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流转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以芜湖市为例
2015-03-09程久苗费罗成徐玉婷赵海燕
陈 振,程久苗,费罗成,徐玉婷,赵海燕
(1.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2.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传统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最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1]。随着国家逐步丰富农民对承包地的处理权能,农地流转日趋活跃,然而农地流转市场建设滞后、政策环境不完善,阻碍了农地的合理流动,降低了农地生产效率,不利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因此,正确认识当前农地流转的形势,剖析农地流转的主要影响因素,对进一步规范农地流转,优化农地资源配置,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国内外学者大致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研究农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宏观方面很多是围绕产权制度缺陷、政府决策行为、市场环境状况的研究[2-4];微观方面主要集中在对农户农地流转状况、流转农地的意愿、流转方式等研究领域[5-7]。研究对分析农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具有很大参考价值,但农地流转行为不仅是某一个因素或者某几个因素单方面催化的结果,而且是一项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农户经济利益、农业科技进步、政府政策法规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系统工程。鉴于此,该文对安徽省芜湖市进行了实地调研,在对调查现状剖析的基础上,系统的分析农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得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期提高农地流转效率,确实发挥农地流转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1 研究区域概况、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全市土地总面积6 024.81km2,辖4区 (鸠江区、镜湖区、弋江区、三山区)、4县 (芜湖县、南陵县、繁昌县、无为县),地形以平原为主,属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南部有部分岗地和丘陵。芜湖市作为国务院批准的沿江重点开放城市和安徽省核心发展城市,自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战略确立以来,经济发展迅速。
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芜湖市农地流转规模呈快速增长趋势。据统计,2010~2012年,芜湖市流转农用地面积分别为3.17万hm2、6.32万hm2、8.41万hm2,流转规模以138%的年平均速度增长,并且随着农地流转相关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流转规模加大、流转进程加快是必然趋势。
1.2 数据来源
目前,芜湖市农地流转水平整体较高,但由于各县区地域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农地流转情况也存在差异。为了保证数据的代表性和样本的合理性,在调研中,选择芜湖市4县4区作为研究区域,每个县区选择两个有代表性的乡镇进行实地走访,采用座谈会、农户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芜湖市农地流转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典型乡镇共15个,调查典型村共31个,共收回农业大户访谈记录17份,农户问卷248份,其中有效问卷244份,占收回问卷的98.4%(表1)。
表1 调查农户样本分布
1.3 研究方法
针对调研数据和资料,文章采取数理统计的方法,得到调研结果的数据库,再对调研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针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分析,该文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选取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研究。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将原来的多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种新的互无关联的几个综合指标,但同时又能够保留原变量大部分信息的一种降维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8]。通过主成分分析,将若干个自变量压缩成几个能够提供足够原始数据的独立的主成分,以达到降维和消除相关性的目的[9]。
2 农地流转的调研结果
2.1 流转方式
根据调研,芜湖市农地流转方式以租赁和转包为主,租赁成为农户的首选流转方式,占60%;其次为转包,占16%;其他流转方式所占比例都不到10%(图1)。承包主体主要为:农业龙头企业、种田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模式主要分为3种:(1)农户之间自发流转。(2)农户与种田大户之间流转,这种流转模式有两种操作方式:农户与种田大户之间直接签订合同;村集体先集体转入农地,由村集体与种田大户之间签订合同。(3)农户直接与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实体企业流转农地。
2.2 流转规模
资料显示,2007年芜湖市流转农用地4 133hm2,占承包地面积的5.61%;2010年全市流转农用地3.17万hm2,占承包地面积的24%;2011年流转农用地6.32万hm2;2012年流转农用地8.41万hm2。根据调研,芜湖市农业流转大户转入农地规模主要集中在33.3hm2以内,占调查样本的82%(其中6.7hm2以内占38%,6.7~33hm2占44%),66.7hm2以上的流转大户占调查样本的15%,其中无为县66.7hm2以上流转户14户;繁昌县66.7hm2以上流转户11户;芜湖县66.7hm2以上流转22户 (图2)。芜湖县流转规模较大,效果较好。
图1 芜湖市农用地流转方式分布
图2 芜湖市农业流转大户流转规模分布
2.3 流转期限
调研显示,根据流转方式的不同,流转期限也有所差异。(1)农户自发流转模式:流转期限不固定,根据流转双方意愿,可随时停止流转关系。(2)非自发流转的模式:流转期限根据合同约定,多数为3~10年,部分较为稳定的流转期限至第二轮土地承包关系结束,即2025年。
2.4 流转价格
根据调研,芜湖市农地流转价格支付形式主要有两种:(1)实物支付 (水稻)或者实物折算现金支付;如繁昌县一般为2 626~3 375kg/hm2·年。此种方式可以使流转价格跟随市场价格波动,较为稳定。(2)现金支付;根据调查,各县区价格参差不齐:无为县4 500~7 500元/hm2·年;南陵县价格约7 500元/hm2·年;芜湖县约为7 500元/hm2·年。乡镇调查中,比如芜湖县六郎镇,从事花卉苗木培育的土地流转价格较高,能够达到1.8万~2.4万元/hm2·年。农户比较青睐实物折算现金的支付模式,此种模式对于流转双方都可以抵御一定的风险。
租金的支付方式可以分为以下3种:(1)每年年初交纳所有租金;如南陵县弋江镇,每年3月份交纳;(2)按照合同规定的期限作调整;如鸠江区沈巷镇前3年6 000元/hm2·年,中间3年7 500元/hm2·年,后3年9 000元/hm2·年;(3)现金与实物租金结合;如繁昌县峨山镇和平铺镇。
3 农地流转影响因素分析
3.1 指标选取
基于农地流转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按照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和思路,选取8个因子进行影响因素分析:Y为农地流转面积 (hm2);X1为农地流转的价格 (元/hm2·年);X2为流转收益分配中农户所占比例(%);X3为GDP(亿元);X4为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年);X5为集体经济组织引导流转率 (%);X6为农民的政策性收入 (元/年);X7为农业机械的投入 (元/hm2·年);X8为化肥农药投入成本 (元/hm2·年)。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来自2007~2012年《芜湖市统计年鉴》、其它数据均来自实地调研统计(表2)。
表2 2007~2012年原始数据
3.2 过程分析
运用SPSS17.0对影响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及主成分贡献率 (表3)。由表3可以看出,第一、二、三、四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99.915%,说明前4个主成分已经覆盖了原始8个指标所表达的大部分信息。为了获得简单结构,以帮助解释各因子和更清楚地反映变量之间的关系,对分析结果进行方差极大旋转 (Varimax),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10](表4)。
表3 特征值和主成分贡献率
表4 主成分载荷矩阵
从表4可以看出,X3、X4与第一主成分具有较大的正相关,可以概括为社会经济发展因素。X1、X2与第二主成分相关性较大,可以概括为经济利益因素。X7、X8与第三主成分相关性很大,可以将其概括科技进步因素。而第四主成分中,X5、X6的载荷值最大,主要反映政策法规因素。
3.3 结果分析
3.3.1 社会经济发展因素
从表3可以看出,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贡献率为89.135%,这说明农地流转的根本影响因素来源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断推动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此过程中,农地趋于向种田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流转,农地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和适度规模经营。由调研结果可知,就芜湖市农地流转而言,大约50%流转土地流向了种田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入约30%,由此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特色农业基地和农业示范园区。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进城就业的机会,农民一旦在城镇里获得较稳定的职业和收入,就会诱致他们流转农村闲置的农地,从而推动农地流转。
3.3.2 经济利益因素
通过农地流转获得经济收益是流转大户和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的利益驱动源泉。根据调研,芜湖市农地流转价格平均约为7 500元/hm2·年,农户几乎可以不计成本的转出农地,直接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是其参与农地流转的重要前提。同时,相对低廉的农产品价格和日益增长的农业生产成本,在非农产业收益较高的条件下,农地流转的机会成本不断降低,农民为实现个体收入最大化,自然会选择放弃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另一方面,流转大户通过转入大量土地,依靠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实现农业规模经营,也可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如果没有可观的经济利益作保证,流转大户自然会失去转入土地的积极性。所以,经济利益是影响转出、转入方参与农地流转的重要因素。
3.3.3 科技进步因素
近年来,随着国家“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的提出,农业现代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调研中发现,农业流转大户转入土地之后,多数采取机械化的耕作模式,伴随着农业产量的提高,耕作过程中机械投入和农药化肥成本逐年上升;另外,为了促进农地增产增收,获得更高的农业经济效益,很多流转大户在转入更多的土地、获得更长的流转期限的前提下,他们在农闲时都会到专业农业公司学习新的农业耕作知识,认识农作物新品种,而这些都必须以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为保障。社会各领域的人才和资金通过农地流转这一行为进入农业,使得农村丰富的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对带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飞速提升,使得农村涌现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农民不得不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从而为农地流转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11]。
3.3.4 政策法规因素
政策法规对农地流转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由表2可以看出,2007~2012年5年间,芜湖市由集体经济组织引导农地流转从由44%增长到80%,农民种田的平均政策性收入由975元/hm2·年增加到1 800元/hm2·年,与此伴随的是农地流转面积由4 133hm2增加到8.41万hm2。这其中,政府落实相关政策起到重要作用,如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最需要的服务;积极开展农民就业培训,帮助农民提高自身素质,引导其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使得农民逐步从土地上释放出来,进一步推动了农地流转[12]。芜湖市市委办公室、芜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意见》(芜湖市办 [2009]1号文件),就依法规范农地流转、保护农民的切身权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探索农地流转新形式等重点内容作了具体规定,这一政策的出台,对促进芜湖市农地流转,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起到重要作用。
4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4.1 结论
(1)农地流转是一项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利益、科技进步、政策法规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系统工程。所以,全面协调各方面因素以发挥其综合作用,对于推动农地流转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是影响农地流转的主要因素,其中社会经济发展是推动农地流转的根本因素,获得经济利益是转出、转入方愿意参与农地流转的直接原因;科技进步是农地流转的催化剂,农业科技的发展以及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农地流转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政策法规是农地流转的基本保障,农地流转过程中,各级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为农地流转指明方向和排除障碍,促进农地高效流转,政策法规是保障农地流转的重要因素。
4.2 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地方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农地流转的根本,如果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农村自身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很难提升,劳动力也就不能从土地上根本解放出来,土地规模经营自然难以实现。农地流转之后的很多配套措施不健全也会让许多农民对这一政策丧失信心[13]。通过各种不同手段,刺激地方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程度,从而为农地流转创造条件。所以推动农地流转的首要任务是大力发展地方经济。
(2)建立农地流转的利益分配机制。给予农民对农村土地价格的决定权,允许农户根据市场自主确定土地流转价格。建立价格调整和利益分配机制,明确约定调整时限和幅度,分时段确定流转价格。流转双方应对各种政策性补贴、流转期满后地上物权属及补偿办法、土地征占应得补偿的归属等作出明确约定。确权确地到户后流转的土地,流转收益归承包农户所有;确权确股流转给村集体的土地,由村集体统一经营或流转给其他经营主体的土地,土地收益要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专户储存,并严格履行民主程序,合理分配土地收益。
(3)推广农业新技术,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农业科技进步是农地流转良好的催化剂,种粮大户和农业企业在农业生产中引进农业新技术,提高农地生产效益,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高效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也可以保障农地流转市场中稳定的需求方,从而推动农地流转良性、有序的发展[14]。
(4)加强农地流转政策法规建设。首先,完善《土地管理法》、《农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的同时,推进其配套政策法规的建设,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尽快把中央对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长久不变的承诺,落实到法律和制度上,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其次,构建完善的农地流转机制,促使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的意愿顺利转化为真实的流转行为,为农户提供法律支持与援助,降低农地流转风险,保证农户的相关利益,解除其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地高效流转,推进农村规模经济的发展。
[1]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
[2]许恒周,郭忠兴.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农民阶层分化与产权偏好的视角.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3):94~98
[3]James.Off-farm labormarkets and the emergence of land rentalmarkets in rural China.Joumal of Camparative Economics,2002,(30):395 ~414
[4]田传浩,贾生华.农地制度、地权稳定性与农地使用权市场发育:理论与来自苏浙鲁的经验.经济研究,2004,(1):112~119
[5]骆东奇,周于翔,姜文.基于农户调查的重庆市农村土地流转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9,23(5):47~52
[6]刘丽宏.农地流转问题研究.山西农业大学,2004
[7]张文秀.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重庆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5,(1):14~17
[8]高魏,闵捷,张安录.耕地经济产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湖北省为例.资源科学,2006,28(3):73~78
[9]李穗英,孙新庆.青海省近10年耕地面积动态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5):39~44
[10]祝小迁,程久苗,费罗成.安徽省耕地集约利用及其驱动力分析.中国土地科学,2009,23(2):11~17
[11]刘洋,余祥瑀,周六刚.我国农地流转驱动力的调查研究.经济纵横,2012,(12):73~75
[12]李艳,邱道持,张怡然.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驱动力分析——以重庆市忠县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6):58~62
[13]鲍鑫.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户意愿调查及农地流转影响因素研究.华东理工大学,2012
[14]韩晓宇,王芳.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长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15(2):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