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田径教学的实践

2015-03-10肖永强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高校优化

肖永强

摘要:田径作为我国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田径课程的教学有助于大学生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的发展。为此,本文针对当前高校田径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力图通过对田径课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从而实现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田径课模式;优化

引言

目前,在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田径课教学占重要地位。就教学实践而言,田径运动一方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田径运动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团结意识,加强学生的爱国修养,尤其是在坚持不懈和协作精神的塑造上,推动着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熟。然而在新时期,高校人才的培养过于重视智育和德育,忽視了体育的作用,尤其是田径课程,不仅受到一定程度的冷遇,其教学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陈旧落后。为此,本文针对当前高校田径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对田径课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方法,以期促进我国高校田径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

一、当前高校田径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当前,不少高等学校在田径教学上依旧采取竞技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强调竞技项目活动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在对学生的教学目标上,侧重于技术动作的熟练掌握,尤其是跳、投、跑能力的掌握提升。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有助于学生对于田径基础知识的学习,不过对于学生的田径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体验不够重视,不能很好的将田径运动与学生健身的需要相结合,进而无法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一旦高校田径教学中缺乏以人为本这个中心点,不仅不能有效发挥田径课程在学生身体素质健全上的积极作用,而且也不利于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这一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落实。

2、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

在高校传统田径教学模式中,运动成绩、合格率以及达标率是田径教学的主要评价考核内容。在具体评价指标上,往往都是一些测量后得到的速度、时间、远度、高度等数据,这些评价指标由于简单易行,所以在高校田径教学中得到长期应用。然而这种评价体系定量指标过多,成绩反映过于片面,无法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身体素质予以全面客观的展示。同时,学生在田径运动上的成绩往往和遗传因素具有很大关系,不能全面反映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因此,对于高校田径评价体系来说,对身体素质的重视应当受到重视并纳入到新的评价体系中来。

3、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就当前高校田径教学模式来说,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和重视。尤其是在田径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能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相适应。部分教学内容出现重复较多的问题,如长跑短跑,中学体育课中已被反复涉及,对于高校田径教学来说,必须凸显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难度,还要注重田径教学和其他体育运动之间的关联性。如学生对于足球运动很感兴趣,那么在田径教学中可以增加身体耐力与柔韧性上的训练。另外,由于高校田径教学也竞技运动为主,不少学校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进行大负荷的训练方法,导致田径课的强度过大,很多学生在长跑之后丧失对其他项目锻炼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在田径教学中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二、高校田径课教学模式的优化途径

1、树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是党和政府在新形势下对学校体育教育提出来的指导思想。在此思想指导下,不仅要保证学生对于田径基本技术的掌握,还要重视田径课教学在学生健身上的作用,尤其是在田径教学中保持该项运动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之间的平衡。教师不仅要在实际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健康体魄,还要培养学生坚持田径锻炼的习惯,进而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实现田径课教学的最终目标。

2、提高学生在田径课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高校田径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激发学生对于田径学习的兴趣着手,对田径项目中的优势进行全面挖掘,帮助学生认识田径运动、了解田径运动,从而发自内心的喜爱上的田径运动,进而形成终身体育的科学意识,并作为田径教学的切入点,来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田径知识的动力,进而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该课程教学无论是氛围还是效果都有质的飞跃。因此,教师构建开放式、快乐式、研究式的田径课教学模式,将课内外的田径运动有计划、有目的、有次序的引进到课程体系中,想法设法扩展田径教学的空间和时间。而且,教师还需要对传统师本教育理念进行转变,发展生本教学理念和个性化教学思想,为田径课教学创造和谐、明珠、生动、科学的氛围,对原有的院系、班级为单位田径教学模式进行打破和调整,鼓励不同院系和专业的学生同台上课,而且在田径课教学中探索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选择的机制,对操场就是课堂的教学模式予以优化,促使其健身、快乐、竞技以及开放的田径课堂转变。

3、创新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高校田径课教学模式优化中创新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的同时,除对田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外,还需要关注学生 心理素质,其内容应包括运动技能、体能、合作精神、行为交往、情感态度等综合指标。在对该课程进行考核,摒弃单纯考核运动技术和竞技项目成绩的模式,考核内容需要体现学生在参加田径课程学习之后的进步,尤其是通过田径运动显示出来的有效价值。如,学生在开展实行田径锻炼健身之后各项身体素质的变化程度;学生在日常锻炼中是否落实了科学的体育理论知识;学生各项生理技能水平的适应性和稳定性的高低等。在具体考核中,需要结合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的方法,还可以考虑应用为学生制定针对性的健身锻炼计划和目标的方式,促使田径课教学的考核方式的科学化、全面化以及真实化。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田径课教学模式的优化是一项长期性和复杂性工作。相关教育工作人员需要树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在田径课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创新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从而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大玲.我国普通高校田径专项课程开设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高校田径,2011(1).

[2]吴友凯.对加强高职院校田径体育教学改革的探究[J].体育研究,2011(12).

课题编号: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幼儿体育活动中的安全风险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号是:GH--11171

猜你喜欢

高校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由“形”启“数”优化运算——以2021年解析几何高考题为例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