化过程中,经历了先发展后规范的过程,政策相对滞后与形势发展。endprint
②外籍教师和专家。以2010年为例,上海高校共聘请外籍专家5192人,比2009年增长16.8%。其中,长期专家1268人,比2009年增长5.6%;短期专家3923人,比2009年增长20.9%。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上海不仅要继续增加外籍专家的引进数量,而且要大力提高质量。市教委将启动“海外名师项目”,加强市属院校的学科建设和海外合作科研,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并鼓励市属院校与部属院校联合聘请世界知名专家、学者来沪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4.国际教育服务
(1)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上海现有32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包括25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含5所本地公办学校的国际部)和7所日韩补习中心,在校生人数为24946人,基本满足在沪外籍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的需求。上海长宁国际学校、上海美国学校、上海耀中国际学校、上海英国学校、上海中学国际部等近10所学校的办学规模已达千人以上。经过近20多年的探索,上海已经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办学特色、课程设置多样、学段设置基本合理的宽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的外籍人员子女教育模式,外籍人员子女教育已经成为上海教育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也已成为在沪外籍人员子女及其家长了解中国、了解上海、学习中国文化、学习海派文化的重要场所。
(2)国际汉语推广。上海积极开展国际汉语推广,通过汉语教学推广中国文化。现有8所高校和7所中小学在20个国家开办了35所孔子学院和8个孔子课堂(表6)。另外,还有8所国家国际汉语推广中小学基地。
(二)南京的基本情况
虽同东南经济发达地区,但是在推进教育国际化工作方面,南京情况却与上海有所不同。
南京市教育国际化工作的政策依据,主要是南京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行动纲要(2012-2015年)》,把大力实施教育国际化作为科教与人才兴市战略。
南京对国际部工作有明确界定:将国际部界定为,统领国际教育发展的行政机构,主要是统领国际项目和课程。要求学校尝试建立国际部,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外籍教师来南京任教,实践不同类型的教育国际化课程,包括经教育部门批准的国际项目和国际课程实验班。目前,南京有5所学校举办了19个国际课程实验班。分别为南京外国语学校、南师大附中(IB)、金陵中学(VCLA全球课堂——美国大学学分课程+美国AP课程、A-Level课程)、南京一中(AP课程)、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南外仙林分校面(中澳VCE强化班、中澳VCE基础班、中德班、中美国际课程实验班、美国ACT&GAC课程班暨国际大学预科班)。
例如,金陵中学向来注重加强国际交流,联合境外友好学校增强学生文化体验,积极参与组织各种外事交流活动。围绕创办“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学校的目标,为让师生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拓展学生的升学出口。学校自2008年开始引入国际课程。目前学校主要开设剑桥高中课程(A-Level),并与美国顶尖学府——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简称UCLA,世界排名前13位)合作中美ES项目。该项目课程设置灵活,并增设SAT辅导、AP课程等多种内容。目前,学校国际部教育教学秩序井然,常规管理严谨,课外活动丰富,注重中西方文化的结合,办学卓有成效。另外,为了给学生的海外升学提供专业、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指导,学校特别设置了“海外升学指导办公室”,目前由多位中方专职辅导教师、美国哈佛大学等名校毕业的海外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升学指导团队,为学生更好的踏上通往世界名校的留学之路保驾护航。
再如,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南外仙林分校创办于2002年,目前拥有小学部、中学部和国际高中部,先后创办了中澳班、中德班和中美班,具有明显的国际化特色。该校如下特色项目:
项目一:特色国际班之澳洲VCE高中课程班。
2004年,经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教育部课程专评委员会一致同意,南外仙林分校被批准设立澳大利亚维多利亚高中课程班,成为江苏省第一个具有颁发VCE(维州高中毕业文凭)证书资格的学校,并被确定为中国大陆VCE课程“总示范校”。
课程优势:VCE是英文Victoria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缩写,即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高中课程。学生完成VCE课程的学习以后,凭其VCE高考成绩可以免预科申请澳大利亚、美国及英联邦国家大学,VCE高中证书在世界范围内被认可。在南外仙林分校读VCE强化班只需两年两个月时间。获得VCE高中毕业文凭后,可直接申请升入海外大学。南外仙林分校另有三年制基础班。
历史成绩:中澳班办学八年来成绩斐然,毕业生96%升入全球排名前列的澳洲、欧美等海外知名大学,其中约有70%的学生进入全球50强名校就读本科。如2012届50名中澳VCE毕业生参加澳州高考均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其中被澳洲五星级顶尖大学正式录取的人数高达40人,录取总数超过其中国总录取人数的一半,堪称全国之最。为此,澳洲维州教育局国际课程负责人John Mc Swiney博士说称赞南外仙林分校的“VCE项目做的最好,中国第一”。
项目二:特色国际班之德国高中课程班。
2009年9月,南外仙林分校与德国著名寄宿制高级文理中学沃尔斯品学校共同创办了中德合作办学项目,这是江苏省第一个在普通高中阶段与德国教育机构合作的项目。南外仙林分校国际高中已被德方正式命名为在江苏的第一个“德国高中”。学生在德国中学的表现相当突出,其中被称为德国伊顿的德国萨拉姆王宫中学招收了该校4名学生,该校国际部主任Schlüter先生说:“南外仙林在我校成了名牌。”3年来,中德班始终是该校国际高中招生、教学与管理中的一个亮点。
课程优势:该项目是南外仙林分校与德国高级文理中学联合举办,专为学生留学德国而设置的课程。经过在南外仙林分校一学年的学习,通过欧盟统一规定的德语等级考试,学生转入德国高中继续学习。在德国高中获得高中毕业文凭后,无需参加高考,也无需再参加语言考试,即可直接申请德国大学。endprint
学习时间:三学年(1+2)(一年在国内,第二三年在德国,高中毕业后可直升德国工科应用技术类大学);四学年(1+3)(一年在国内,其余三年在德国,高中毕业后直升德国综合类大学)。
项目三:特色国际班之中美国际课程实验班。
2013年3月,南外仙林分校与美国瓦萨琪高中(Wasatch Academy)正式签署“中美国际课程实验班”办学协议,与美国高中教育系统直接对接。项目审批报告已经市教育局批准,拟于2013年9月开学,是江苏省第一个美国高中单文凭班。该项目旨在引进优质的美国高中课程,给国内学生提供更多的美国本土教学资源,搭建留学美国的“绿色通道”,帮助学生早日实现名校梦。
此外,南京游府西街小学去年成立御水湾国际分校,旨在充分发挥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力,努力向世界推广中华文化。
总之,南京市对开展国际项目和国际课程实验班,持鼓励态度。正如南京外国语实验学校仙林分校校长所说:江苏和南京政府很开明,对学校开展国际项目很鼓励,没有画什么框架。
最近,南京市在中小学全面推进双语教育。全市主城区范围内的中小学全面推进外教外语辅导,提高学生外语口语应用能力。鼓励学校探索部分学科开展双语教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元素,并开设国际理解课程,使南京学生在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学习、掌握融入世界的修养与技能。稳步推进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优先发展职业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力争全市20%的学校有境外友好学校,所有中学都有适合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办好和扩大现有国际学校和外国人学校,新建1—2所国际学校和外国人学校,采用国际化教材和母语教学,解决在宁外籍人员、华侨子女的入学问题。积极推进本土学校国际化,政府鼓励南京地区高校招收国外留学生,先期设立2000万元的南京市政府留学生奖学金,每年提供不少于1000个奖励名额,带动1万名外国学生来宁留学,并逐年增加留学生奖学金名额,力争吸引2万海外留学生。
其次,教育国际化鼓励教师到国外培训,提升师资队伍和课程国际化水平。鼓励国外学生来宁修学旅行,扩大修学旅行的规模。南京市政府正式公布并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实施意见,提出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后备型人才为主线,充分利用南京的文化教育优势、城市功能优势和人才优势,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整体提升南京教育国际化水平。
该市首先将增加优质国际教育资源总量。以接收外籍人士子女为主的国际化学校达5所,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及国际课程达30个,落实一批优质合作办学项目或国际课程。打造100所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及100所具有外国文教专家聘请资格学校,建立与发展200所境外友好姊妹学校,推动一批学校创办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境外培训校长年均100名,境外培训教师年均200名,所有在职教师均接受一轮网络境外课程培训。扩大在宁高校留学生规模。在宁高校学历留学生人数达1万名,来宁修学旅行外国学生总数达2万名。所有具有接受留学生资格的在宁高校,均有留学生享受“南京市政府留学生奖学金”。
其次将统筹国际学校项目规划。加快建设麒麟科技创新园规划中的2所国际学校,新建南京英国学校。合理规划江北副城、东山副城、仙林副城、河西新城等新区国际学校布点。提升国际课程项目管理水平。
二、经验与问题
经验借鉴:
(一)高度重视,推进措施有力。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或者本质,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都想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抢占世界教育的制高点,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人才,为本国的最高利益服务。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日益显现的时代,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数量多、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富于创新能力的人才,谁就能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
“教育国际化”体现在学校办学理念、目标、教学、课程、德育、管理、评估的方方面面,站在这样的制高点来统筹、引领学校的发展,既是经济社会和百姓的需求,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上海、南京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开展教育国际化探索最优质的实验场。上海作为世界大都会,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集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人才,根据“十一五”末的统计,2010年共有来自177个国家和地区的4.3万多名外国留学生在沪就读。
上海外国留学生教育将坚持“扩大规模,优化结构,规范管理,保证质量”,到“十二五”末,留学生人数达到7万。其中学历生2.5万,约占留学生总数的35%,长期生接近5万。他们在上海创业、生活,带来了国际化理念的同时,也对上海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育国际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必然选择,《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把教育国际化作为本市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点任务。为推进新区教育国际化进程,优化配置有效资源和关键要素,加快推进浦东教育“均衡化、规范化、优质化、国际化”发展,实现培养出更多适应浦东社会经济未来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特制定本行动计划。2012年上海办不了《上海市教育国际化工程“十二五”行动计划》,他们认为,教育国际化绝不是为了赶时髦、出风头,更不是作秀,而是时代发展到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教育人的必然选择。我们现在培养的孩子,将来必定要走向国际社会,今天的基础教育,必须具有预见性和可持续性。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具备国际视野和知识,通晓国际规则,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中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责无旁贷。各种管理和措施都要与国际接轨,国际化教育是势在必行的举措,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区域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endprint
上海市设立“上海市高校学生海外学习、实习项目”,资助一定比例的高校在校生赴海外知名院校、研究机构、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学习或实习,让更多优秀学生获得拓展国际视野的机会,提升上海高校学生的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作为“教育国际化”的重点建设工程之一,“上海高校学生海外学习、实习项目”已被列为市政府资助项目,并以“政府助一点、学校投一点、学生出一点”的办法,帮助更多学生获得海外学习和生活经验,提高国际交往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到“十二五”末,市级年资助高校在校生人数的2%赴海外学习、实习。“预计到2020年,上海高校本科生在四年读书期间,均能获得一次时间不等的出国学习机会。”此外,选拔和资助一定比例的职业学校学生赴海外知名职业培训机构及跨国公司学习。到“十二五”末,市级年资助5000人次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赴海外学习、实习。鼓励高校和职业学校与海外合作院校开展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
根据行动计划,鼓励上海优质高中与国外知名高中和教育集团合作,设立1-2所独立设置的中外融合的合作高中,招收本国学生和外国学生,融合本土课程和国际课程,满足市民、海归人员和外籍人员子女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试点高中阶段引进面向中国籍学生的国际课程。“十二五”期间,在部分区县的普通高中试点国际课程,以引进IB课程为主,鼓励学校将AP课程作为拓展课程。在部分有条件的民办高中小范围试点开设中外融合课程。
以学校拓展课程的形式,开展“中小学非通用语种学习计划”,推进中小学多语种外语学习。今后,在不影响高考、中考的前提下,通过领馆引进师资,开设一些非通用语种的学习班,如明年9月将开办保加利亚语学习班。此外,规范本市中小学国际部管理,鼓励更多中小学招收外国学生入学,为外国学生提供更多随班就读的机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南京市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苏发〔2012〕11号),制定了《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行动纲要(2012—2015年)》行动纲要。把大力实施教育国际化作为城市国家化工作的抓手,南京市副市长季建业指出,贯彻十八大精神,南京要在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推动教育国际化现代化上狠下工夫。一是要进一步推动优质教育国际化资源均等化,让更多的市民、孩子享受更优质的教育国际化。二要与国际办学理念、办学规则接轨,整合全市优质资源,打造一批精品国际学校和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学校。三要提高现有学校的教育国际化水平和国际交流合作水平,选择一批质量较好的学校与国外的标杆名校对接,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国际化理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水平,向国际名校进军;在普通学校中,要提高软件建设,加强外语教育国际化和教育国际化对口教育国际化,拓宽学生的教育国际化视野。四要加强在培养学校管理者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通过送出去跟国外名校校长学习等途径,培养一批与国际教育管理、国际教育理念接轨的校长;积极吸引国外名校长、名教师来宁做顾问、做教师、邀请志愿者等多种方式引进外智,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和人文特色。五要加大学生对外交流力度,吸引更多国外学生来宁留学;挖掘南京的友好城市资源,鼓励和帮助本地学生以修学旅游等多种形式走出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二)及时规范,发展势头良好。在教育国际化背后潜在着一个庞大的市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多教育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出国留学的需求愈来愈大,有不少学校和中介也看好这个市场。于是各类国际课程,尤其是国际课程班,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上海有33学校举办了国际课程班,其中有市属和区属重点中学各15所。举办国际课程班的学校办学层次不同,发展不均衡,教学质量良莠不齐。为了让国际课程规范有序地发展,使办学质量有保证。2013年出台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普通高中国际课程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界定了“国际课程”的内涵和范围:“有关国家(地区)获国际组织设立的国民教育体系高中或大学预科(先修)课程,不含语言课程。”将“国际课程”纳入“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以增强“普通高中课程的现代性、丰富性、多样性”。试点类别包括:“选择国际课程科目在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中试用”,学生为在校生,不得另行招生,不得收取额外费用;“开展中外融合课程试点”,即国际课程班,学生单独编班。语文、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应为必修课,公办高中举办国际课程班不得向国际课程班学生另行收费。这样引导学校,从希望通过举办国际课程班来增加学习收入,转变到从增加学校特色课程来思考。
要求普通高中开设国际课程试点必需经过立项评审,之前已开设国际课程的学校,在其立项评审结果未确定前,必须按相关要求进行登记,不得扩大招生规模。上海对国际课程管理非常规范,上海市国际教育研究所从审核学校、设计方案、实施管理、考核评价等做全程介入,解决学术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文件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开设国际课程,公办普通高中不得以任何形式开设非学历国际课程班,主要靠社会力量办学来承担非学历国际课程教育,学校不得以开设国际课程班唯有减少原有招生计划。
问题梳理:
一是政策缺乏前瞻性,带来管理滞后,引导不力。上海的情况是需求旺盛,发展迅猛,政策跟不上形势,没有及时起到规范引领,总是出了问题之后再出政策。
二是对国际化问题研究不足,定位不明,目标不清,一哄而上,良莠不齐。南京尽管在全国居于先行先试的地位,但至今没有教育国际化问题的专门研究机构,专司对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为政府出台政策提供理论和信息支撑。由于政策落后于实际,没有很好起到引领作用,学校看不清发展方向,也不知自己有无能力,把国际化视为一种赢利而一哄而上,既浪费了资源,又影响了质量。
三是国际课程班过于依赖中介,缺乏对中介资质的审核机制,中介过分介入和学校过分承诺,加大了出国留学的风险。南京的经验告诉我们:办出国留学项目班最大的风险就在于学校和中介为了招揽学生,吸引家长,达到盈利目的而夸大其辞,过分承诺,也就是允诺自己办不到、不现实的事情。作为不断探索发展的新鲜事物,高中国际课程班处于政策的盲区,既没有明确支持,也没有明令禁止,关于其成本核算、经费的收取以及使用也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有效监管。在高中国际班规模日益扩大的趋势下,相关规范文件的出台越来越迫切。endprint
四是各校开设国际课程班门类太多,良莠不齐。以上海为例,全市各校共开设18中形形色色的国际课程,最基本的也有6-8种,如果缺乏专门课程评审、监督和考核评机构以及相关的理论实践依据、考评体系,必然导致国际课程泛滥,教育教学质量势必会受到严重影响。
五是出外留学供需矛盾愈来愈大,而政府提供的具有资质举办国际课程班的学校相对较少。上海出台的“国际课程试点工作通知”并不支持公办高中举办以培养出国留学为宗旨的“国际课程班”,而民办学校成为承担此项工作主体,但民办学校是否能够承担或者满足社会需求还是一个问题。如果为公办学校举办国际班的口子一旦放开,教育资源一旦偏向国际课程班,影响到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可能导致出现新的教育不均衡。
六是国际课程的选择、借鉴、引进困难,要与我国现行课程进行整合、创新更难。国际课程看似门类发多,但良莠不齐,适合自己学校的优秀课程更窄,此外国际课程与我国现行课程体系不同,整合实属不易,对教师要求甚高,而目前具有很强的开发能力教师实属凤毛麟角。
七是能执教国际课程的教师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储备不足,目前教师来源是外聘教师和海归留学人员,取得教师资质的人员不多。一方面外籍教师引进的主流渠道是中介机构,学校聘请外教的渠道有限,质量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没有国际课程教师的培训机制,能出国培训的机会少,能的境外认证的教师寥寥无几。
八是学籍问题使国际课程班与普通高中教育形成两张皮。过去招收的学生绝大多没有上高中录取线,近年来随着留学生热的升温,考上高中的优质学生选择多国际课程班的人越来越多,国际课程班学生没有学籍,不能获高中毕业证书,如果不能梳理留学势必造成新的问题。
三、讨论与启发
(一)国际部定位问题。随着教育国家化的推进,国际部作为国际教育交流窗口有什么样的职能职责,应该担当什么样的角色,具体做哪些工作,这些问题亟待研究解决。我们发现国际部定位多元化,地位与处境不明朗。有些学校国际部与校本部混为一体,没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只要是与国际化相关的事情,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学校完全独立,依托中介单设,只抓国际课程班,即使是本部国际课程也不在职责范畴。我们认为,南京市把它作为统领国际教育发展和国际课程、项目的一级行政机构是有道理的。我们认为国际部有以下职能:信息之窗,也就是教师认识国际教育,同时也是外国人了解中国学校教育的一个窗口;沟通之桥,学校与国外交流经验,交换国际课程,交流教师与学生的桥梁,留学之舟:开设、管理国际课程班,培养有志于国外留学的学生。要出台措施规范国际部的工作。
(二)国际化内涵问题。高中国际化的内涵有哪些,从狭义看好像就是举办国际课程班,把学要留学的学生,送出国,表面上看,为政府担责,替社会分忧,学校和中介从中分得利益。其实这是十分片面的,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角度来看国际化:一是从国际化的本义来看,其包含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和变化。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表明国际化主体国家和民族,交流是双向或多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因此,人员(师生)交往、课程(借鉴)交流、合作办学都要站在国家民族的利益角度思考;国际性的变化表明,变化是动态的和发展的,并且是需要时间的,因此,国际化是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二从时代特征来看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是全球化,本质是各民族国家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竞争。相互依赖表明各民族国家之间存在共同的利益和价值观;相互竞争表明,各民族国家之间又存在不同的利益和价值观。因此,国际化既要考虑共同的利益和价值观,更要考虑民族国家不同的利益和价值观。三从教育的本质特征来看,教育就是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我们必须要站在本国的立场上,在全球化视野下,考虑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
(三)办学主权问题。基于国际化的内涵我们必须考虑办学主权问题,也就是为谁培养人才的问题。无论从上海走过了从混乱到规范的过程,还是南京以鼓励为主,由市场主导办学的情况来看,办学主权绝对不能丢,尤其是公立学校的课程选择不能完全由外方主导。上海明确规定国际课程班语文、政治思想、历史、地理必须开齐开足,否则不授文凭;国际课程的引进必须通过审查立项,接受监管,且只能纳入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在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中试用。上海明确规定“普通高中国际课程应纳入高中课程体系”,与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国家课程形成系统,以增强课程的现代性、丰富性和多元性。
(四)课程质量问题。教育国际化发展是教育市场需求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必然受到市场规律的影响,学校和中介为了抢占国际教育市场,获得更大的利益,不免会有夸大质量,过分承诺的问题。因此,在关系到质量的要素方面,政府必须严格管理,成立相应的教育国际化研究和国际课程评估管理机构,对学校主体的资质和能力方面,应有不同规定,尤其是对国际课程班的审批要慎重。上海国际教育研究所为政府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参与国际课程选择、评估、考核机构,建立课程评价体系,也保证国际课程的质量。上海已经建立普通高中国际课程立项、评审、管理、年检和退出机制。
(五)中介地位问题。国际化初始阶段少不了中介的参与,因为很多学校没有国际办学经验和渠道,与此同时有许多致力于国际教育交流的中介有雄厚的资源,通过中介也可以减少风险。因此,除上海明确要求不支持公办高中不能与其他机构合作外,南京等地的态度是鼓励自主,市场主导办学,除有能力、有把握的学校自主与国外合作外,其余学校都须依托中介,特别是国家级教育专业服务机构,开办国际课程,但必须严格考察,处理好权利和责任分配关系,杜绝中介不切实际的过分承诺,以降低办学风险。
(六)解放思想问题。对于国际合作项目和国际课程实验班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是担心出国留学学生过多,会影响国内普高办学,如果留学生学成归国的人少了势必造成人才流失,而各种出国项目办助推了出国留学热,因此应该限制国际课程班;另一种观点认为,虽然目前出国留学人员数量有所增加,但相对于日本、韩国我们的留学生还是太少,近10年来绝大多数人学成归国,为国家服务。因此,我们不应该担心,应该解放思想,持支持态度。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自己的道理,对于国际课程班我们的观点是,首先要规范,坚持办学主权和课程的主流价值;其次是尊重学生选择,保证办学质量。
(七)课程同质化问题。从上海、南京所选择的国际课程项目和所开设的国际课程班来看,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这是举办国际课程以出国留学为主要目的导致的,他们多选择留学目的国的课程,而出国留学目的国又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目的的趋同必然造成国际化课程的同质化。与之相反的就应该是国际课程的“多样化”或“多元化”。如果把国际课程定位为“有关国家(地区)获国际组织设立的国民教育体系高中或大学预科(先修)课程”,将“国际课程”纳入“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以增强“普通高中课程的现代性、丰富性、多样性”,在“选择国际课程科目在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中试用”。这样就以来,国际课程就会丰富多彩,呈现多元化格局,同质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