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乐学种植园建设应用案例
2015-03-09文李强
文 李 强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乐学种植园建设应用案例
文李 强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使命是:为学生聪慧与高尚的幸福人生奠基,创设适合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代化教育机制。努力办一所儿童自己的学校,让所有儿童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获得成功,努力将学校塑造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和成长乐园。
清华附小全貌
如何让孩子在快乐地成长中留下他们的足迹?我校作为清华大学校园中的园中之园,在拥有得天独厚的植物资源基础之上建成了“乐学植物园”,为学生搭建了一个集美化校园环境、结合学科教学、学生观赏实验于一体的实践基地。让学生们不仅仅在课堂中接触科学,感受大自然,更在日常生活中参与观察、选种、种植、栽培、施肥、松土、剪枝、记录……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与责任感,并从一年级入学就开始定下计划,与草木共成长,留下他们在附小的足迹。
一、规划与建设
1.课程引领
我们深知,结构决定质量!为了能够使“乐学植物园”与学生的生活和研究发生关系,为此,学校通过“1+X课程”,在小学科学中生命科学的研究基础之上,开发了植物生长的校本课程,为了使课程更具有权威性,我们邀请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的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专家,对课程本身进行评估,进而形成了一套植物研究体系,为“乐学植物园”活动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乐学植物园
2.园地建设
植物园地的建设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如果选址不当,不但会影响孩子的观察,而且后期改造也会费时费力。为此我校首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选址评估。
(1)植物园土壤的肥力状况和营养状况适宜于种植什么作物。
(2)植物园的气候条件。
(3)土地面积大小。
在考虑综合因素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乐学”种植园的地址。如今建成的“乐学植物园”位于我校操场北部一角,面积大约400平方米,植物园的建成,为后续的植物研究提供了可能。
二、资源支持
1.硬件资源
在园地硬件的建设上,我们得到了大学园林科的有力支持,首先为我们购买了含有丰富营养成分的土壤,使乐学植物园的肥沃土壤土层最少达到50 cm厚。其次,在我们植物园的周围建造了以供藤本植物攀爬的架子,使种植植物的种类增加。最后还在植物园的旁边建造了气象站,为学生研究植物生长和气象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软件资源
园地的建设绝不只是让学生看各种植物的形态变化,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植物的研究中,能够针对植物生长提出自己的研究,并通过小课题的形式开展活动,而这种形式的开展必须要得到专家的支持。
为了能够让学生的研究更具有专项性,我们成立了雏鹰工作组,邀请农科院、清华园林等几个部门的专家到校,作为学校开展的项目指导专家参与种植的活动中。同时为了能够让专家与学生的互动进一步增强,园地也成为这些院所的科普研究基地,专家们定期会到校参与植物园的整体规划,并且还从各个院所派出大学生志愿者,进到学校的每个班级担任植物顾问,为活动本身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主题活动“我与草木共成长”
植物的研究如何与学生的成长发生关系?在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长是有着周期变化的。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植物探寻这种规律,进而从自身的研究感受生命的变化和延续。为此我们确定了“我与草木共成长”这一研究主题。
每年3月,学校会开展主题活动,并进行“育乐学之种,做责任之人——我与草木共成长”的启动仪式。在启动仪式上,各个年级会根据学校的“乐学植物园”的课程安排,宣布自己的研究方案,并进行植物种植知识的讲解。
“我与草木共成长”活动将每个年级进行了土地划分,同时种植采取土地承包制,每名学生还签订了《清华附小土地承包协议书》,做到我为校园生态环境献出一份力承诺,承担种植的责任,并确保植物能够健康的成长。而全体同学则是由任教的科学教师带领,每周固定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并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同时孩子们也组成小组进行观察活动。
“育乐学之种,做责任之人”活动启动仪式
每个年级按照学生发展需求分别分发了豆类、西红柿、黄瓜、土豆、茄子、向日葵等种子。更鼓励学生大手拉小手,进行牵手组活动:如低年段,二年级与一年级可自组牵手年级组,种植同一种植物。学生种植过程中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低年级可以写植物成长日记,拍照片。高年级可以观察施肥、浇水等对植物的影响。还会先以班级后以年级的形式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进行展览,阶段评比奖励。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美化环境的情感,建立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在活动中,学生人人动手参与。他们在植物园里浇水、施肥、除草、捉虫。利用休息时间辛勤地忙碌着,在他们精心的管理下终于结出了丰盛的果实。同时学生们也得到劳动实践的锻炼,掌握了劳动的技能,认识了各种植物的生长过程。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懂得了珍惜粮食、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提高了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培养了学生从小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乐学植物园”成了整合课程的重要基地,也成为很多课程的丰富资源。通过此次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种植方法。更增加师生、生生间的沟通与了解,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的协作能力。
同时,为了扩大学生对植物的研究领域,每年3月全校每一个学生都会在校园中要寻找一株属于自己研究的植物,并从整体和局部定下计划,长时间对植物进行观察,周期为一年。通过一年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观察、记录一种植物的周期变化,从春天的嫩芽、嫩叶、开花到秋冬的结果、落叶。通过观察植物的变化,感受植物与自己的成长,形成向上的精神。
四、成果展现
种植园还作为教育基地通过依托协调社会多方力量,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而通过“小科研”“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正好把全体学生从学校引向了大自然。打破一般学校单一的从书本获取知识的狭隘模式。使青少年在大自然中得到培养和锻炼。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与创新精神。活动中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撰写小论文、选择小课题。着重培养青少年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如“植物发芽”的观察报告,“走进春天”的宣传小报。再如以植物为材料的贺卡、纪念卡、书签、叶脉画及小工艺品的制作,科技节上学生的植物标本介绍以及制作,吸引其他学生纷纷在精美的展览作品前停驻讨论,激起了全校学生的创作热情。
活动成果
五、发展优化
在“乐学植物园”主题活动的开展中,我们感觉植物的研究还缺少科普研究的感觉,同时也未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研究的需求,为此,我们打算在教学楼顶建设阳光种植槽,配上专业研究的记录仪,通过学生认领研究槽的方式开展活动,以此满足学生个性化研究的需求。
同时下一步还希望将种植园活动继续扩展、完善。能够与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节日相结合,开展人与自然等专题科普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环境对人和社会的作用、人类环境所面临的威胁以及如何保护和改善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知识。从小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作者信息
李强,本科,小教高级。清华大学附属小学,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