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沟域经济创新发展模式研究*——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北京市房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创新发展模式之一
2015-03-10郭淑敏王秀芬王立刚刘宝忠焦迎彦
郭淑敏,王秀芬,王立刚,周 颖,刘宝忠,焦迎彦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2.北京市房山区农村工作委员会,房山 10240)
1 引言
新时期,北京农业有了新定位,即“服务保障、科技示范、生态建设”,北京农业实施“调、转、节”战略已成必然。房山区沟域经济发展模式符合北京市新目标、新定位。房山区有2/3的丘陵山区,地理风貌是北京市的缩影,发展沟域经济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自2006年实施沟域经济战略以来,创新发展思路,依托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及区位特色,走出了一条房山特色的沟域经济之路,目前,已形成镇镇有项目,沟沟有特色,处处开花普结硕果的良好发展态势。研究密切结合房山区沟域经济建设实践,综合运用比较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及案例研究法等,创新性提炼出了房山区沟域经济模式的产业关联与组织结构,较为系统地总结提炼出了房山区沟域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研究了影响沟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与制约因素,根据这些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房山区沟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所有这些,都为房山区、北京市乃至其它区域发展沟域经济提供重要借鉴与决策理论依据。房山区沟域经济产业关联与组织构架如图1所示。
2 主要成效
2.1 科学发展,规划先行
图1 房山区沟域经济产业关联与组织构架
科学发展,规划先行,明确沟域发展思路。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镇高度重视沟域发展,把科学规划作为沟域发展的首要环节。不同镇根据不同沟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特色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聘请高层次规划资质单位编制沟域发展规划,沟域规划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制定了严格的招标标准:一是对投标申请人资质的要求。国内规划单位必须是国家部委颁发甲级 (或同等级)资质。国外的规划单位必须是国家资质A级或一级规划设计企业,并且要与国内同级企业组成联合体;二是对规划单位成果要求。规划单位必须具有类似项目的规划设计业绩;三是对设计团队的要求。规划设计团队,必须有丰富经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组成。各镇 (乡)把规划工作作为事关全镇 (乡)未来发展的大事,高度重视,全程参与,竭尽全力、心无旁骛地与专家一起参与沟域设计,要求规划中的生态环境建设要高起点、基础设施要高标准、产业项目要高品位,如韩村河“上方花海”沟域规划,被列为市级建设重点后,韩村河镇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紧紧围绕规划内容,着力打造主导产业,积极促进沟域经济发展。张坊镇-仙栖谷沟域规划,通过对沟域内环境、产业、景观、农田、村庄的高效整合,规划中的“特色产业区、精品观光区、旅游探险区”三区功能已初步显现,成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仙栖沟域产业带。南窖乡“燕山绿谷·丰饶之角”沟域规划,最终确定了沟域经济的建设主题理念,在全市沟域规划展示评比中获得了总分第一的好成绩,为全乡未来的发展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发展蓝图。
2.2 统筹协调,形成沟域建设合力
沟域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区、镇、村及土地、财政、规划、农业等各部门统筹协调、通力合作。各研究区域的主要做法:一是主要领导亲自抓。如“上方花海”沟域规划建设得到了房山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房山区委书记、区长等主要领导,先后多次到沟域项目建设区专题调研,并把沟域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制定了《关于推进上方花海沟域建设的意见》,给予沟域专项建设资金1 000万元。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深入工程一线,现场办公,协调督促各项工作的落实。二是部门协调联动,乡镇政府积极落实。成立了由房山主管副区长任组长,17个区直委办局为成员的沟域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工作机制。三是资源整合,集中力量打造区域沟域。按照区域集中、产业融合、优势互补的原则,将区位相近、特色各异的沟域集中连片资源整和、统筹规划建设,打造区域沟域。如以韩村河“天开花海”沟域为核心,结合长沟湿地与周口店“国家森林公园”等,集中打造房山区“天开花海”区域沟域,通力合作,统一编制沟域规划、统一制定沟域实施方案、统一设计沟域标识系统。既服从整体目标,又明确了各自任务,确保了沟域建设的完整性、协调性及融合性。
2.3 特色产业支撑,夯实沟域发展基础
产业是沟域发展的生命线。在沟域规划建设过程中,房山区始终把产业放在沟域规划建设的关键核心位置来抓。根据沟域自然地理人文特点、沟域产业基础等,把产业作为沟域建设重点来规划建设,不同沟域规划出个性鲜明的特色产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夯实了沟域发展基础,推动了沟域可持续发展。如张坊镇仙栖谷沟域,围绕富民增收目标,重点打造“阳坡花、阴坡菌、谷中蜂、山下饮”四类产业。“阳坡花”是指利用山前暖区与阳坡地,发展金银花产业。“阴坡菌”是指借助山体的遮阴与湿度,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谷中蜂”是指依托沟域内丰富的蜜蜂资源,发展蜂产业。“山下饮”是指利用沟域内弱碱性土壤的特点,大规模种植高效益的米菊茶,建设品茶楼,打造沟域茶文化,壮大茶产业。韩村河“天开花海”沟域,根据沟域自然地理气候、社会经济资源及产业基础,集中规划建设万亩花海大地景观、万亩香椿种植基地、千亩有机蔬菜农庄、千亩绿色果品基地,将花、椿、菜、果四大产业融为一体,集中打造花海连天,菜果相连,果香呼应的全新景区;蒲洼高山沟域经济,根据山区海拔落差大、沟壑纵横、昼夜温差大、气候凉爽特点,积极培育与发展多种特色农业,基本形成了从空间上,沟域瓜果、山坡杂粮、高山草莓、林下食用菌、空中中华蜂的有序排列,从时间上,春季山野菜、夏季中草药、秋季小杂粮、冷水养鱼、高山西瓜延时产出的综合立体农业格局,实现了产业多样化、效益最大化。
2.4 加强宣传,扩大沟域对外影响力
在加强沟域规划建设的同时,注重加强宣传推介,扩大沟域影响力、品牌化及知名度。设计了沟域经济LOGO,并打出了“山水有情,自然回报”的宣传口号。韩村河镇先后推出了首届天开花海观光季系列活动、天开花海首届月满中秋“烟花节”、“上方山杯”书画摄影大赛、北京市第三届农田观光季启动暨韩村河镇第二届“天开花海”油菜花节、第二届天开花海“烟花节”等。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扩大了沟域对外的知名度。把文体活动引入沟域,已经成为一大亮点,让市民近距离领略到了“四季房山、大美田园”的美丽风景。在长沟举办了“青春北京、生态房山”为主题的春季北京国际长走大会与北京农田观光季“共植阳光 献礼祖国”暑期亲子农耕体验活动暨首届少儿书画达人大赛;在韩村河天开花海举办了“北京·房山国际体育文化节”、天开花海户外运动季及驰骋房山骑行季等活动,吸引市民4万余人。同时,积极在北京电台、北京日报、北京农业、农村经济等媒体,广泛开展新闻报道、风光写真、旅游纪实等多种宣传手法,有效提升了上方花海沟域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2.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优美生态环境
投资与发展离不开环境,把环境作为资源、资产及潜在的发展优势与效益,打好形象牌。坚持把环境整治与生态建设相结合,通过环境整治、绿化美化、生态修复、改良及保护等措施,改变了过去沟域沿线杂草丛生、私搭乱建、垃圾乱堆乱放、污水横流的农村脏乱环境,全面营造农村“天蓝、山清、水碧、地净”的优美环境,充分彰显了乡村美丽的田园风光,体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通过建设环“天开花海”鲜花景观带、“凝聚”街心公园、“花街引胜”花田带等沿途景观带,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在沟域建设过程中,坚持有序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在全面提升资源利用率,加快产业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注重生态修复、生态环境改善,大力培育生态友好型绿色产业,提高环境生态服务价值,营造优美生态环境。
3 发展瓶颈
3.1 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北京沟域经济战略实施以来,房山区山区的基础设施有了较为显著的改进,但是,与平原地区相比,这方面差距仍然较大,在道路、水路、电路、网络等方面存在道路交通设施老化、水路配套不完善,通讯设施覆盖率低等现实问题,所有这些,成为制约房山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的首要瓶颈。
3.2 产业水平还需提升
虽然,在沟域经济战略举措引领下,房山区沟域特色产业水平得到很大程度提升,产业结构更为合理,但由于受山区交通不便、水资源短缺、农田小气候多变引发自然灾害严重等自然条件恶劣及信息闭塞、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等社会经济条件较差的影响,仍存在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产业化、标准化程度低、与山外优势互补及资源对接程度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产业社会经济效益的发挥,进而影响到沟域经济的高效发展。
3.3 人才能力仍待提升
山区最为稀缺的是人才。近年来,随着房山区沟域经济的发展,政府实施了一些人才引进与培育政策,如有些沟域聘请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专家作顾问,指导沟域规划建设工作。有些沟域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人才将沟域委托给大型公司来建设与经营管理,提高沟域发展水平。有些沟域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加大管理人才培训力度。但由于山区交通不便、自然社会条件较差等因素,难以吸引到高层次人才,本土人次由于缺乏专业系统教育对沟域建设管理水平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高水平沟域建设的需要,急需提升沟域规划、设计、建设及管理水平。
3.4 统筹协调与集聚整合急需加强
房山区积极响应北京市委、市政府号召,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地发展沟域经济,经过艰苦奋战与积极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扩大了社会知名度、美誉度及影响力。但总体看来,各乡镇基础、发展水平不同,沟域建设力量也存在很大差异,沟域规划水平、沟域建设成效差别很大。全区缺乏一个能从顶层设计角度统筹、集成的沟域建设规划,各相关乡镇沟域建设存在各自为战、相对独立的格局。各沟域之间除有些相邻区域有个别统筹外,其它沟域缺乏大空间、大尺度横向联系及资源的集聚与整合,导致产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产业影响程度不够,进而大大影响了房山区沟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4 促进沟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沟域建设顶层设计,促进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
房山区沟域经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房山区所有浅山丘陵与山区乡镇,占房山区乡镇总数的2/3,而且关系到未来山区的可持续发展,在房山区农业与农村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房山区应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加强全区40条沟域的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从全区沟域“一盘棋”角度来,统一制定优惠政策,统一安排整合资金、人才,统一掌控发展进度,统一安排产业发展,统一搞好营销策划,统一搞好宣传推介等,形成沟域建设与发展合力,发挥沟域资源集成集聚优势,促进沟域建设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1]。
4.2 加强沟域基础设施建设,为沟域发展构筑设施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的命脉,本来就比较薄弱的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更加成为制约沟域发展的重要关键因素[2]。在国家、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房山区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了基础设施水平,特别是道路建设水平明显改善,为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疏通了命脉。但水路与电路发展明显滞后,特别是北京这样一个极度缺水的城市,房山区水资源不足仍成为制约沟域发展的瓶颈。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有线通讯设备也显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应加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加大经费投入,提高管护水平,为沟域发展奠定基础。
4.3 实施多元化投融资策略,为沟域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沟域建设是一个长远的系统工程,包括庞大的基础设施与配套项目工程建设管理、从业与服务人员队伍建设,需大量资金投入,仅靠政府扶持是远远不够的,亟需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沟域经济可持续发展[3-4]。一是在掌握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包装策划大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引凤筑巢,大资金大企业开发建设。二是紧跟国家形势,因地制宜策划、申请国家项目,争取更大支持。三是盘活山区土地资源,积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或法人承包土地集中开发,让农民土地出租给公司享受地租的同时以土地入股,享受土地股东待遇,并且改变身份,由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安排劳动力就业,多途径促进农民增收。
4.4 加强产业链设计,为沟域发展夯实坚实基础
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与关键。只有生产发展了,才能达到“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目前,房山区沟域经济产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发展水平还较为低端,科技含量与效益还较低,距现代农业标准差距较远[5]。所以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国家需要、市场变化,科学设计沟域产业链,从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的系统学高度设计沟域产业发展,统筹全区沟域产业[6],在保证一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及配套农业服务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同时,与沟外及区外建立产业联动机制[2-7],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建设开放的沟域经济大产业链[8],促进沟域经济大发展。
4.5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沟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沟域经济是生态经济,优质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文明是促进沟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实施,更加凸显生态文明型沟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与历史必然。房山区的沟域经济发展必须用生态文明的理念引领、生态产业支撑、生态环境提靓、生态文化提升,走生态友好型沟域经济发展之路,实现生态美、环境美、产业美、生活美及文化美“五美一体”,并与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走生态沟域、美丽乡村、幸福指向可持续发展沟域之路[9-10]。
[1] 王有年.北京沟域经济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 贺东升,冯建国,张颖.促进北京沟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研究与思考.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1):31~34
[3] 陈俊红,曹均,易芷娟.北京沟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典型调研与思考.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9):169~175
[4] 贺东升,刘华,张颖等.北京山区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70~71
[5] 边疆,夏胜银,何忠伟.北京沟域经济发展探究.科技和产业,2014,14(11):66~69
[6] 王建中,夏胜银,陈学锋.对北京发展沟域经济的思考.北京市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3):5~12
[7] 谷潇磊,王玉海.山区沟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1994~2015,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8] 彭文英.大都市山区沟域经济发展驱动及趋势——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4):6495~6498
[9] 王建中,夏胜银.把脉北京沟域经济.前线,2014,(6):102~104
[10] 于少东,蒋洪昉,薛正旗.北京生态文明沟域建设的理论思考.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1):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