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量灌溉对农田耕作区水土肥流失的影响*
2015-03-10单长河汪艳萍
单长河,汪艳萍
(1.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水利系,沧州 060001;2.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沧州 060001)
1 缘由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对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对土地资源的保护不但要求对土地数量,也包括对土地生产力的保护。由于水土流失现象造成了土地水、土、肥的严重流失。因此对水土流失规律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1-2]。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严重的国家之一,2014年中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表明: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占国土面积的37%,每年流失土壤达50亿t,土地面积和土壤厚度均在减小。1949年以来由于水土流失而毁掉的耕地266.67万hm2,每年流失的土壤相当于刮去1cm厚的沃土。许多水土流失地区,因地表植被缺乏,暴雨骤袭破坏地表土壤结构,造成大量降雨白白流走。水土流失对环境生态的破坏也很严重,使耕地土层减薄,土壤水分与肥力下降,植被减少,造成小气候干旱、燥热。干旱多风沙的地区,地表植被破坏,还引起土地沙化,破坏了植物生长环境与生态平衡,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也随之恶化。据试验资料,仅黄土丘陵地区坡耕地平均每年流失水量约225~450m3/hm2,多的可达900m3/hm2。每年水力侵蚀损失土层厚度达0.2~1.0cm,严重地区达2.0cm以上。因此流失氮、磷、钾分别为8~15t/km2、15~40 t/km2、200~300 t/km2,形成了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3]。
目前,山区、丘陵区的水土流失及治理,已有大量的资料与成功的技术,特别是我国制定了《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后,山、丘陵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已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但对于平原农田耕作区的水、土、肥的流失与治理,资料或研究成果比较罕见[4]。1999年1月实施的土地法规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与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土地作为农业最基本且不可替代的资源,耕地状况是决定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研究平原农田耕作区在天然降雨、大定额灌溉的条件下土壤中水、土、肥的流失机理与规律,方可为平原耕作区防治水、土、肥的流失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5-6]。
2 人工模拟降雨冲刷试验
河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粮食基地之一,河北平原区耕地的管理、保护、开发肩负着更为复杂而艰难的任务。文章通过室内阶段试验,初步研究了河北平原农田耕作区在天然降雨、超强度灌溉等条件下的水、土、肥流失的规律,提出了较有说服力的参数,河北平原属于典型的滨海平原,本试验选择沧州枣粮间作地中壤质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对我国平原地区农田耕作区土地保护、开发工作提供依据[7-9]。
2.1 试验所用的材料及设备
试验用土:沧州枣粮间作地中壤质土,
试验用水:沧州城市用水,
试验中用的肥料:硝酸磷肥,主要成分N:27%~25%、P2O5:10%~13.5%,用量40±0.2g,
铁狮尿素,主要成分N:≥46.3%,用量40±0.2g,
试验水槽:长400cm、宽50cm、高90cm,地面坡度1%,
试验设备:降雨喷头、水桶等喷水与取样设备、仪器。
2.2 试验方案
(1)第一次冲刷试验。小降雨强度下,12h降雨总量4mm。主要分析土槽在小雨强、无追加肥情况下,土壤经水流冲刷后,土壤中水、土、肥的流失规律。
(2)第二次冲刷试验。大降雨强度下,12h总降雨量18mm。分析大降雨强度,无追加肥情况下,土壤经水流冲刷后,土壤中水、土、肥的流失规律。
(3)第三次冲刷试验。小降雨强度下,12h总降雨量4mm,追加肥60kg/667m2。土壤经水流冲刷后,土壤中水、土、肥的流失规律。
(4)第四次冲刷试验。大降雨强度下,追加肥60kg/667m2,12h总降雨量16mm。土壤经水流冲刷后,土壤中水、土、肥的流失规律。
2.3 试验观测数据和结果分析
2.3.1 水样的分析
每次试验,在径流出水口每隔2小时24分钟取水样一次 (共5次),分析其泥沙含量与养分含量的变化。
(1)水样泥沙含量的变化
图1 清水冲刷试验水样含沙量变化
图2 肥水冲刷试验水样含沙量变化
由图1、图2可知,4次试验所取的水样含沙量都是由小变大再变小的过程,且都出现了一个“峰值”;径流携沙能力随雨强增大而增大。除第一次试验外,第二次和第四次试验水样含沙量都比第三次要高,这正是因为第二次和第四次试验雨强大于第三次。第一次试验各次取水样含沙量普遍偏高,主要是试验初期土壤含水量低,土体松散,径流泥沙携带量也就多。
(2)水样养分的分析
①清水降雨冲刷试验
第一次冲刷试验水样养分变化曲线,碱解氮含量最高时出现在第三组水样中,速效磷含量最高值出现在第一、三、五组水样中,而速效钾含量高值集中在前3组水样。第二次冲刷试验,第三、四组水样中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都是最高的。对照水样的泥沙含量变化曲线就会发现,第一次试验水样泥沙含量峰值出现在第三组水样中,第二次试验水样泥沙含量最高值集中在第三、第四组水样,与养分变化趋势一致。证明了产流冲刷养分的多少与其携沙量的多少有关,随挟沙量的增多而增多。
图3 第一、二次试验水样养分变化
图4 第一、二次试验水样养分变化
图5 第一、二次试验水样养分变化
从图3、图4、图5中2次试验水样养分含量变化幅度发现,第二次试验径流携带的各种养分比第一次的偏高。证明径流量越大,对土壤冲刷越大,造成土壤养分损失也越多。
②肥水降雨冲刷试验
图6 第三、四次试验水样养分变化
图7 第三、四次试验水样养分变化
图8 第三、四次试验水样养分变化
由图6、图7、图8中曲线可知,第三次实验中氮、钾含量较高,而第四次实验中磷的含量较高。第三、四次冲刷实验总降水量相同,但第三次实验降雨时间比第四次长很多,因此第三次降雨强度小,径流时间长,土壤中的氮、钾极易被水流带走而损失。而第四次冲刷实验降雨强度大,水流冲刷力强,冲刷损失土壤的同时带走了较多的养分,使磷含量偏高。
总之,水样泥沙含量与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再次说明,降雨 (灌水)强度与入渗强度决定了土壤的水分入渗量与土表径流量的多少。降雨 (灌水)强度变小,或是提高土壤入渗能力都能增加土壤入渗量,减少径流量。
2.3.2 冲刷试验前后土壤含水量及养分变化规律
(1)土壤的含水量变化
试验中,在不同土层不同位置 (坡首、坡中、坡尾)取了土样,进行含水量和养分含量的测定。各取土位置点含水量试验前后变化规律大致相同,现以20cm土层含水量变化来进行分析。
图9 第一次试验前后20cm处含水量变化
图10 第二次试验前后20cm处含水量变化
图11 第三次试验前后20cm处含水量变化
图12 第四次试验前后20cm处含水量变化
由图9、图10、图11、图12含水量变化曲线可以看出,试验后土壤含水量从坡首到坡尾呈现递增的趋势,坡首径流时间短,渗入到土中的水分少,含水量低。坡中到坡尾径流时间依次增加,含水量也就逐渐变高。土壤表层及40cm处土层含水量变化趋势也是这样,只不过表层变幅更大。这说明雨强大的降雨 (或大定额灌水),引起田间水分不均匀分布,这不利于提高农田的整体水分条件,也不利于充分利用水资源。
第二次和第四次试验前后土层相同取土点的含水量相差不大,这两次试验的降雨强度都很大,引起土层表面径流量增大,而渗入到土层的水分减少,则含水量变化很小。
(2)土壤养分分析
降雨引起土壤水分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从而引起土壤养分的相应变化。径流冲刷土壤,造成养分流失;入渗使水分被土壤吸收,促成土壤对养分的固定。
①径流引起养分在水平方向的变化
Ⅰ、清水降雨冲刷试验
由前面含水量变化曲线可知,20cm土层试验前后含水量变化很大,所以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分析,还依据20cm土层取土点的数据。
图13 第一次冲刷试验前后20cm处养分变化
图14 第一次冲刷试验前后20cm处养分变化
由图13、图14、图15、图16明显看出土壤中的碱解氮、速效磷的变化规律是从坡首到坡尾逐渐变大,这与含水量变化趋势相符。说明土壤中养分是随水分移动的,当然这不是简单机械运动,其中有复杂的物理与化学变化。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径流对土层中影响范围内的养分作用也很显著的。从图13中可知碱解氮比试验前减少了,显然是被径流携带走,或是随入渗水流渗入下层土壤中。试验前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不大。
Ⅱ、肥水降雨冲刷试验
图15 第二次冲刷试验前后20cm处养分变化
图16 第二次冲刷试验前后20cm处养分变化
图17 第三次冲刷试验前后20cm处养分变化
图18 第三次冲刷试验前后20cm处养分变化
图19 第四次冲刷试验前后20cm处养分变化
图20 第四次冲刷试验前后20cm处养分变化
2次试验后,各土层碱解氮的含量都降低了,从速效磷含量变化曲线上看出,各土层试验后含量都比试验前有所增加。另外,从图17、图18、图19、图20中2次试验养分变化幅度可知,第三次比第四次增幅大。再次证明降雨或灌水强度越大越不利于土壤吸收养分,从而造成肥料流失。
②水分入渗引起土壤养分沿土层深度变化
以坡中位置不同深度土壤中的碱解氮变化为例。
图21 第二次冲刷试验前后坡中不同深度养分变化
图22 第三次冲刷试验前后坡中不同深度养分变化
第二次冲刷试验后 (图21),坡中位置20cm深处土壤中碱解氮的含量是最高的。由前面含水量分析知,20cm处的含水量多,在不产生深层渗漏的情况下,含水量高的土壤层养分聚集较多。第三次冲刷试验后 (图22),坡中位置20cm深处土壤中碱解氮的含量反而比试验前的还低,显然养分随径流流失或产生深层渗漏到下层土壤。
3 结论
平原农田耕作区的田间土壤在大暴雨或高强度灌水 (如喷灌)情况下,水、土、肥流失是显见的[10];在农田中,较长时间的地面径流 (如大定额地面灌溉)显然也是不利的,它也会导致水分流失、土壤冲刷,养分损失;在暴雨期间,土壤入渗强度决定了地面产生的径流量大小,从而也决定了能否发生冲刷的危险。所以,平原农田耕作区水土保持的重点应放在防止水、肥流失上,综合开发与利用水土资源,全面提高土地生产力。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土壤的入渗性能,减少径流,防止冲刷。
提高土壤入渗性能的措施有:(1)保护地表免受雨滴打击。在雨滴的打击作用下,地表会形成封闭层 (结皮),影响水分入渗。可通过对地表进行覆盖的措施,如采用传统耕作秸秆还田或用免耕秸秆覆盖,既保护了地表,对土壤保持水分也有帮助,同时充分利用了资源,保护了环境。(2)减缓农田坡度或采取有效排水措施 (增加排水沟数量,降低排水沟间距),能够避免产生较大径流对土壤的冲刷。(3)加大表层土壤贮水量。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与其本身的结构和性状有关,土体松散,土壤空隙多,土壤吸收水分自然就多。可通过田间耕作,特别是进行播前深耕和适度中耕,能增加水分入渗,提高地表贮水能力,对径流产生阻碍作用。
[1] 王庆河.农田水利学.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8
[2] 翟浩辉.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人民日报,2000-08-07
[3] 汪恕诚.开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新局面.人民日报,1999-08-12
[4] 辛树帜,蒋德麟.中国水土保持概论.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5] 唐可丽.中国土壤与水土保持学的特点及展望.水土保持与研究,1996,6:25
[6] 赵南起.我国防治荒漠化的严峻形势及对策.人民日报,2000,6:16
[7] 陈学渊,唐华俊,吴永常,等.海河流域水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5(33):34~39
[8] 陈晓华,张玉香,张合成.中国农业统计资料2011.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9] 刘北桦.强化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工作 积极推进区域农业协调发展.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3):1~5
[10] Aspinall R.Editorial.Journal of land Use Science,2006,1(1):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