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研究
2015-03-09西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39
(西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9)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研究
宋宝莉
(西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9)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日渐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西部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更为重要,而西部地区目前正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两难选择。文章基于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的相关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隶属度模型,研究了西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状况,结果表明,西部半数以上的地区经济与环境发展处于不协调的状态,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协调度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伴随着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的频发而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学者关注的热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几年来,西部地区的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与此同时,区域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资源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目前西部正面临着发展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两难选择[1]。众所周知,西部地区是多条大江大河的上游,是我国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地理位置极为特殊,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极易产生影响全国乃至全球的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2]。西部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更应受到重视。本文将基于西部地区十二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的相关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隶属度模型,研究西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状况。
一、西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度测算指标体系的构建
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十二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土地面积68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1.5%。而且西部资源富集,在主要能源、黑色金属矿产基础储量方面,2012年的数据显示,天然气储量占全国储量的83.2%,铬矿储量占98.8%,矾矿储量占73.7%,原生钛铁矿储量占90.6%。此外,西部地区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也异常丰富,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总量的51.8%,林地面积占全国的57.9%,森林面积占全国的59.8%[3]。
(一)西部经济与环境状况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2002年至2012年间,地区生产总值从20080.9亿元增长到113904.8亿元,十一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5倍多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2002年的8515.36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89008.6亿元。但从产业结构来看,2002年到2012年间,第二产业的比重由41.3%提高到2012年的50.1%,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却由38.64%下降到37.28%。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高于第一产业,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契合了西部经济发展的特点。西部丰富的资源储量,使得资源的供给市场价格较低,如矿产资源、水、电等资源性产品价格都普遍偏低,造成了区域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低成本资源的消耗[4],微观上体现为大量资源型企业的聚集,如陕西、内蒙古等省区是煤炭企业的集中区;内蒙古、四川等省区是稀土企业的集聚地[5]。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高污染行业比重较高,尤其受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阶段的影响,重化工业和原料工业规模迅速扩张[6],导致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较为严重。
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不到20%的西部地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36.8%,烟(粉)尘排放量占全国的30.3%,一般工业固废产生量占全国的32.98%[3]。除此之外,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当也是造成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传统的农牧增长方式,以及化肥、农药、地膜等化学品的使用等,导致水体、土壤及农产品遭受不同程度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日益加重,农业生态环境趋于恶化[6]。
(二)经济与环境协调度测算指标的设计
在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着科学性、完备性、客观性和数据可获得性等原则,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指标,从中选取了九项反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八项反映西部地区环境状况的指标,构建了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
二、西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度水平的计算
(一)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选取西部地区十二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分析样本,所需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首先对各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各指标的主成分的载荷矩阵,用标准化后的指标数值与其对应的主成分载荷相乘,得到各主成分的得分,最后用各主成分的贡献率与其得分值相乘得到该系统的综合得分。
(二)西部经济与环境系统发展水平分析
经济系统中,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利用SPSS17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三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57.258%,19.768%,12.334%,累积贡献率为89.360%,较好地反映了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然后提取各主成分的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同样,生态系统中,系统自动提取3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4.018%,三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74.679%,11.502%,7.837%,并提取各主成分的载荷矩阵。然后在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中分别用标准化的指标数值与其对应的主成分载荷相乘,得到各主成分的得分,计算公式为:F=∑X·f,其中,F为各主成分的得分值矩阵,X为各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后的矩阵,f为各指标主成分载荷矩阵。把各个主成分的贡献率用矩阵Z表示,用各主成的贡献率与其得分值相乘得到该系统的综合得分,计算公式为:S =ΣZ·F[7]。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得分结果如表3所示。
表2 经济系统的成分矩阵
表3 经济与环境系统综合得分情况
(三)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的计算
三、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表4可以看出,西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状况不容乐观,十二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一半地区发展处于不协调的状态。总体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为优质协调地区,协调系数在0.9~1.0之间,包括广西、云南和宁夏,协调系数分别为0.98028、0.956741、0.937005。这三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西部分别排名5、6、7位,发展水平中等,且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均较高,分别为34.1%、41.6%和41%。可以看出,上述三个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且经济结构较为合理,与生态环境更为相容的第三产业发展较好。
表4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度
第二类为良好协调地区,协调系数在0.8~0.89之间,包括新疆、陕西,协调系数分别为0.899747、0.828826。陕西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在西部地区均排名第四位,新疆的经济发展在西部地区排名第八位,环境发展在西部地区排名第五位,由此可见,陕西是经济发展较高水平上的协调,新疆是经济发展中等水平上的协调。
第三类为中等协调地区,协调系数在0.7~0.79之间,包括青海省,协调系数为0.727141。虽然协调系数较高,但是青海的经济发展在西部地区排名第九位,因此,是经济较低发展水平上的协调。
第四类为失调地区,协调系数在0.59以下,包括四川、贵州、西藏、甘肃、重庆、内蒙古。这些地区又分为几个等级。四川、贵州和西藏失调程度较低,协调系数分别为0.584952、0.580097、0.596651,四川省经济综合得分和环境综合得分在西部均排名第三位;贵州经济综合得分在西部排名第十一位,环境系统综合得分排名第六位;西藏经济系统综合得分排名第十位,而环境系统的综合得分则排名第十二位。由此可见,虽然三个省份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系数相近,但是四川省是处于经济发展较高水平上的失调,而贵州和西藏则是处于经济较低发展水平上的协调;甘肃、重庆失调程度稍高,协调系数分别为0.467537、0.367045。重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西部地区排名第二位,但三次产业比重为:9:55:36,经济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偏重,二产业的大力发展带动了地区经济,但是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的增多。甘肃经济发展状况在西部地区排名第十二位,第二产业的发展业也较快,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7.4%,甘肃地区经济与环境是经济发展较低水平上的失调。
失调地区中,最为明显的是内蒙古,协调系数为0.064012,严重失调。内蒙古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在西部地区均排名第一。内蒙古煤炭资源丰富,资源禀赋优势使得资源型企业大量聚集,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最近十年,内蒙古经济的发展状况引人注目,GDP增速连续9年全国第一,但另一方面是除呼伦贝尔和兴安盟外,绝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全区荒漠化土地61.77万km2,沙化土地41.47万km2,分别占全国的23.54%和23.96%[9]。因此,虽然内蒙古环境系统综合得分在西部地区排名第一,但对环境的关注和保护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远远落后,或者是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对资源的过渡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基础上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严重失调。
四、促进西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对策
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同时具有多样性和脆弱性的特点,如何平衡好开发资源、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这是摆在当地政府、企业和民众面前的一道难题[10]。相比东中部地区,西部大部分地区经济落后,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仍然是重中之重,因此,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重点在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即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建立起相当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的产业生态链,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目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摒弃“唯GDP论”的思想
西部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在衡量某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时,GDP论的思想是不适合的。生态脆弱地区更多地应该关注环境保护,而不是关注GDP的增速,这样才能一定程度上避免大规模引进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以及大规模地搞基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调整产业结构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普遍存在产业结构的不平衡,第二产业发展明显偏快,经济发展对工业的依赖程度较高。更进一步,从产业分工理论看,西部大部分产业处于产业链的前端,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较少,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区域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压力,严重破坏了西部生态环境[1]。因此,产业结构调整是西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的重中之重。应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合理化发展,然后再积极突破制约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因素,推进产业结构升级[11]。在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建立新兴产业以及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时,要更加注重技术创新,通过新技术、新知识和新兴人力资本的引进,促进第二产业的优化升级,同时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4]。
(三)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它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3R(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能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能突破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生态环境瓶颈。
西部地区企业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水平差距较大。有些企业在实践中已经开始践行循环经济,努力实现3R,而有些企业则对循环经济理念缺乏认识,将循环经济等同于节能减排。因此,应首先转变企业的思想意识,尤其是传统资源型企业更应转变思想意识,相关部门要加强循环经济思想的宣传,同时要从制度上规范企业的行为,促使其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日常的经营管理中。
(四)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生态工业园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工业生态学概念的提出而出现的工业生态园区,园区范围内,企业密切合作,集中使用能源和资源,相互利用废料,综合治理污染,以“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形式形成企业间物质和能量的梯级利用,实现了“资源—产品—废物—资源”的闭环流动[12]。
西部地区应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特征,运用工业生态学原理引导产业集聚,同时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形成企业间以及企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并以生态园区为载体,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集群,促进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13]。
[1] 盖凯程.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3-4.
[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课题组.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J].经济管理,2001(17):9.
[3] 国家统计局出版社,中国统计年鉴2013[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4] 邓富民,邓龙安.西部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与转变路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135-136.
[5] 王锋正,郭晓川.西部地区资源型企业应走自主创新之路[J].工业技术经济,2006(7):10.
[6] 李清源.西部经济发展对区域环境变化的影响及对策[J].环境经济,2010(3):51-53.
[7] 罗建玲,王青.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度测定——以陕西省为例[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5):81.
[8] 王维国.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8):225-227.
[9] 郝晨光,单文广.基于生态压力指数法的内蒙古生态环境压力趋势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685.
[10] 喆儒,赵妤婧,刘格菘.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企业社会责任相关问题研究[J].西南金融,2014(5):21.
[11] 张莹. 金融发展、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动态交互影响研究——基于甘肃省市级数据的面板VAR分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03.
[12] 陆维福.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与发展[J].经济管理,2009(10):31-32.
[13] 张雪梅.中国西部地区产业生态化发展的路径研究[D]. 兰州:兰州大学,2009:97.
[责任编辑 谭金蓉]
2014-12-29
2014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生态文明视角下企业生态化战略转型研究——以四川省企业为例”(14SA0056);2011年西华大学校重点项目“西部资源型企业生态化发展研究”(ZW1121505);四川省重点学科“企业管理”建设资助项目(SZD0801-09-1)。
宋宝莉(1976—),女,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管理、企业循环经济。
F127;X22
A
2095-1124(2015)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