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2015-03-10陆盛华蒲夏凡

亚太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武术民族学科

陆盛华 蒲夏凡

民族传统体育的专业教育要具有全球性的宏观视野,以此来更好地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隐含丰富文化因素内涵的体育运动,因此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应从强调传统文化积蕴、重视学科应用性、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民族传统体育基础理论及学科体系这几个角度重点探讨。

一、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建设成就

(一)传统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弘扬。体育是构成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和体现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元素,一方面当前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性重任,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则发挥了实践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所具备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特色鲜明的活动样式在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为了更好促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促使民族传统体育更广泛的传播,要将中华传统体育教育作为工作中的重点内容。

(二)结构规模完善与合作交流增强。目前,我国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已初步形成多元化的办学与发展格局。首先,从招生策略的角度来看,采取“单招”与“普招”相结合的改革思路。民族传统体育是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实行单独提前招生的专业之一,旨在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吸纳优秀的体育人才。通过增加高文化素质学生的比例来从整体上改善了生源结构,并且促进不同生源的学生产生交互影响,从而达到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共同提高的目的。其次,从办学主体来看,专业办学上突破了体育学院办学的局限,综合性大学开设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大增加办学主体的多元性,使得学生能够在人文校园环境中更好的自我提升,成为具备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学科体系健全与教师地位提升。民族传统体育学在1997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正式被确定为“体育学”(一级学科)下属的四个二级学科之一,并形成以武术为主体,包括传统养生体育、民族民间体育在内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民族传统体育从一门民俗民艺发展为一门认识和研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综合学科,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成就。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体育学科不仅包括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的教育学和训练学的理论与方法,并且借助了“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功人体科学”的理论依据,几乎涵盖了其他三个体育学二级学科的所有理论。

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管理体制不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各大专院校以及相关教育机构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管理中职责与关系尚未明确,管理主体呈现多元化,管理机构的复杂化致使人才培养中的统筹安排工作难以高效开展。第二,管理机构职能不清,例如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一种,比赛举办的管理机构为国家体育总局,而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竞赛又归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管理会管理。

(二)学科建设明显滞后于专业的发展。目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科建设落后与专业的发展主要有两方面因素造成,一方面由于专业的职业指向性和专业对学科依赖的主次关系问题;另一方面则与学科发展时间较短办学经验不足有关。当前学科建设的滞后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一方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科中教师队伍力量不足,教师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另一方面教师队伍中学术骨干人才匮乏,教师科研成果开发能力较弱。第二,学科体系不够完善,学科水平较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科建设没有同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内容科学整合,因而导致在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上暴露出科学性和实用性不高的问题。

(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手段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学手段标准化和统一化。当前,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普遍落实,学生个性化发展诉求仍得不到重视。第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社会对“一专多能”的人才需求相矛盾,进而引发出生源的文化素质较低、专业知识面窄、就业率低等一系列问题。

三、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发展思路

(一)创新管理制度,完善保障体系。首先,要建立符合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特点的专业人才培养规划,将院校人才和后备人才分别划分为国家体育总局和地方体育机构管理。各级体育部门要高度重视部门间协调机制的建立和作用发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筹划、联络上下、协调左右,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民族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其次,推行“体教结合“政策,一方面为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提供继续深造的平台;另一方面有利于完善业余训练和后备人才输送体系。最后,大力在院校中推行创业教育。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体育院系和在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多,不少体育专业的毕业生纷纷挤向教师岗位,导致大部分学校体育教师已接近饱和,因而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院校要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好民族传统体育的丰富资源,实现从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的转变。

(二)实施分类建设,突出比较优势。目前,我国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办学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主要包含体育专业类院校、综合性高校和师范类高校。各个院校由于自身不同的办学优势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应实施分类建设,突出院校之间的比较优势是当前学科发展的趋势。体育院校要充分发挥出竞技体育的训练优势和竞赛丰富、高水平运动员众多的人才优势,采用教学与科研、教学与训练、科研与训练三者相互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同时,院校要积极改进培养平台构想,进而实现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发展。综合性和师范类高校要将工作重点放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理论研究,构建学校平台课程、院系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三大体系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和强化学生学科专业基础,促进学生专业和个性发展。这类高校要全面发挥文化传承优势,通过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来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三)实行分层教学,做好因材施教

由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特殊性,若忽略学生的个体水平差异和个人的诉求差异,采取相同的教学模式必然造成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因此在教学中要依据教育学的原理,按照培养层次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首先,教学培养目标中要体现社会职业分工对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需求。近年来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教育、体育管理、体育经济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人才出现较大的需求,因此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要将技能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共同培养作为工作重点,多方面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其次,重视基础学科教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同其它同类专业一样依托运动人体学、教育训练学等基础学科,这些课程是形成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核心因素。因此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在要处理好人文基础与学科基础课程的关系,将学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培养与综合素质能力目标进行科学整合。

(四)推进开放进取,扩大国际影响

现阶段,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对外交流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定规模和文化优势,因此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系统应积极推进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例如,有条件的高校可与地方政府共同承办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两者资源进行整合,一方面通过运功会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增进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另一方面是为了挖掘、弘扬民族文化,旨在着力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国际文化体育活动品牌,扩大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加快发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事业。

结束语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需求、满足个体需求,符合文化传播需求的过程。现阶段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的建设成就主要体现在文化弘扬、规模完善、体系健全三个方面,而在管理体制、学科建设和教育手段上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要从多角度寻求发展思路,走上创办特色化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之路。

[1]邱丕相,杨建营.从历史与现状探析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发展[J].体育学刊,2008,15(2):89-94.

[2]武俊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02:46-48.

[3]周伟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及教材编写刍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8:32-37.

[4]姜玉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目标研究与课程体系[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2:28-31.

猜你喜欢

武术民族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我们的民族
中华武术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多元民族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