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2015-03-10孙雪城
孙雪城
一、关于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情况
均衡,在《辞海》中指“平衡,指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统一,一般可以分为动态的平衡和静态的平衡。”经济学家马歇尔将它在经济学领域解释为通过合理配置资源,相对平衡市场供求,经济活动,各种各样的反对,同等强度的变化,并形成相对静态的,不会改变。教育均衡发展的经济平衡指“通过法律法规确保给公民或未来公民以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和调整及资源调配来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用客观公正的态度以及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在新历史时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会成为教育发展的关键。从根本上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发展,保障适龄儿童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学者用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均衡发展的内容进行不同的定义,有一些学者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应有三个层次:一是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水平。在省、市、县、乡域之间和城乡之间,总体规划,实现均衡发展。二是实现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水平。三是实现均衡发展的学生的水平。三是学生层面要实现均衡发展。区域教育层面的均衡和学校层面的均衡是学生层面的均衡的前提和基础。也有些学者提出了“教育主要是指学生在教育均衡发展有一个相对平等的起点,过程和结果得到大致均等的入学机会,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并能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均衡教育起点,就是让适龄儿童拥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均衡教育过程,就是指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设备、师资队伍等方面水平基本相当;均衡教育结果,包括学业成就、所获教育成果的均衡,以及教育对学生日后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过教育部统计数据可知,2010年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为99.7%,2011年达到99.8%,2012年达到99.9%。《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2011年所有省(市、区)通过了国家“普九”验收,从根本上解决了适龄儿童少年“有 学上”的问题。可见在义务 教育均衡发展的起点方面,我 国小学学龄儿童基本都能享受 平等的教育机会。我国大多数 地区基本普及义务教育,然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 进步,过程均衡——为尽可能 多的人提供尽可能优质的教 育,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 年“上好学”日益成为人们关 注的焦点。我国目前义务教育 发展过程方面的均衡状况仍不 容乐观。
曾有一篇 名为“农村学校像非洲,城市 学校像欧洲”的新闻报道很有 力的反映了我国义务教育过程 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并且引起 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校的全 部开支,来源于每个学生每学 期35元的杂费。而北京市中 心一所投资上亿的小学与之形 成明显对比,学校配有高标准 的游泳馆、科技馆、图书馆、 报告厅,每个教室都配有电 脑、投影仪等设备,有专门的 劳技教室、书法教室、计算机 房,教学楼、办公楼全部是高 档装修。这所学校不仅硬件设 施好,师资力量亦是相当雄 厚。此外,还有记者曾报道重 庆主城区初中生人均教育经费 是贫困县农村的1.75倍,小 学生人均教育经费是贫困县农 村的3倍,有的一所农村学校 的全校资产还比不上重点学校的一间教室。
二、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探析
总的来讲,地区差异是导致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根源。差异是表征事物相互区别和自身区别的哲学范畴。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作为教育的一种社会背景深深的影响着教育的均衡发展。
我国各地区的教育,一方面离不开我国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及文化背景,但另一方面也必然受制于所属地区的社会发展现状,且后者的制约往往更为直接、更为实在。横向来看,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东部、中部、西部各地区经济发展不一。中国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认为,目前中国的贫富差距,已超过可以容忍的红线。据中国公布的数据,1980年最高收入组与最低收入组的差距,只有2.9倍;但2009年已经增加至8.9倍,而且还有继续扩大趋势。各地区经济实力不同,必然影响到其对教育的经济投入。纵向来看,同样是在东部发达地区或者同样是在西部欠发达地区也会存在城乡差异的现象。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存在已久,且贫富差距较大。群众的经济收入水平必然影响到其家庭教育支出。
众多事实材料表明,我国各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民众收入差距悬殊。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相互交织在一起导致了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态。
众所周知,义务教育阶段作为一个人接受正式教育的起点,在一个人的终生发展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现在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极为突出,差距越来越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存在的教育不公现象愈演愈烈。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公正价值观念在教育体系中的延伸和发展,也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社会理想和教育理想,教育发展不均衡只会导致更大的社会不公平,教育不公是社会最大的不公,因此教育不公会给社会造成巨大隐患。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说过,当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越来越大,长此以往,就会引发社会矛盾。所以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三、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资源配置策略
首先是政府政策的引导,政府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决策者和执行主体,要合理公正的配置教育资源必须要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从宏观层面来看,国家对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政策,使这部分地区获得了比西部地区更优越的资源,特别是资金和师资队伍的投入保证了沿海地区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从微观层面来看“重点校”、“示范校”政策导致了城市中小学资源配置的落差,加剧了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局面。追求义务教育领域的均衡发展应该成为政府基础性的、永恒性的目标。因此,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尤其是加强对西部及偏远山区农村的扶持政策,正确引导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确保中西部地区、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的和谐发展。
经费支持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备条件,没有经费保障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只能是无源之水。教育主管部门可从有创收能力学校预算外收入中统筹一定比例,用于薄弱学校建设。加大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资金投入,用于改善广大农村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教学环境,以确保教育的均衡。除了外部资金援助之外,还应该鼓励各贫困偏远地区根据不同区域的客观条件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等途径,来加速该地区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经济,主要是利用该地区现有资源优势,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培养其内生增长机制,从而带动教育的发展。
强国兴教,兴教必先强师。合理配置师资力量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对长期在贫困基层地区从教的、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如努力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问题,逐步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以防止农村地区骨干教师的流失。另一方面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优质教师交流制度,如可通过派遣优秀的师范院校毕业生,选调优秀的骨干教师定期、轮流到薄弱学校示教、挂职,帮助薄弱学校尽快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发动其他志愿者和相关的组织与之配合,动员高素质人才致力于农村义务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师风气与适宜的社会环境。
教育的均衡发展既是一种理想状态,一种价值追求,也是一种努力过程,相信通过对教育资源公平合理的配置,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惠及更多民众!
[1]李连宁.纵论基础教育新的发展观[J].人民教育,2002(4).
[2]韩清林.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要解决的问题[J].山东教育,2002(13).
[3]申仁洪.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和对策[J].教育导刊,2002(12).
[4]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5]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题组.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选择[J].人民教育,2002(4).
[6]蒋辉,张怀英.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指标、测度与实证[C].湖南省经济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7]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题组.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选择[J].人民教育,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