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反思与探索
2015-03-10张楠
张楠
由于播音主持专业招生逐年火热,各类高校纷纷开办播音主持专业,而办学实力、师资力量等并不能与之匹配,导致一度热门的播音主持专业在教育部公布的15个被亮“红牌”的专业中榜上有名。究其原因,高校在学科专业的调整优化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未能很好地把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其主要因素。因此,在新媒体环境的背景下,高校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对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探索工作。
一、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特点
(一)实时互动性。在新媒体舆论环境下,人们拥有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渠道,信息传播呈现出碎片化、直观化、可视化、实时性等特点。由于信息从单向传播逐渐转变为多向传播,对于播音主持来说现场应变能力和综合掌控能力是工作中新要求。
(二)信息共享性。在新媒体时代,移动化和社交化已经成为显著特征,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实现的分享力量正在不断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与此同时,受众在信息传受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并且用户可通过信息反馈,实现了信息的双向沟通。
(三)平民化的特点。在传统媒体时代,能够在公众面前表达意见的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人,而在以个人为传播主题的新媒体时代,受众拥有广泛参与舆论表达的空间,同时受众在传受新闻信息的过程中也变得更为主动,信息在传播中更加平民化。
二、新媒体环境下对播音员主持人的新要求
(一)新媒体环境下对播音主持人员的新闻敏感度和新闻意识有了更高的要求
播音主持处在广播电视的最前沿,播音主持所具备的新闻属性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新闻敏感度和新闻意识,这也是新媒体环境下对播音主持人员提出的新要求。首先,播音主持要利用新闻工作者特有敏感来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准确理解稿件内涵,对新闻进行高质量的播报,达到准确鲜明传达稿件实质精神的目的。其次,播音主持人员必须遵循播音语言与思维相结合的原则,并符合新闻性要求的思维活动规律,使得词语蕴含的深刻含义得以准确表达。
(二)新媒体环境下对播音主持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宣传舆论导向,也关系到媒体的形象,甚至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播音员主持人是各台工作成果的最终体现环节,既代表了媒体立场又肩负着社会责任,加强播音员主持人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播音员主持人的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一方面体现在要在把握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下,正确解读好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对政府工作进行积极全面的报道;另一方面积极学习社会主义先进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工作中切实履行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
(三)新媒体环境下对播音主持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形象、语言、思维是播音主持人所需要具备的三项要求,其中对播音主持形象的要求一般为符合大众审美标准,因此通常将语言和思维作为播音主持人的专业技能的要求内容。语言作为广播电视工作最直接的载体,是最能直接带给观众审美愉悦的工具。所以对于播音主持人来说,语言是专业技能最重要的体现。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人参与到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之中,这就要求播音主持人的思维必须十分活跃,清晰富有逻辑。
三、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专业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培养目标狭窄,课程设置不合。目前,我国在播音主持选拔上存在重视外形忽视文化的误区,进而影响高校人才培养时弱化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就造成了主持人在正腔圆的吐字归音和仪表端庄的背后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从而影响了学生日后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的形成。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目标狭窄的现象同样体现在高校对课程的不合理设置。播音主持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文化课程设置不足。许多艺术生在入校之前文化基础薄弱,整体生源基础质量不高,再加上学校在课程设置时没有意识到学生的思想品德品德与专业技能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忽视人文课程的设置。第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缺乏有效整合。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都是一个合格播音主持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但许多高校在设置课程时没能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最终表现在所培养的人才能力发展不全面。
(二)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式单一成为制约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发展的因素之一。目前通常采用大课程理论教学小课程实践演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从理论上看这种教学方式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但在实际运用时却暴露出教学手段僵化的问题。从理论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在教学时仍以单向灌输式为主,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度不高。从实践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没有认清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性,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关注,因材施教的教学工作难以落到实处。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难以从中获得就业竞争优势。
(三)实践教学不足。播音主持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实践教学在教学工作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当前高校在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上却普遍暴露出实践教学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实践教学设备缺失。播音主持专业不同于一般的文科的专业,在人才培养上需要投入大量的教育成本,镜头前模拟主持和录音实践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反观目前部分高校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甚至连视、听、录、摄、演、控的全套播音实验设备都没有落实就开始招生,忽略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其二,实践型教师缺失。虽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播音主持等新型专业有一定规范,如对新增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教师情况、办学条件和培养方案等进行了原则性规定,但由于新专业的准入门槛过低,高校内部一个专业只有3、4名教师来支撑,实践性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四)师资力量不足。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上师资力量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师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的矛盾。目前,我国高校播音专业教师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这类教师接受过系统化的教育,理论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完整,但其中大部分教师高校毕业后直接从课堂走上讲台,缺乏媒体实践经验。另一类教师由一线媒体播音员或主持人担任,这类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没有接受过教育学相关的知识培训,在教学中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强,无法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四、新媒体环境下对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优化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由掌控者向引导者的角色转变是优化课堂教学的第一步。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亲身实践和情感体验作为工作重点,设计出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重视学生播音主持基本功的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在很大程度决定了其今后职业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练气、练声、发声、吐字、感受稿件等训练。最后,完整学生的知识结构。一个合格的播音主持人要求具备语言、信息、创造、组织、写作、现代化技术与工具运用等多种能力,而学生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上的结构完整性决定了自身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整合帮助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利用新媒体平台深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播音主持教学中的重点,新媒体的发展为实践教学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例如,积极将高校的优势资源与媒体资源相整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建立共建合作关系,一方面扩宽学生在企业内实习、参与媒体一线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借助研究型大学专业研究力量的支撑和理论指导、总结,实现播音员主持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提升与科学谋划,探索主持人个性化自主创新平台。
(三)注重主持人个性的培养与造就。主持人的个性化培养是当面播音主持专业培养方向的新趋势,特别是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要求主持人要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到栏目的策划中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社会活动能力。因此,高校在对学生培养时要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手段,注重主持人个性化能力的造就,培养出制作高质量节目产品的多重技能人才。
结束语:
高校要认清当前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工作中结合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加强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建设,积极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利用新媒体平台、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应对策略帮助学生提升就业中的竞争力,推动我国播音主持事业的健康发展。
[1]刘想如.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专业的应对思考[J].电影评介,2010,12.
[2]吕炜.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新闻知识,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