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灯盏乙素-PEG-PLGA载药纳米粒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2015-03-10祖洪碧李小华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药学部重庆401220

中国药房 2015年19期
关键词:乙素花素山梨

祖洪碧,李小华(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药学部,重庆 401220)

灯盏乙素(Scutellarin)即5,6,4′-三羟基黄酮-7-葡萄糖醛酸苷,是灯盏花素(Breviscapus)的主要有效成分,为菊科植物灯盏细辛(Erigeron breviscapus)的提取物。研究显示,灯盏乙素在降低血液黏度、降低外周阻力、扩张血管、增加动脉流量、减少血小板计数和抑制血小板凝集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临床疗效[1-2]。目前,临床上其主要用于治疗脑供血不足、脑出血所致后遗症、脑血栓、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3]。但是,由于灯盏乙素水溶性很低、口服生物利用度差、半衰期短[4],使其临床使用受到了限制。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EG-PLGA)为两亲性嵌段聚合物,具有较好的生物降解特征和生物相容性,几乎无细胞毒性,有利于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透膜能力,达到缓释和长效的结果。基于此,本研究制备了灯盏乙素-PEG-PLGA载药纳米粒,以期改善灯盏乙素的体内特征,增加其药效。

1 材料

1.1 仪器

Agilent 11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Agilent公司);Tecnai G2型透射电子显微镜(厦门亿辰科技有限公司);Zetasizer Nano ZS型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英国Malvern仪器公司);RE-5250型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GL-21M型高速冷冻离心机(湖南湘仪实验室仪器开发有限公司);MS300型恒温磁力搅拌器(上海般特仪器有限公司);BS 210s型电子天平(德国Sartorius公司)。

1.2 药品与试剂

灯盏乙素对照品(批号:120914,纯度:99.58%)、灯盏乙素原料药(批号:120915,纯度:99.20%)均购自昆明龙津药业有限公司;PEG-PLGA(上海丽昂化学有限公司);泊洛沙姆188(P188,湖北武汉健源化工有限公司);聚山梨酯80和聚山梨酯20(天津市博迪化工有限公司);丙酮(东莞市乔科化学有限公司);乙酸乙酯、二氯甲烷购自深圳市科天化玻仪器有限公司,甲醇、乙腈为色谱纯,水为室验室自制的超纯水。

2 方法与结果

2.1 灯盏乙素的含量测定

2.1.1 色谱条件 色谱柱:WelchromTMC18(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乙腈-0.2%磷酸溶液(20∶80,V/V),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335 nm;柱温:30 ℃;进样量:20 μl。该色谱条件下,灯盏乙素的出峰时间为9.7 min,其他辅料不干扰灯盏乙素的测定。

2.1.2 标准曲线制备 精密称取灯盏乙素对照品15.06 mg,用甲醇溶解并稀释成质量浓度分别为7.53、15.06、30.12、60.24、90.36、120.48 μg/ml的系列对照品溶液,按“2.1.1”项下色谱条件进样测定,记录峰面积。以峰面积(y)为纵坐标、质量浓度(c)为横坐标,进行回归分析,得回归方程为y=19 764.52c+583.74(r=0.999 7)。结果表明,灯盏乙素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为7.53~120.48 μg/ml。

2.1.3 回收率试验 取质量浓度为15.06、30.12、90.36 μg/ml的灯盏乙素对照品溶液,按“2.1.1”项下色谱条件进样测定,记录峰面积,代入回归方程计算质量浓度,以实测值与真实值之比计算回收率。结果,低、中、高质量浓度灯盏乙素对照品溶液的回收率分别为(99.05±4.84)%、(99.58±3.70)%、(100.31±2.27)%,RSD均小于12%(n=5)。

2.1.4 稳定性试验 取质量浓度为15.06、30.12、90.36 μg/ml的灯盏乙素对照品溶液,于室温放置4 h后,进样测定。结果测定值与0 h的偏差分别为1.79%、1.27%、1.08%(n=5),表明该对照品溶液在室温条件下放置4 h稳定。

2.2 灯盏乙素-PEG-PLGA载药纳米粒的制备

采用复乳-溶剂蒸发法制备灯盏乙素-PEG-PLGA。首先将适量的灯盏乙素溶于水中,取适量体积的灯盏乙素水溶液加入一定体积的有机相中,水浴超声制得初乳,然后将初乳注入到一定体积的乳化剂水溶液中,超声20 min得到复乳。将复乳旋转蒸发,除去全部的有机溶剂,于4 ℃、离心半径10 cm、16 000 r/min低温高速离心40 min后,除去上清液,得到灯盏乙素-PEG-PLGA载药纳米粒。

2.3 指标检测

采用Zetasizer Nano ZS型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测定所制灯盏乙素-PEG-PLGA载药纳米粒的粒径和粒径分布指数(PDI)。采用高速离心法分离灯盏乙素-PEG-PLGA载药纳米粒,以甲醇破乳,以纳米粒的质量与游离药物质量进行包封率(ER)的考察[5],包封率计算公式为ER=(1-m游/m总)×100%。

2.4 单因素试验筛选处方

2.4.1 不同有机相对纳米粒的影响 以粒径、PDI、包封率为指标,分别以丙酮、乙酸乙酯和二氯甲烷为有机相,按“2.2”项下方法制备纳米粒,考察不同有机相对纳米粒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有机相所制纳米粒的粒径依次为(73.4±1.2)、(79.6±1.7)、(85.3±3.1)nm,PDI依次为0.102、0.137、0.294,包封率依次为(33.68±1.11)%、(29.12±1.36)%、(21.44±1.75)%,n=3。这表明采用丙酮制得的纳米粒具有较小的粒径和PDI值,且包封率较高,因此选择丙酮作为有机相。

2.4.2 内水相与有机相不同比例对纳米粒的影响 以粒径、PDI、包封率为指标,以内水相与有机相比例分别为1∶5、1∶10、1∶15,按“2.2”项下方法制备纳米粒,考察不同内水相与有机相比例对纳米粒的影响。结果显示,内水相与有机相3种比例所制纳米粒的粒径依次为(71.1±1.3)、(73.5±1.6)、(75.2±1.9)nm,PDI依次为0.104、0.102、0.199,包封率依次为(33.59±1.21)%、(30.22±1.19)%、(25.36±1.69)%,n=3。这表明内水相和有机相的比例为1∶5时所制纳米粒粒径较小,包封率较高。虽然比例为1∶10时所制纳米粒PDI略低于比例为1∶5时,但综合考虑,选择内水相和有机相的比例为1∶5。

2.4.3 不同乳化剂对纳米粒的影响 以粒径、PDI、包封率为指标,以泊洛沙姆、聚山梨酯80和聚山梨酯20为乳化剂,按“2.2”项下方法制备纳米粒,考察不同乳化剂对纳米粒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乳化剂所制纳米粒的粒径依次为(76.4±1.6)、(72.6±1.5)、(78.9±1.8)nm,PDI依次为0.103、0.105、0.176,包封率依次为(34.63±1.25)%、(35.82±1.33)%、(27.25±1.57)%,n=3。这表明采用聚山梨酯80为乳化剂时所制纳米粒具有较小的粒径和较高的包封率,综合考虑,选择聚山梨酯80为乳化剂。

2.4.4 聚山梨酯80不同体积分数对纳米粒的影响 以粒径、PDI、包封率为指标,以聚山梨酯80体积分数分别为0.2%、0.5%、1%,按“2.2”项下方法制备纳米粒,考察聚山梨酯80不同体积分数对纳米粒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体积分数的聚山梨酯80所制纳米粒的粒径依次为(74.5±1.6)、(73.8±1.5)、(75.3±1.9)nm,PDI依次为0.107、0.105、0.110,包封率依次为(32.35±1.28)%、(36.27±1.25)%、(35.96±1.38)%,n=3。这表明聚山梨酯80体积分数为0.5%时所制纳米粒包封率较高,且3种体积分数的聚山梨酯80对纳米粒的粒径和PDI值影响不大,因此聚山梨酯80的体积分数确定为0.5%。

2.4.5 初乳与外水相不同比例对纳米粒的影响 以粒径、PDI、包封率为指标,以初乳与外水相比例分别为1 ∶5、1 ∶10、1 ∶15,按“2.2”项下方法制备纳米粒,考察初乳与外水相不同比例对纳米粒的影响。结果显示,初乳与外水相3种比例所制纳米粒的粒径依次为(76.3±2.1)、(79.4±2.5)、(69.5±2.2)nm,PDI依 次 为0.101、0.126、0.103,包封率依次为(21.36±2.25)%、(33.57±2.67)%、(49.33±2.31)%,n=3。这表明初乳与外水相的比例为1 ∶15时所制纳米粒包封率较高、粒径较小,因此选择初乳与外水相的比例为1∶15。

2.4.6 不同质量浓度灯盏乙素对纳米粒的影响 以粒径、PDI、包封率为指标,以灯盏乙素质量浓度分别为5、10、20 mg/ml,按“2.2”项下方法制备纳米粒,考察不同质量浓度灯盏乙素对纳米粒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质量浓度灯盏乙素所制纳米粒的粒径依次为(81.2±2.3)、(76.6±1.8)、(79.2±2.1)nm,PDI依次为0.093、0.095、0.120,包封率依次为(31.59±1.05)%、(47.33±1.17)%、(34.86±2.01)%,n=3。这表明灯盏乙素质量浓度为10 mg/ml时所制纳米粒具有较高的包封率、较小的粒径。

2.4.7 不同质量浓度PEG-PLGA对纳米粒的影响 以粒径、PDI、包封率为指标,以PEG-PLGA质量浓度分别为5、15、25 mg/ml,按“2.2”项下方法制备纳米粒,考察不同质量浓度PEG-PLGA对纳米粒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质量浓度PEGPLGA所制纳米粒的粒径依次为(81.7±2.9)、(77.5±2.2)、(79.4±2.7)nm,PDI依次为0.131、0.117、0.119,包封率依次为(40.22±1.37)%、(45.76±1.25)%、(42.33±1.28)%,n=3。这表明PEG-PLGA质量浓度为15 mg/ml时所制纳米粒粒径较小、包封率较高,因此选择PEG-PLGA质量浓度为15 mg/ml。

2.5 正交试验优选处方

选取对包封率影响较大的初乳与外水相的比例(A)、灯盏乙素质量浓度(B)、PEG-PLGA质量浓度(C)为因素,以包封率为指标,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处方。因素与水平见表1,正交试验结果见表2,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表1 因素与水平Tab 1 Factors and levels

表2 正交试验结果Tab 2 Result of orthogonal test results and range

表3 方差分析结果Tab 3 Results of variance analysis

由表2和表3结果可知,影响包封率的因素依次为A>B>C,但相关因素对微乳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试验结果,选择最优处方为A2B2C2,即初乳与外水相的比例为1 ∶15,灯盏乙素质量浓度为10 mg/ml,PEG-PLGA质量浓度为15 mg/ml。

2.6 灯盏乙素-PEG-PLGA载药纳米粒的质量评价

2.6.1 表观形态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形貌,结果显示,灯盏乙素-PEG-PLGA载药纳米粒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粒径为70~80 nm。灯盏乙素-PEG-PLGA载药纳米粒的透射电镜图见图1。

2.6.2 粒径与Zeta电位 试验结果显示,灯盏乙素-PEGPLGA载药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78.54±2.21)nm,Zeta电位为(-23.07±1.39)mV。灯盏乙素-PEG-PLGA纳米粒的粒径分布图见图2。

2.6.3 包封率和载药量测定 试验结果显示,灯盏乙素-PEGPLGA载药纳米粒的载药量为(1.67±0.12)%,包封率为(45.32±1.29)%。

图1 灯盏乙素-PEG-PLGA载药纳米粒的透射电镜图Fig 1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figure of scutellarin-PEG-PLGA nanoparticles

图2 灯盏乙素-PEG-PLGA纳米粒的粒径分布图Fig 2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 of scutellarin-PEG-PLGA nanoparticles

2.6.4 稳定性考察 将灯盏乙素-PEG-PLGA载药纳米粒分装于安瓿瓶中,于4 ℃条件下保存。分别在保存1、2、3个月时取出样品测定其粒径和包封率,评价其4 ℃条件下保存的稳定性。结果显示,在不同时间测定样品,其粒径和包封率都无明显变化,表明灯盏乙素-PEG-PLGA载药纳米粒在4 ℃条件下,3个月内能保持稳定。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用到的灯盏花素剂型主要为片剂、颗粒剂、注射剂、注射用无菌粉末等[6-7],此外,也有多种速释制剂以及缓控释制剂处于研发阶段。由于其理化性质制约着其疗效的发挥,各种新型制剂的研发、改善其体内过程以增加其疗效,成为灯盏花素药物研究当中的一个趋势[8-9]。

PEG-PLGA是以聚乙醇酸和聚乳酸聚合而成,其核心成分为PLGA,聚乳酸亲水性较差、降解较慢,而聚乙醇酸则亲水性较好、降解较快,两者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完善其化学性质,可对药物产生较强的保护作用,且具有较强的靶向性[10-11]。将灯盏乙素制备成灯盏乙素-PEG-PLGA载药纳米粒有利于其被巨噬细胞吞噬到达网状内皮系统,延缓药物的释放,且可以使药物在肠道停留时间延长,增加其吸收;此外,有利于保护药物,减少胃酸对其破坏,提高药物的体内稳定性,有利于提高药物的透膜能力。目前,PEG-PLGA被公认为一种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材料,广泛应用于药物新剂型的设计。

本试验制备灯盏乙素-PEG-PLGA载药纳米粒的工艺简单、制剂稳定性好,有利于实现灯盏乙素体内的长效循环以及增加其透过血脑屏障的量。后续将进一步对其体内外特征进行研究,为灯盏乙素新剂型的开发和临床使用提供参考。

[1]杨丽梅,顾军,林明建,等.灯盏花素的研究进展[J].天津药学,2010,22(1):56.

[2]韩俊江.灯盏花素的器官保护功能研究进展[J].天津药学,2011,23(5):42.

[3]周莉.灯盏花素的心脑血管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3(6):134.

[4]吴俊珠,严亚,高鹏飞.灯盏花素吸收与促进吸收策略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9):219.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S].2010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附录203.

[6]方睿,杜树山.灯盏花素制剂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4):233.

[7]崔亚男,管华,张强.制剂新剂型新技术在灯盏花素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3,22(18):2 152.

[8]钟海军,邓英杰,徐春莲,等.灯盏花素的理化性质研究[J].中国药房,2013,24(7):608.

[9]方睿,杜树山.灯盏花素制剂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4):233.

[10]陈刚,李玉民,刘涛,等.PEG-PLGA纳米颗粒载体药物靶向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0,37(6):417.

[11]刘布鸣,韦宝伟.聚乳酸乙醇酸在微球控释制剂中的研究进展[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2,27(2):155.

猜你喜欢

乙素花素山梨
灯盏乙素在抑制冠脉搭桥术后静脉桥再狭窄中的应用
灯盏乙素对OX-LDL损伤的RAW264.7细胞中PKC和TNF-α表达的影响
灯盏花素分散片溶出度检测方法的改进
灯盏花素注射液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山梨
芒柄花素的现代研究进展
单硝酸异山梨酯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心绞痛效果观察
制剂新技术在灯盏花素研发中的应用
五味子乙素对MDR1介导的人骨肉瘤细胞U-2OS/ADR所致多药耐药性的逆转研究
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