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应用导向 促进深度融合

2015-03-09易立铁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5年22期
关键词:资源信息化学校

文 林 涛 易立铁

坚持应用导向促进深度融合

文林 涛 易立铁

近年来,金牛区教育局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树立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均衡化与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将教育信息化摆在优先发展位置。2012年至今教育信息化投入已超过1亿元,区内信息化基础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区教育局也深切地感受到,如何用好、用足设备,提高信息化投入的效益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为此,我区根据“以应用导向,促深度融合”的思路,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总结起来就是“一三五八”工作方法(如图1所示),即:树立一个理念,实施三项策略,构建五大平台,推进八项应用。

图1 “一三五八”工作方法

一、树立一个理念

树立“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其主要途径是:切实抓好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全领域、全过程的“全面应用”,在核心环节的“深入应用”,及教育改革中的“创新应用”。

二、实施三项策略

1.统筹规划 整体推进

信息化应用工作由区教育局牵头,教仪设备科作为行政职能科室整体规划,区教培中心负责应用推进、师资培训,区网络集团校、各中小学协调发展,形成合力,整体推进。

2.突出重点 特色发展

现阶段,我区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全面应用及深入应用作为区域推进的重点;各中小学则结合学校发展特色,开展创新应用,实现学校间的差异化、个性化发展。

3.健全机制 队伍优先

在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制度,保障建设经费的基础上,我区由督导室牵头,每年开展信息化应用专项督导,将学校、教师信息化应用情况纳入年终绩效考评;同时,学校设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配备中心主任(IT主管),开设中心主任培训班,将中心主任培养为区域教育信息技术化工作的中坚力量。

三、构建五大平台

1.信息化应用基础平台

建成了覆盖全区教育单位的区域教育专用网和数据中心。实施城域网无线网络建设项目,实现所有教师在区域内学校的无缝漫游,统一接入方式,统一认证账号。

2.教学资源平台

搭建了金牛教育云资源中心,采用“引进资源+自建资源”策略,结合各级平台建设,为区域内学校、教师提供共享优质资源、管理个性化资源的支撑平台。

3.网络学习空间

基于我区原有的网络研修系统、金牛教育博客系统,借鉴国内先行地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经验,搭建金牛教育网络学习空间。

4.在线教育平台

基本完成了“金牛教育视频直播-互动平台”建设,形成了覆盖全区学校的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了基于教育网的高清视频远程直播及录播。

5.学业质量监测平台

建成了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平台。该平台由网络阅卷扫描系统、教师阅卷管理系统、成绩分析系统几个部分组成,实现了数据的云端存储、监测分析、分级管理。

四、推进八项应用

1.以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及录播教室为支撑的名师“线上走课”应用

我区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成立了“金牛教育网络集团校”(如图2所示)。网络集团校由名校集团组成,目前首批试点涉及区内名优学校、一般学校和薄弱学校共计21所。2015年4月,网络集团校举行了隆重的授牌仪式,任命校长1名,助理3名。我区网络集团校以教育专网为基础,以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及录播教室为支撑,以共享区内名师资源为重点,采取直播-互动的课堂形式,组织实施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

图2 金牛教育网络集团校

2015年5月,网络集团校中的优质学校石笋街小学和薄弱学校全兴小学开展了首次“线上走课”:在石笋街小学的录播教室里,数学骨干教师赵婷婷,上了一堂特殊的数学课。课堂上除了教室里坐着的40余名学生以外,在一块主屏幕的另一端还有全兴小学的孩子们以及金牛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的教研员。这堂课通过网络实现了异地同堂授课,将名校的优质课通过“线上走课”,覆盖到了集团内部的薄弱学校。同时,金牛区的学科教研员们也通过网络、根据授课情况实时与两个学校的教师进行共同的评课与研讨。

此外,我区于2015年6月首次尝试三校同步网络直播课,“金牛教坛”新秀熊玉洁老师在成都八中为本校及三十三中、锦西中学3个学校八年级的学生上了一节有趣的英语阅读课。本次三校同课是多校点网络授课的初步探索,下一步,我区将整合区内名优教师资源,面向全区学生开设网络选修课程,学生网络选课,进行网络直播教学,并加强网络教学的管理和考核,提升教学质量。

无论两校“线上走课”还是三校“线上走课”,教师共同协作完成备课、上课、课后反思等环节。教师在课前课后交流合作中碰撞火花,共同提升;学生在课堂交流学习中,感受创新课堂的魅力,体验跨校学习的乐趣。这种“线上走课”模式,凸显同步互动的特点,改变了以往名师资源单向输出的格局,实现了区域名师资源与学生学情的实时共享,促进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2.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的融合应用

我区现有纸质图书230余万册,校园走廊、班级一角随处可取的纸质图书使校园阅读氛围愈发浓厚。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字阅读(如图3所示)在阅读体验上给师生带来了全新感受,对增进师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爱好产生了积极影响。

2015年,“金牛教育电子图书馆”正式上线,精选适合师生阅读的电子图书20 000余册,教育类期刊2 500余种。同时,在14所学校建成集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于一体的电子阅览室,分布于城区及涉农地区中小学。

图3 学生体验数字阅读

为推进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的融合应用,培养师生数字阅读习惯,我区实施了以下措施。一是开展数字阅读课。在电子阅览室利用线上的数字图书资源上阅读课,最低能耗地实现全班共读一本书的梦想;学生能自主收索网络资源,成为信息化学习的主人,并及时与其他学生、教师交流共享文本资源,扩充信息总量。二是融合应用电子阅览室和电子图书馆开展教师校本研修。在清新整洁的电子阅览室里,教师能放松心情,利用电子设备及线上、线下资源开展各类校本研修。不仅如此,电子阅览室还解决了跨校网络研修的问题。以往教师开展网络研修活动都是各自为政,同备课组教师无法聚在一起与线上的同行进行讨论研修,有了电子阅览室,区域网络教研更便利、氛围更浓厚了。

3.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抓手的常态化教学应用

把“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作为推进信息化常态教学的抓手。基于云资源中心开展网络晒课与优课评选活动,与区域特色资源建设、区名师闪耀工程、教师应用能力培训、网络空间建设相结合,切实做到“人人参与、校校推优”。2014-2015年度区内教师全员参加区级网上晒课,上传晒课资源8 900多条;国家平台晒课4 869节(成都市第二名),推荐参加市级优课评选138节。2015年,成都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现场会在我区召开。该项活动的开展普遍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力促进了信息化教学常态应用。

4.以学习空间为载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应用

网络学习空间(如图4所示)应用推进采取分层推进、分阶段实施策略。分层推进是指我区学习空间建设分4个层次推进。第一个层次是区教育局学习空间。第二个层次是区教培中心教研员学习空间,第三个层次是学校教师学习空间,第四个层次是学生学习空间。分阶段是指分两个阶段推进,第一个阶段主要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进行网络学习交流、管理个性化资源等应用,第二个阶段主要实现个性化的资源推送与学习过程管理。

图4 网络学习空间

5.新技术新理念引领的信息化创新应用

对于新技术教学应用,我区坚持“高度关注、勇于探索、课题引领、试点先行”的推进策略,既不盲从冒进,又要敢于尝试探索。目前,全区开展的新技术创新应用试点项目主要有:未来学校建设试点、基于一对一环境的翻转课堂教学实验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混合式研训研究、校园云资源建设试点等。

6.基于大数据的学业质量监测应用

依托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平台,开展基于网络阅卷的学业质量监测,实现了对传统阅卷工作流程的重构和对数据的深度挖掘。

7.以学校微信公众号支撑的家校互动应用

近年来,微信应用发展迅速,微信公众号应用以其受众广、易扩展、成本低等优势,逐步向教育领域推进,传统的学校门户网站应用开始出现向微信公众号转移的趋势。我区积极鼓励学校开通微信公众号,目前近八成的学校已经开通,主要应用于信息公开、新闻发布、家校联系等领域,下一步我们将引导学校开发更丰富的功能,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8.以各类管理平台为支撑的信息化管理应用

教育信息化管理应用大多有各类专用管理平台支撑,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在用的管理系统近三十个。对于信息化管理应用,我区采取3项策略:首先,鼓励和支持信息技术在各单位各部门的广泛应用、全面应用;其次,坚持“谁使用、谁负责、谁维护”的原则;第三,除上级部门的应用系统外,区级系统的搭建必须要统一用户认证,避免师生反复注册。

五、结束语

有人说:“互联网+传统集市”有了淘宝,“互联网+传统百货卖场”有了京东,“互联网+传统银行”有了支付宝,“互联网+传统交通”有了滴滴、优步,那么“互联网+教育”会产生什么呢?探索“互联网+教育”新生态的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的过程。只要我们遵循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律,深入思考、勇于创新、勤于实践,紧紧围绕“全面应用、深入应用、创新应用”开展应用实践,就一定能不断接近最终的目标。

作者信息

林涛,本科。成都市金牛区教育局教仪电教科,610031

易立铁,本科,中教高级。成都市金牛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610031

猜你喜欢

资源信息化学校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学校推介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