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低接高”多种教育形式的共同发展
2015-03-10冯莉颖焦解歌
冯莉颖 焦解歌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是中国未来发展、复兴的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但是面对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的世界,我国教育还没有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要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一下简称纲要)内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的目标必须优先发展教育。教育要发展,其根本途径靠教育改革,因此构建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互通“立交桥”,以“低接高”多种教育形式共同发展是教育结构发展的必经路径。
一、发展“低接高”多种教育形式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需要多种教育形式:我国教育类别现为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几大组成部分,他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大致可用技能型、高端技能(技术)型和学科型来区分,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当今的时代,任何高科学技术成果无一不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晶,这一现象表明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其次,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纲要》内提出完善终身学习的重要举措,提出要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开放、多样、灵活的教育或学习途径,实现“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要求”的目标。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实现终身学习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教育面前的十分突出的问题,这就需要构建多种教育互通的“立交桥”发挥作用。
2.我国高等教育向平台期趋近: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进程中,经过一段高速发展之后,会出现一个“停滞期”或“平台期”。据中央教科所博士后盛正发在研究高等教育课题中发现: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上半期,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规模大幅提升,但到了70年代后期,美、日、德、法、英等国都“不约而同”地放缓增长速度,进入一个“平台期”。我国从1977年恢复高考政策,“精英教育”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复苏,随着1999年的高考扩招开始,将中国高等教育变成大众教育,至2009年,高考扩招和生源均达到发展幅度最大的时期。而后,我国高等教育在近阶段,进入平台期,这就表明需要一种新的教育体系来打破平台期的瓶颈。
3.我国高等教育适龄生源持续下降: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战略研究组研究成果显示,预计我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将从2010年的1.17亿逐年下降到2015年的9200万,2020年进一步下降到8700万以内。人口自然变化所引发的高考人数下降将的趋势将导致许多高等院校产生招生困难的艰难处境,持续的生源危机必然会带来高等教育的改革探索。
鉴于此形式,尝试构建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互通的“立交桥”,通过对“低接高”多种教育形式共同发展,多种学习方式、学习成果的有效认可与衔接,既可以满足社会对复合人才需求的培养,也可以实现终身学习的社会目标;通过对“低接高”多种教育形式共同发展,可以改变生源结构与对象,拓宽教育方式及教育形式,缓解生源下降的实际问题,也是快速度过中国教育平台期的一种有效措施。
二、实现“低接高”多种教育形式的有效举措
1.发挥各方面主观能动性,提高对低接高学历教育效用的认识。低接高学历教育,是构建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立交桥”的一种互通方式。通过中职升高职、中接专、专升本、专接本、成教函授等多种学历晋升方式,运用学制顺接、学制套读等多种就读方式,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升学渠道,经济的学习成本,真正让学生认知到低接高学历教育的效用。为了更好的促动低接高学历教育的广泛认可性,应发挥各方面主观能动性,互换主体,变被动为主动:由高学历教育为主体转变成以低学历教育为主体,由实施高学历教育的院校到实施低学历教育的院校宣传,为低学历教育院校的学生提供升学平台,扩宽升学渠道;由学校为主体,变学生为主体,由学院找生源,招新生转变为学生选校、择校,申请学校接纳的局面。
2.拓宽宣传范围、拓展沟通渠道,增强对低接高学历教育方式的认可。由早期专门面向应届学生宣传转变至面向社会广泛宣传,努力达到走出校园,深入社区、融入生活。由早期面向专业对口学生宣传招生转变至面向学生、军人、工人等一切有求学欲望和需求的全体人民。由早期普通教育应试选拔制转变成结合普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成人考试教育并存,且相互对接、共同发展的局势。
3.因材施教、分类管理,提升对低接高学历教育方式的互溶。纲要内指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需要建立完整的创新人才培养、办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考试招生制度、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这就需要对学生实施教育过程中,面对专业零起点不同学制的生源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差异,因材施教、科学分班,建立特有的课程体系,匹配与之相应的教育管理体质。
4、资金资助、政策支持,加大对低接高学历教育方式的保障。①完善奖励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对于鼓励学生升学、制度清晰、数据真实、措施有效、过程完整且成绩显著的院校,由上级主管机关予以表彰、奖励。对于坚持学习晋升学历的学生设立专项升学基金,由高层次学历教育院校对新入学的同学进行综合测评,对于测评成绩优秀的同学,予以表彰、奖励。②完善对各层次院校的评估制度,尤其是针对低等学历教育院校升学率和升学方式及职教能力设专项评估指标并列入办学评估体系,做到以评促建、加快低学历教育院校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各种学历教育管理体制的完善。③增设公费修学名额。与研究生教育相适应,在构建“立交桥”的活动中,增设公费修学标准和执行办法。以便激发并坚定学生继续求学的欲望和信念。④增加学费减免措施。对上学经费不同程度紧张的学生,在高学历教育的院校招生录取时,结合国家的“绿色通道”针对特别经济困难及重大变故的低接高生源施行学费减免政策或设立专项辅助资金。
三、实施“低接高”多种教育形式的重大意义
1.“低接高”多种教育形式对社会人才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纲要指导思想内明确表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发展好教育,重视好教育,落实好教育,提供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合学生发展的好教育,为社会培养造就出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选拔拔尖创新人才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职教育、高职教育、高等教育的三种有机结合,使教育的完整性、系统性、连续性的特点得到充分的诠释和体现,也实现了国家终身制教育、终身制学习的目标,对社会人才培养做出重大的贡献。
2.“低接高”多种教育形式是迎合国际教育接轨的需要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产生的世界趋势,中国要打破旧的教育观念的瓶颈,构建具有国际化价值取向的新教育观念,是国际教育接轨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要求。
现构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互通的“立交桥”,充分体现了国际教育职业化、产业化的重要特点。该方式以分类管理的教育思想,开通低接高学历的道路,制定针对不同起点的个性化、灵活性教学计划、套读、接读、跟读等多种弹性学制,以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达到运用个别化教学、资源共享、客观评价的国际方式。从低到高学历教育的晋升,从普招到成教、到自考逐步是学生向着具有强大通识知识,较高自身素养的终身学习能力。构建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互通“立交桥”,构建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互通“立交桥”真正达到了与国际教育接轨的要求。
综上所述,构建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互通“立交桥”,是符合现实中国国情的需要,通过低接高多种形式发展高等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经途径。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3]中国教育报时评:高等教育如何应对生源下降2011年.
[4]李星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十一五”期间策略研究2010年.
[5]龚玉娟: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建议2011年.
[6]高志敏;贾凡: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全民学习型社会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