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学生管理角度试看微信文化的利与弊
2015-03-09潘浩陈飞宇
文/潘浩 陈飞宇
从高校学生管理角度试看微信文化的利与弊
文/潘浩 陈飞宇
随着移动网络手机终端在高校中的普及,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微信及其伴生的微信文化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科学掌握微信的特点和规律性,高度重视微信的重要性和作用,抢占高校安全管理的制高点,才能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开拓学生管理教育的新局面。本文从学生管理的角度,对高校微信文化的特点与影响进行了分析,以供高校学管工作者参考。
微信文化;学生管理特点
伴随着2011年腾讯微信的内测掀起了一股“微信热”。微信:以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的简称①。内容保持在140个字符以内,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手机为终端可以及时刷新内容。微信以其草根性、共生性、快捷性等特点吸引了无数的追捧,微信越来越走进人们的生活,甚至以流行话题的身份上过春节晚会的小品。
日前,一份关于“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半数以上注册了微博,“微博控”即每天微博使用者占到25.15%。②其使用微博的主要原因是:关注新闻热点,参与话题讨论,了解名人动态,发表个人观点。同时,新兴的微信平台已拥有3亿用户。通过微信朋友圈交流日常生活、共享心灵鸡汤、转发新闻消息的“微信控”已经初步形成阵容。事实上,“微信控”的手机阅读,已成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陆18~70岁人均每日手机阅读时长为16.52分钟。2012年比2011年的13.53分钟增加了2.99分钟。③在新兴阅读媒介中,手机阅读时长在增加,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1.微信文化的定义
微信文化作为互联网文化的一种,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被国家工信部进行一个完整的定义与解释。笔者基于现代互联网文化的基本特点与微信的新兴特色,把它定义为:以英特网为基本架构、手机为移动媒介所构成的实时共享服务器。并能方便、及时的实现多种数据消息的获取、传递、并影响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文化。
2.微信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冲击
随着微信终端的普及,微信使用者的增加,使得其逐渐演化出一种全新的英特网文化。其追捧者不乏数量庞大的高校学生。微信不仅发布消息便捷且颇具时效性,而且也是一个获得各种类型资讯的平台。但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微信文化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2.1微信文化的利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通讯工具可以支持互联网移动终端方便、快捷的利用微信来发布消息。在微信这个数据消息极其庞大的终端上,越来越多各式文化相互重叠,更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2.1.1便利获得巨量消息
微信上每一个都是一个自主的消息公布人。各种各样的消息在微信上自由的传播。微信用户不再像他们80年代的师兄们那样依靠报纸、期刊杂志来获得消息,在微信上就能获得天下大事、周遭长短新闻。四方消息不局限于国内外大事、新闻,还包括其他都市、其他国家人们的生活面貌与风土人情、奇闻逸事。另外,还可以通过加群、求关注等方式联系到跟自己兴趣相投的友人,通过微信交流互动。通过小小一部手机,就可以通过英特网微信获得世界各地的文字、图片、视频消息和动态,极大的拓展了眼界,增长了学生的知识范围。
2.1.2微信平台的利
一位“学生手机控”这样说:“早晨起床刷,上班得空刷,下班途中刷,回家继续刷——每天至少要刷3小时。”在这位“手机控“看来,微信的朋友圈就像客厅。大家沟通生活、交流琐事、传播八卦,甚是有趣;而微博则像文化广场,可以看到许多“生活在别处”的人的生活态度、观念理念。有专家说,一般看完一条微博用不到一分钟,这种随时随地的零碎阅读,无疑是最吸引年轻人之处。据“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获取便利”是我国国民选择数字阅读的首要原因,其选择比例超过六成。45.4%的人因为“方便随时随地阅读”而选择数字化阅读方式,26.9%的人选择数字阅读是因为“方便消息检索”。这两者均显示了“数字阅读的便捷性”。其次,31.1%的国民因为“消息量大”而选择数字阅读,26.0%的人因为“收费少甚至不付费”而选择数字阅读。④以手机“微信”为主要阅读内容的手机使用群体在手机阅读接触者中的比例已超过两成。
事实上,当下年轻人刷微信、玩朋友圈,已经成为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但凡有零散的时间,就习惯性地掏出手机。通过微信,学生们不但可以了解世界,认识社会,还有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身边更多的人。比如寻物、招领等“正能量事件”,也都通过微信的快捷传播而随时随地的发生着。比如在近年十分流行的“环境污染你我拍”“感动你我随手拍”等活动,净化了人与人的关系、更好的诠释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发展。
2.2微信文化的弊
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无门槛的消息发布平台和正、负面情绪处理工具,基于目前的技术条件,微信上,各类消息都可以在未经审核的前提条件下随意发布和传递。作为目前中国大陆地区最火的沟通工具,微信的管理与规则划分,到目前为止都仍处于摸索状态。微信文化里正能量的方面是值得肯定的,比如随心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及时的获得时事新闻;但目前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我国对微信的消息的管理与舆情控制力还比较低,龙蛇混杂的消息里面纷繁复杂,真假难辨。
2.2.1碎片化的微信文化
微信在为民众提供方便的说话空间,便利的接受空间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碎片化“时代。部分微信用户为了增加关注人数,增加粉丝数,而采取非正常的异化手段,诸如:对事物断章取义的理解,使用标新立异的语言等。在庞大的互联网消息中,要想在有限的140个字符的篇幅内,迅速的提高关注度,吸引眼球,就必须做到语言的简阶、有张力,并且有理、简洁、有深度、有哲理。然而发表这些消息的前提是:不走文字片面化,不对事物的理解极端化,不一叶障目式的看待事物,也不带着有色眼镜观察事物。但这些道德层面的要求不能约束到每一个人。有关注率就有粉丝,有粉丝就有广告效应,为了经济利益很多人渐渐向“极端、片面、煽情”的负面原则所靠拢。与此同时,在表达自己对当前的“热门话题”的观点时,如果你的观点与主流媒体保持一致的话,则应者寥寥数人而已,甚至回因没新意,无创意而招来反对甚至批驳之声。要想得到关注率与受众,泽只有逆向思维,从相反的观点出发,发出奇异的、不为大众所认同的、惊世之言,方能迅速得到的关注,即便发言是逆潮流、逆时代而动。长此以往,微信圈将淫寖于这种思维方式中不能自拔,而必将引起思维的异化。
2.2.2微信文化的快餐化
微信的“微”和英特网上散布的巨大的消息量,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没有时间坐下来迅速的阅读传统大段大段的报刊杂志上的文字,通过微信网络的超链接文本展示更是将大量的信息以快餐式的阅读方式与标新创异的奇特书写习惯,所表达的思想一再碎片化。虽然它的内容吸引人的眼球,但是缺乏内涵、内容扁。就像观看好莱坞大片,刺激、精彩但过过之后就忘了,不知道导演在将什么故事。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们的深度思考,看问题只是浮于表面。这种情形让人担忧不已。
2.2.3微信文化的商业化
商业化时代,经济因素使得微信营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越来越多的学生醉心于微商,以期获得短期的免费商品或者特价的产品。商家促销和微商免税的诱惑,使高校学生群体的价值观更加现实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微信上做起了小生意,在微信上给自己的关注者推销商品以进一步扩大销售量。使得学生们的价值观更加的物质化和利益至上,拜金主义盛行。
3.总结
作为国内英特网及时信息发布平台的微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展示自我的正能量平台和发泄情绪的负能量场所。但微信消息发布的草根性和消息传播方式的光速性,真伪难辨的消息在用户中广泛传播。英特网、手机等即时通讯工具的泛滥的时代大环境下,不断研究并深入了解其变化及其特点对深入探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巨大积极作用。
[1]朱孔军;大学生管理理论与方法[M];人民出版社;2010
[2]高征难;建设先进网络文化的思考[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曹良韬;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体系构建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潘浩(1986-),男,汉,四川泸州,助教,本科,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陈飞宇(1980-),男,汉,重庆,讲师,硕士研究生,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高校学风及学生教育。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3第6版,p-811
②http://www.askci.com/news/201406/18/18952532481.shtml
③http://www.sina.com.cn/s/blog_4bf4e2f20102eca4.htm
④http://www.chinaz.com/mobile/2012/1023/2794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