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家庭农场经营的适度规模研究*——以果蔬类家庭农场为例

2015-03-10陈永富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年5期
关键词:果蔬农场浙江省

韩 苏,陈永富

(1.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临安 311300;2.浙江农林大学科技处,临安 311300)

家庭农场是指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商品化为生产经营特征,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从事适度规模的种植业、养殖业生产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是在一定的适合的环境与适合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各生产要素 (土地、劳动力、资金、设备、经营管理、信息等)的最优组合与有效运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家庭农场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型的经营主体,研究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相对较少,但其与农业或土地适度规模密切相关,其适度经营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存在一个“适度”的问题。就经营规模究竟多大才是合适、评价指标、研究方法方面及其评价结果方面,国内外的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国外家庭农场的发展比较成熟,因而国际上学者研究家庭农场经营规模起步较早且理论成果较为丰富。不同的学者在这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贝利与克莱恩[1]通过对巴西、哥伦比亚、菲律宾、巴基斯坦、印度、马来西亚等6个国家的研究发现,农地规模经营与土地面积的单位产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Simmons[2]通过设计一些评价指标对农地规模进行了评级。国内学者就如何衡量与确定农业经营规模适度性也展开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很多学者从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经济效益等不同角度论述了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必然性,不但肯定规模经济的存在,而且把它作为解决中国农业困境的一条重要的途径。韩俊[3]认为,避免工农业严重失调与农业萎缩这种后果的出路,只能是采取一切可能措施,实现由小规模均田制格局向适度规模经营的转变。黄季焜与马恒运[4]也指出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高、国际竞争力差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种植规模过小,因此中国要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及市场竞争力、推进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5]。单志芬等[6]在黑龙江土地规模经营中提出了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也是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农业适度规模评价指标上,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去度量农业适度规模。阮文彪[7]提出土地-劳力资金比综合衡量指标。黎均湛[8]则认为衡量规模经营的效益时,应以产出规模扩大为主,与各种投入-产出比率的提高结合起来,兼顾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而林善浪[9]强调在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三者难以兼顾时,至少应保持土地生产率不致降低;牺牲土地生产率而片面追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劳均收入,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于洋[10]则指出平衡农地规模经营所出现的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生产率的矛盾,应当建立在分工经济的基础之上,由分工效率所决定的效率标准来衡量。

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研究方法来看,很多学者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汪亚雄[11]分别利用劳动力耕地负担分析、劳动力收入比较分析、线性回归分析、投入产出比较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南方各省农户 (以粮食规模种植为例)土地经营的“适度规模”进行了测算;刘秋香等[12]采用灰色系统聚类的改进方法,对农业适度经营规模进行定量测算。张岷[13]运用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确定土地经营规模的适度值,以期用相应的耕地、资金,取得较大的规模效益。

从适度规模评价结果来看,由于大都从单一农户层面核算,农业适度规模的面积较小。刘秋香等[12]采用灰色系统定权聚类的改进方法,对农业适度经营规模进行定量测算,得出河南省南阳地区的农业适度经营规模为劳均耕地0.33~0.47hm2。许治民[14]根据霍邱县随机调查的50户6.6hm2以上种田专业户有关经营规模与土地投入等资料,对经营效果进行分析后得出:适度的经营规模应在劳均耕地0.67~1hm2之间。汪亚雄[11]对南方各省农户 (以粮食规模种植为例)土地经营的“适度规模”进行测算,并得出农户只宜达到0.66hm2的临界规模。鉴于此,文章以实地调研的数据为基础,对浙江省家庭农场为例,分析浙江省从事蔬菜、水果种植的家庭农场的经营效益以及界定相应的最优适度规模。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源于2013年7~9月浙江省慈溪市及金华市磐安县等13个县市的调研,并从其中选取62家从事果蔬种植的家庭农场。

数据主要来源包括家庭农场问卷调查、二手资料收集、关键信息人访谈。研究中设计农场的问卷调查表,主要收集农场的概况 (成立时间,经营类别,农场主受教育程度,种植面积等)、经营状况、投入产出状况等基本数据;并从省、乡 (镇)政府、村委会等部门和省农业厅、县 (市)农业局等部门收集家庭农场经营投入产出相关数据资料。此外,调查过程中还通过对家庭农场主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当地家庭农场的经营情况。

1.2 研究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是用数学规划模型来评价相同类型的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元技术与规模是否有效的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一般而言,DEA方法可以从投入或产出两个视角来核算DMU(决策单元)的绩效水平。前者是指在保持现有产出水平不变的条件下使投入最小化;后者则是在保持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产出最大化。另外,根据规模报酬是否可变,DEA模型可区分为基于不变规模报酬 (CRS)假设的CCR模型与基于可变规模报酬 (VRS)假设的BCC模型,前者核算得到DMU的综合技术效率,后者则给出DMU的纯技术效率。而且,通过公式“规模效率=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文章即可以计算得到DMU的规模效率。考虑到现代家庭农场可以控制的主要是投入变量,因此,文章最终选择了基于投入导向的规模报酬可变假设下的DEA模型进行绩效得分测算。

在规模报酬可变 (VRS)的一般性假设下,决策单元i(i=1,2,L)投入导向的绩效水平可通过求解如下线性规划问题估计得到:

其中,xmi和yni分别是决策单元i的第m种投入和第n种产出,m(n)=M(N)表示投入 (产出)的个数,λl是赋予每一决策单元l=1,…,L的权重。解L次上述线性规划问题 (1)便可得到每一个决策单元 (DMU)的绩效估计得分表示绩效水平比较低,而绩效水平高的DMU将得到的得分。

1.3 指标的选取

在DEA模型的构建中指标体系 (见表1)的确定是决定效率评价的关键,指标构建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文章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果蔬类投入产出的具体情况,在投入方面由于果蔬类农场受众多生产要素的约束,土地面积与劳动力成本等成为浙江省家庭农场发展的关键要素,有机肥的支出与种苗的购买在果蔬类家庭农场比较有特色,且在投入也较大,因此选取了土地规模、受教育程度、租金、种苗的购买、雇工工资、有机肥的支出、农药与化肥的支出作为投入指标。产出方面选取农产品的销售额作为产出指标,其结合了产量和价格两个要素,既可以反映果蔬类农产品的数量,也能反映果蔬类农产品的品质。

表1 浙江省果蔬类家庭农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

2 浙江省果蔬类家庭农场描述性分析

2.1 浙江省果蔬类家庭农场生产要素的情况

2.1.1 劳动力

浙江省果蔬类家庭农场规模较大,其劳动者由家庭农场主,其家庭农场成员及雇工3部分组成。家庭农场主是家庭农场的核心,既是家庭农场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者,也是执行者,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为了节省成本,家庭农场主事必躬亲。家庭农场主大都是年富力强的农民,平均年龄在45.04岁,同时他们大多有在外经商与打工的经历,在省内外有着广泛的人脉资源,擅长商品的经营与销售。家庭农场成员是家庭农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局限家庭成员,而且还包括与家庭成员血缘、姻亲及地缘关系的成员。他们掌握了相当的农业技术,是家庭农场农业生产劳动的主力军。

由于浙江省家庭农场的规模较大,雇工就显得十分必要,同时由于家庭农场的经营类别的差异与机械化便利程度不同,浙江省家庭农场雇工人数不一,总体上看,家庭农场平均雇工4.63人,雇工人数最多有50人。

2.1.2 土地状况

土地是家庭农场经营的基础。总的来说,浙江省果蔬类家庭农场规模较大,其土地大多由流转而来,并且随着经营规模的增大,土地转入面积也在不断地增大,且规模越大,转入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越高。规模发展适应了现代农业的集中连片经营,利于大田机械化耕作。土地的流转期限也随规模的扩大而延长,由于农业生产的长期性、不确定性及受气候影响较为严重,规模大的农场在订立土地流转合同时大都在20年左右。

2.1.3 资本情况

浙江省家庭农场规模较大,因此需要的资本投入较大,从调研情况来看,其主要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家庭农场成员内部自有资金,民间借贷 (亲朋好友),金融机构贷款 (包括银行和信用社)和政策性补贴。浙江省果蔬类家庭农场户均资本183.26万元,其中自有资金114.16万元,占比62.3%,金融贷款46.27万元,占比25.25%,民间借款14.11万元,占比7.70%,政策性补贴8.7万元,占比4.75%。

2.1.4 技术服务情况

随着浙江省家庭农场的规模迅速扩大,农业本身容易受到自然气候的影响,因此,农业生产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势在必行。一方面,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相比,把农业经营与农业生产作为农民的固定职业;同时,家庭农场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农业生产与农业经营,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与经营的意愿也更加稳定,积极性也更高。因此他们更希望尽快提高科技文化水平与自身的专业素质,有超过50%的家庭农场主或家庭农场的成员参加相关的农业知识培训,甚至部分农场主自费到外地学习取经。另一方面,在农业技术服务内容不仅涉及专业技术知识,而且还包括相应的管理和销售知识。

2.2 浙江省果蔬类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

浙江省果蔬类家庭农场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地形成了不同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

2.2.1 家庭农场+合作社模式

它是一种以专业合作社依托,将农业生产类型相同或相近的家庭农场集中在一起组成利益共同体,通过市场信息资源共享,农技农机统一安排使用,在农产品的产、供、销各个阶段,为社员提供包括资金、技术、生产资料、经销渠道等在内的社会化服务,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这种模式的户均投入资金为194.11万元,户均土地使用规模为17.21hm2。这种模式能够使得农民集体的共同利益达到最大化,且已经广泛应用于许多发达国家。然而,这种模式需要有一个前提,就是合作社具有完整的组织体系与较强的实力,这在目前的浙江省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短期内无法实现。同时,由于人才、劳动力、技术等种种条件的限制,无法满足现代家庭农场的服务要求,某些合作社停留在形式上而已。在目前看来,这种模式对于部分有实力的合作社而言是一条最为合适的发展路径,能够使得全体社员利益得到最大化。

2.2.2 家庭农场+公司企业模式

它是一种以家庭农场作为农业生产的一种单元,与农业企业结合起来,开展“订单生产”,能够把农业企业在资本、经营、技术等各方面的优势与家庭农场生产的灵活性有机地融入,既发挥了家庭农场的规模优势,又实现了农业企业的产业化效益。这种模式的家庭农场户均投入资金为209.62万元,户均纯收入为71.75万元,户均土地使用规模为28.13hm2。订单农业的形式成为其主要的经营形式之一,家庭农场与公司企业之间达成合作关系,使得农业生产经营的灵活性与公司企业的资本、技术、经营等方面优势结合起来,实现家庭农场与公司企业共赢的效果。然而,这种模式存在某些局限性,家庭农场与公司企业之间的市场地位不相称,使得农民的利益可能随时受到危害。同时,单一的订单农业形式,在市场呈现较大的波动时,双方之间的合同也难以得到保障,因此,从长远来看,家庭农场主自身成立公司是一个相对稳妥与可行的办法。

2.2.3 家庭农场+合作社+公司企业模式

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家庭农场往往会充分利用专业合作社的集聚效应,以及农业企业的市场优势,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也就形成了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公司企业模式。对家庭农场而言,家庭农场+合作社+公司企业模式是相对来说比较相宜路径选择,但是数量不多,他们的户均土地使用面积为28.36hm2,户均投入资金245.12万元及户均纯收入90.54万元。它能够把公司企业的市场优势及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优势有效结合起来,可以兼顾农户及公司企业双方的利益,同时借助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优势,提升农民在市场中的地位。目前,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行政审批条件苛刻,这种模式不是很多。在专业合作社的加工能力不强的现实情况下,采取这种模式,可以把家庭农场有效组织起来,在生产、加工及销售之间形成产业联结体系,进而实现共赢。

2.2.4 家庭农场+市场模式

家庭农场+市场模式也是比较普遍的经营模式,即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组织,户均土地面积为11.02hm2,户均农业投入的资金为67.76万元,户均农业纯收入为20.34万元。这种模式依靠农场主自己的经验与市场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毕竟个人的力量有限,风险较大,因此投资规模不是很大,效益也不是很好。

从以上4种模式可以看出,浙江省家庭农场基于地区资源禀赋的差异,选择的经营模式也各具特点,并且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但总的来说还处于探索与起步阶段,家庭农场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农场的市场化运作与管理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3 浙江省果蔬类家庭农场实证分析

3.1 浙江省果蔬类家庭农场概况

根据调研数据整理得出果蔬类家庭农场的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从投入来看,这里以家庭农场主的受教育年限作为家庭农场人力资本的投入,发现平均年限为9.03年,即基本达到初中文化水平;从种植面积来看,果蔬类家庭农场的平均规模是11.32hm2;果蔬类家庭农场在工资 (主要是雇工工资)投入方面最大,户均就达到21.897 5万元;在种苗支出,有机肥支出,化肥农药支出和租金方面,果蔬类家庭农场的户均投入也都不小,在3万~8万元左右。从产出来看,果蔬类家庭农场的户均销售额超过79万元。

表2 浙江省果蔬类家庭农场投入产出基本情况

3.2 浙江省果蔬类家庭农场规模效率结果分析

基于已调研的数据,文章将蔬菜、果蔬的种植面积划分为17个区间 (0<面积≤0.47,0.47<面积≤1.33,1.33<面积≤2,2<面积≤2.67,2.67<面积≤3.33,3.33 <面积≤4,4<面积≤4.67,4.67 <面积≤5.33,5.33<面积≤6.67,6.67<面积≤8.67,8.67 < 面积≤10,10 <面积≤13.33,13.33 < 面积≤20,20<面积≤26.67,26.67 < 面积≤33.33,33.33 < 面积≤66.67,66.67 < 面积),即得到17 个决策单元,并根据上文选取的投入产出指标运用DEAP Version 2.1软件对浙江省家庭农场的经营效益进行分析。

从表3各决策单元的计量结果可以看出,在综合技术效率上,果蔬类家庭农场最佳的土地种植规模区间为1.33<面积≤2,4.67<面积≤5.33,5.33 < 面积≤6.67,8.67 < 面积≤10 和26.67 < 面积≤33.33等5个规模不同的决策单元,其余农场的蔬菜水果种植规模综合效率为非效率最佳。在上述5个区间范围内种植综合效率为1,农场主以经济最大化为目标,理性的配置及利用各种生产要素,以使生产效率达到最优。

从纯技术效率来看,种植规模在上述5个区间及0<面积≤0.47,0.47<面积≤1.33,2.66<面积≤3.33之外的都存在纯技术效率非最佳的情况,说明蔬菜水果生产投入结构不合理,特别是20<面积≤26.67与33.33<面积≤66.67两个决策单元,纯技术效率的影响尤为严重,表明这两个决策单元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是生产技术的制约。因此,应该扩大生产技术在这两个种植区间的应用,促使生产效率的提高。

表3 浙江省果蔬类家庭农场经营的规模效率

从规模效率来看,可以看出种植规模区间在上述5个区间的决策单元的规模效率最佳,同时也是规模收益不变阶段,说明如果按照一定的比例扩大这些农户的农业投入要素,其产出也会按照同一比例增加,他们的农业投入较为合理。其他剩下的决策单元的规模效率为非有效,其中在决策区间13.33<面积≤20,规模收益递减,因此,应当减少投入,以使生产效率达到最优;其余决策区间的农场均为规模收益递增,这些农场应当加大农业投入,扩大生产规模,促使家庭农场的迅速发展。

3.3 浙江省果蔬类家庭农场投入产出的调整

选用DEA分析法不仅仅是对每个家庭农场生产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更为家庭农场生产的非有效提供改进措施。非DEA有效的决策单元在生产效率前沿面上的投影是DEA有效的,即通过适当调整非DEA有效的决策单元输入输出数值使其达到DEA有效。表4是家庭农场经营过程中投入要素的松弛量,即投入冗余量。

从表4横向来看,决策单元1,2,3,5,8,9,11,15的各生产要素均不存在冗余现象。结合表3可以发现,决策单元3,8,9,11,15刚好综合效率为1,即DEA有效,达到最优生产规模;决策单元1,2,5纯技术效率为1,且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不存在资源的浪费。其余的决策单元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冗余现象。

从表5纵向来看,各生产要素存在冗余的比例分别为:5.88%,47.06%,35.29%,41.18%,41.18%,52.94%,47.06%,这说明在家庭农场的实际经营中各种生产投入要素均存在冗余现象,因此投入冗余是限制家庭农场规模效益达到最优的主要原因之一,要对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进行合理的规划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得最大的规模效益。

表5显示的是各决策单元的各生产要素的目标值,决策单元3、8、9、11及15为DEA有效单元即这几个单元的投入是不需要改变的;而其他决策单元的投入量是需要发生变化的以期达到最优效益。

表4 浙江省果蔬类家庭农场经营的投入松弛变量

表5 各单元的目标值

4 结论和政策建议

4.1 结论

基于DEA方法对浙江省不同规模的家庭农场果蔬种植的生产效率分析表明,无论是从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来看,还是从规模效率来看,大部分果蔬类家庭农场综合效率为非有效。

(1)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测算,浙江省的果蔬类家庭农场DEA有效的数目所占的比重较小 (不足1/3)规模区间分别是1.33<面积≤2,4.67<面积≤5.33,5.33<面积≤6.67,8.67<面积≤10和26.67<面积≤33.33。因此,得出小规模、中等规模经营以及大规模经营等形式果蔬类家庭农场的种植的适度规模,即小规模的最优适度经营面积为1.33~2hm2,中等规模的最优适度经营面积为4.67~6.67hm2或8~10hm2,大规模的最优适度经营面积为26.67~33.33hm2。研究的结果证明:果蔬类家庭农场生产的规模过大或者过小都不利于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只有规模适度才会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佳的发挥,从中也可以看出发展现代专业型家庭农场必须走适度规模经营的道路。

(2)浙江省的总体情况是果蔬类家庭农场种植的纯技术效率状态好于规模效率状态,说明了作为理性的家庭农场主会根据自己的生产条件合理调整农业的各项投入水平,尽可能地使各生产要素的利用达到最佳效益,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技术潜力。

(3)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果蔬类家庭农场的生产规模存在普遍不合理,存在资源过度使用的问题,造成生产要素利用不合理与浪费现象。通过表4分析看出,非有效决策单元的家庭农场都存在资源投入过量,资源尚未充分利用,资源浪费的状况比较严重。为了使果蔬类家庭农场达到最佳的种植规模,提高家庭农场的生产效率,必须解决农户的规模无效与农业生产资源的浪费等问题。

4.2 政策建议

文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浙江省果蔬类家庭农场规模经营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技术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研究发现果蔬类家庭农场纯技术效率不高,特别是种植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受技术的影响更为严重,因此,在果蔬类家庭农场中加强农业生产技术的普及、推广及应用迫在眉睫。(2)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研究发现大多数决策单元的规模报酬处于递增阶段,但是其中很大部分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与综合效率不高,因此,调整各生产要素的比例,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也可提高果蔬类家庭农场的生产效率。

虽然调研涉及浙江省13个县市,但是调研样本数量不多,又缺乏长期时间序列数据,同时,在生产投入要素指标选取上还不够全面,因此还需要在以后的研究进一步加强。

[1] Simmons J W.Changing Residence in the city-A Review of Inter Urban Mobility.Geographical Review,1968,58(3):622~651

[2] 贝利,克莱恩.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结构和生产率问题.霍布金斯大学出版社,1979:46~55

[3] 梅建明.再论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兼评当前流行的“土地规模经营危害论”.中国农村经济,2002,(9):31~35

[4] 黄祖辉,陈欣欣.农户粮田规模经营效率:实证分析与若干结论.农业经济问题,1998,(11):2~7

[5] 许庆,尹荣梁.中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综述.中国土地科学,2010,(4):75~80

[6] 单志芬,毕涛,刘德方,等.发展规模经营,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黑龙江省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调研.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1):33~38

[7] 阮文彪.论中国农业规模经济中几个问题.农业现代化研究,1992,(5):278~281

[8] 黎均湛.农业规模经营问题探讨.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19(2):85~88

[9] 林善浪.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效率评价.当代经济研究,2000,(2):37~43

[10] 于洋.中国农业规模经营的理论反思.农业经济,2003,(12):15~17

[11] 汪亚雄.南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分析.统计与决策,1997,(5):21~23

[12] 刘秋香,郑国清,赵理.农业适度经营规模的定量研究.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3,27(3):244~247

[13] 张岷.利津县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4,(5):45~50

[14] 许治民.种植专业户经营规模适度分析.安徽农业科学,1994,22(1):85~88

猜你喜欢

果蔬农场浙江省
《初心》
农场假期
果蔬PARTY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奇思妙想的果蔬们
农场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2017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一号农场
丰收的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