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链接”有效运用的实践研究

2015-03-10沈水珠

亚太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阅读链接课外课外阅读

沈水珠

一、“阅读链接”的安排及特点

“阅读链接”是从四年级开始新增设的教学内容。它安排在单元精读、略读课文之后,而且只是部分课文才有,从四年级到六年级仅出现了19次,其中四年级7次,五年级5次,六年级7次。题材多种多样,主要有诗歌、小故事、散文等。它围绕单元文化主题,提供一些文字资料及图片,悄无声息地向我们传递着内外结合的大语文观。它图文并茂、篇幅短小、信息量大,是单元精读、略读课文的延续和扩展。

一个栏目虽小,但是它蕴含的内涵并不小。“阅读链接”作为语文材料的基本构成要素,直接反映编者意图,凸显语文学习的重点。它与课文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紧紧围绕着课文链接的。从教材编排的意图来看,安排“阅读链接”的目的并不仅仅是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阅读的材料这么简单,它是一种提示,也是一种引导。提示要想“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必须要有大量的阅读。那么,怎样配合课文选择拓展性阅读的材料,这种隐性的提示,是对教师提出来的——教师必须要有这样的教学理念:阅读链接的意识应贯穿到更多文本的学习当中,不是只有学习阅读链接时才能链接,而是以课文为本,把握链接机会,只要需要、只要有价值,就可以时时链接、处处链接,来创作大语文的课堂,实现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双赢。

二、“阅读链接”使用的现状分析

调查所知:本栏目在教师心里的地位不高,教师往往简单地把“阅读链接”作为可有可无的补充材料,或让学生蜻蜓点水似的浏览,或让学生课外自读。有的甚至都还不清楚还有这样一个栏目。如我校四年级老师说:“课本其他内容都来不及上,哪还有时间上这块内容。反正是课外阅读链接,就让他们自己去读读、看看吧”。大多数老师认为,这块内容与考试不是很有关系,所以就不是很重视。其实,这些做法是对课程资源的极大浪费。教师要揣摩“阅读链接”的编选意图,把握每个“阅读链接”的内容和方法要点,与课文教学有效结合,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使之“文尽其用”。

三、“阅读链接”有效运用的策略探讨

“阅读链接”它并不是单纯的阅读材料,而是教科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语文学习的有益补充。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根据“阅读链接”和“教材正文”的特点,把“阅读链接”教学与教材正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更好地学习文本起到铺垫或拓展的作用,从而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品味。

(一)用于导课结课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文本的不同特点,做一些灵活处理。阅读链接的学习方式亦是如此。虽然它是教材的辅助材料,但也要发挥其最大功效。因此,“链接”的时机是很关键的。不管是放在课前,还是在课尾,或者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都要结合不同的“阅读链接”和课文好好去琢磨,使它与文本解读的整合恰如其分,让“阅读链接”发挥其“链接”的作用。

《威尼斯的小艇》课文语言优美,琅琅上口,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积累优美语言。课后“阅读链接”中《威尼斯之夜》一文,从另一个侧面介绍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的独特美丽风光。这篇文章可布置学生自读,增长见识,陶冶情趣,也可作为阅读训练的材料,还可与课文对比阅读,领悟写法的不同之处。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威尼斯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像这样的“阅读链接”穿插在课尾比较合适。

(二)用于群文比较

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把内容或者形式相近、相关的段落或文章,让学生进行比较式阅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开阔视野,发展多向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如虞大明老师在执教《金钱的魔力》时,他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各种各样不同的笑,展现出对笑有所了解后,并用屏幕出示各种笑的名称,再到曹雪芹笔下“刘姥姥进大观园”引发红楼众姐妹的开怀之笑,以及到教师下水文《我的父亲母亲》母亲的笑,最后回到托德的笑。虞大明老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托德的笑,经过朗读体会,在多维视角的对比下,托德的笑以其虚伪、刻薄、见钱眼开,彰显了出来。这当中还出示了一张沙皮狗皮笑肉不笑之脸的图片,学生一下子明白了虚情假意的笑有多么丑陋,多么令人恶心。这样一比较,学生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旨,还让学生从中明白一些文章的表达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又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学会看病》一文时,除了可链接选学课文《剥豆》,还可以链接教材之外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这三篇课文都是毕淑敏的作品,都反应了作者与众不同的母爱,很值得进行群文比较阅读。再如六年级下册“民风民俗”单元中《北京的春节》后面,链接了梁实秋的《过年》片段和斯妤的《除夕》片段。将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阅读,就可以发现老舍笔下的春节是热闹又喜庆,而梁实秋的过年就显得烦躁又不耐烦;斯妤的除夕则更多是充满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显然,通过群文阅读比较,同样是春节,但在每个人心中都是不一样的。其实,写作就是这样很个性的事情!

(三)用于练习巩固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矛盾说“模仿是学习的最初形式”。高尔基也说过,对初学写作者来说,不在读书和模仿中写些什么就很难有创造。仿写、扩写等都是运用语言文字的形式,理解是为了运用,运用是最好的理解。在理解中积累、习得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表述自己的思想才是真正的学习。

笔者在教学五年级上《走遍天下书为侣》“阅读链接”《神奇的书》时,先让学生自由尽情地诵读,然后请学生模仿说说或写一写你心中的那本《神奇的书》。顿时,学生思绪飞扬,一首首稚嫩的小诗在不经意间诞生了。请看周如梦同学的《神奇的书》:

没有一座豪华的宫殿,

能像一册书,

带我们领略人间的繁华。

没有一颗神秘的星星,

能像一首诗,

带我们探索星空的奥秘。

不论你是贫还是富,

谁都不能阻止,

你在书的海洋遨游的脚步。

多么朴实无华的车骑!

可是它装载的

是人类最美丽的灵魂!

(四)用于链接课外

中国古代传统阅读理论:我国传统阅读也有丰富的经验,在当今依然有借鉴意义。如我国古代学者在《中庸》中把学习方法和过程归纳为五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提倡大量阅读,广泛吸收各种信息,通过质疑、思考、辨别等策略,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领悟,并把领悟的东西付诸实践。

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教研员刘荣华说,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比较重视教材中课文阅读的教学。就拿我们目前所使用的语文教材来说,从一到六年级语文共12册教材,每册教材如果平均按30篇课文,每篇课文平均500个字来计算,阅读总量也只有18万字左右。显然,这个阅读量太小了,阅读面也太窄了。即使学得再好,所得终将有限。而《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规定,第一、二、三学段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能少于5万、40万、100万字。毋庸置疑,小学语文应该补充相当的课外阅读来弥补课内阅读的不足,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从而达到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阅读链接”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由课内阅读链接课外阅读的平台。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这个平台,把学生的阅读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1.把作者的其他文章推荐给学生。学生在课内学习了某位作者的文章后,教师紧接着可以把作者的其他作品介绍给学生课外阅读。在学习《触摸春天》后,请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生读完这本书,可以组织他们在课内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至于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论是讲故事,还是艺术鉴赏,或者是写读后感,等等都可以。这样,会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习得阅读的策略——关注背景,关注作家的人生经历等,从而也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了语文素养,真正实现“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

2.把相似文本的读物推荐给学生。教师在教某种文体的课文时,把相似文本的读物推荐给学生,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对该体裁的理解及运用,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解决类似的阅读问题的能力。如每个年级配套学习的《同步阅读》就是一本很好的学习材料。像五年级上册,在学习了关于思乡之情的课文后,链接阅读老舍的《想北平》,李广田的《故乡的桃园》以及谢冰莹的《故乡的烤红薯》等文章。

3.把节选课文的原文推荐给学生。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是名家名篇或名著的节选、缩写。借此良机,在教学前后,教师把原文原著推荐给学生,不仅更能立体的理解课文,而且可以激发起学生阅读名著名篇的欲望,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

如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时,带学生走近林海音,走进她的《城南旧事》。通过课后拓展性阅读,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进行反馈、交流。尽可能激活学生后续相关性阅读的动力,让阅读之“火”,从此开始“燎原”。

都说“教无定法”。如果每位教师都能很好地把握每个“阅读链接”的内容和方法的要点,灵活自如地有效运用,不断地让“阅读链接”扩大充实,发挥其特有的功效,那么学生就可以由“阅读链接”这个小窗口看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引发更多的课外阅读,从而引领学生驶向独立阅读的彼岸。

[1]吴立岗.简论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J].小学语文教学,2005(6):5.

[2]《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猜你喜欢

阅读链接课外课外阅读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恰当运用阅读链接,引阅读走向更深处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