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农户居住空间行为选择的动力机制研究*
2015-03-09张贵军
周 智,黄 英,张贵军
(1.河北农业大学国土资源学院,保定 071001;2.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200)
当前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作为村镇微观主体之一的农户,其空间行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引发了各种空间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农户的居住空间行为选择直接导致了乡村空间秩序的变化,只有充分认识并准确把握保定市村镇微观主体空间行为选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才能从行为主体空间行为选择上进一步探寻合理引导保定市农户空间行为演变的发展道路。也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村镇空间公共政策的正确性,新农村建设指导方针的科学性,同时这对优化乡村人居环境、重构乡村聚落空间、调整村镇布局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还可以进一步完善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理论[1-3]。当前国外研究者对居住空间问题的研究较为成熟,尤其是对城市居住空间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4]。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国外学术界研究的视角已经从城市区域延伸到农村领域,如何实现农村与城市居住空间的有效融合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对城市与农村居住空间问题的研究主要借鉴国外相关理论与方法。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对于居住空间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对农村居住空间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国内研究者在村庄区位选址、影响村庄空间分布的因素、村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村庄空间分布演变等方面取得了一部分研究成果[5-8]。但目前对农户居住空间行为的研究还存在不足,如对农户居住空间行为演变动力机制等研究还有待深入,对农户居住行为选择的原因以及特征的相关研究不是很全面。因此文章以农户微观层面为研究视角,深入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户居住空间行为选择的特征和动力机制,为新一轮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指导。
1 数据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保定市地处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西部,太行山东麓,东接沧州和廊坊市,南邻石家庄和衡水市,西部与山西省接壤,北邻张家口和北京,地处北京、天津、石家庄三角腹地,自古就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具有良好的区位发展优势。其行政区划辖新市区、北市区、南市区3区,另设高新技术开发区、涿州、定州、高碑店、安国4个县级市;清苑、满城、徐水、安新、高阳、唐县、涞源、易县、涞水、定兴、容城、雄县、顺平、阜平、望都、博野、蠡县、曲阳18县。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而保定又处于北京到石家庄的中间点,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推进,保定的经济发展将会被大力推进。就保定而言,京津冀的一体化发展,并不仅仅是保定市区、保定城市经济与科技产业的发展,更是保定城乡需求和谐共赢下的统筹发展,保定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同样也需引起足够的重视。基于保定农户的微观视角研究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背景下农户空间行为选择和演变机制,能为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过程中城乡统筹规划的制定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合理推进提供有效的政策制定参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研究选取保定农户作为问卷调查对象,主要针对农户对当前居住空间各方面的满意状况及居住空间行为演变的驱动因素进行拦截式面访,调查时间为2014年10~11月份,随机发放的问卷份数为15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26份,有效回收比例约为84%。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为了测度被调查农户居住空间行为的选择和偏好,厘清保定市不同类型农户居住空间行为的选择和偏好,文章首先采用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农户居住空间行为进行分类比较的总体态度分析,然后结合总体态度的影响变量体系选择潜在变量和相应的指标变量构建理论结构方程模型,接着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对理论模型进行适配测度和检验,最后结合输出结果得到潜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和解释变异量以及指标变量之间的路径指向关系及其主次影响程度排序。
结构方程模型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是一种验证性的方法,其一般首先通过理论引导来构建假设的因果关系模型,接着对样本数据采用相应的参数估计方法进行模型参数估计,并运用协方差分析方法进行模型适配度的测度,从而达到对多个自变量及多个因变量之间相互关系进行测度的目的[9]。在建立理论因果关系模型时,如果理论模型与观察数据已经获得比较合适的适配度,则变量直接的指向关系即路径可以获得验证。Amos(Analysis of Moment Structures)是目前使用较多的用来做SEM及相关分析的可视化模块软件,文章中路径分析所采用的软件便是Amos2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户对当前居住空间满意程度的总体分析
农户的自身背景因素主要是居民的年龄和学历,详细情况见表1。从表1中不难看出,被调查农户中31~40岁年龄段人数最多,其次是41~50岁,学历多为高中,其次是初中。
调查问卷中的主要调查项目为农户对当前居住空间行为选择的各项因素和对当前居住空间的满意度打分以及对集中居住的赞同程度打分,其中居住空间满意度和集中居住赞同程度皆为具体的分数表现,可视为数值型数据进行分析。首先,针对这两项单变量进行集中趋势测度,得到本次调查126名被调查农户的总体居住空间满意度的平均分值为6.05分 (10分为满分),对集中居住的赞同程度的平均分值为5.01,说明这126名农户对居住空间的满意度一般。采用区间估计的推断统计方法,取置信水平为95%,则可推断出全体农户居住空间满意度的平均分值应在5.66~6.43分之间,说明全体农户对其居住空间的满意程度并不高。其次,根据统计中分析分类变量对数值型因变量是否产生显著影响的方差分析方法,将居民的年龄、学历变量与农户居住空间满意度以及农户对集中居住方式的赞同程度分别作单因素方差分析 (α=0.1),得到不同年龄对应的p值分别为:0.000 2和0.018 1,不同学历对应的 p值分别为:0.000 1 和0.061 9,说明不同年龄段的农户居住空间满意度与集中居住的赞同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同时不同学历农户居住空间的满意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但学历对集中居住方式的赞同程度的影响程度略轻。从样本均值来看,不同学历对集中居住方式赞同程度的高低顺序依次为:中专,大专及以上,高中,初中,小学及文盲。从排序结果来看,支持的高低顺序与学历高低大体趋同,中专学历农户对集中统一居住的支持程度最高,而文盲的支持程度最低。同时,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的方法,结合在调研中对当地农户的访谈情况,学历较高的农户皆对当前集中居住带来的居住环境改善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因此对集中居住赞同程度较高,究其原因除了因为集中居住带来的环境改善之外,另一方面虽然集中居住对其农田劳作的便利性有一定的影响,但集中居住可使他们离向往的城镇更加接近,从而在心理上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满足。而学历较低者大多不愿意改变当前现状,且认为目前状况较之以前有了明显改善,这部分人群对其聚居地域环境认识的历史惯性影响着其居住区位选择的演进状态及其对新观念与新事物的认同程度,对他们而言集中居住对其农田耕种便利的影响在他们心理占据了更重要的位置。
表1 被调查农户背景情况
2.2 农户居住空间行为选择的结构方程模型
2.2.1 理论模型构建
综合相关学者的研究,当前农户居住空间行为选择的动力因素一般有农户自身因素、住房条件驱动、经济生产条件驱动及配套环境驱动等方面。基于农户的视角,居住空间行为选择的最终目标需要定位在农户在这些方面的综合驱动与最佳平衡,同时这些驱动因素相互交叉并有机融合[10-11]。文章构建的农户居住空间行为选择动力机制模型同样从农户自身特征、住房条件、经济生产和配套环境四方面构建,主要通过测度农户对这些方面的满意程度来探求其对农户最终空间行为选择的影响。因这些方面的综合感知比较宽泛且不好直接测量,所以模型中这些层面被定位为潜变量,然后通过这几方面的细化分解进行了可测变量的选择,可测变量选择的维度主要基于这些方面的具体组成,农户特征如表1所示,其他条件具体的打分量表见表2,文章构建的理论结构方程模型如图1所示。
表2 农户调查数据的打分量
2.2.2 模型的测度与检验
在对模型进行测度和检验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通过SPSS中的信度分析得到该问卷调查数据的 Cronbach's Alpha 为 0.880,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检验一般主要针对结构效度,问卷数据的结构效度检验可以转化为结构方程模型中的模型拟合指标评价。一般而言,理论模型与数据拟合较好,则结构效度为佳。
图1 理论结构方程模型
根据Amos得到的初始模型运算结果表示假设因果模型与观察数据可以契合。但根据Amos输出结果的因果关系估计中,存在多条显著性不强的路径,除去显著性不强的路径再进行一次路径系数估计,得到模型运算结果为:χ2/df<3,P >0.05,接受虚无假设,表示理论模型与观察数据可以适配,同时GFI=0.941,AGFI=0.959,RMSEA=0,说明该模型拟合效果不错,并且模型中主要变量间系数的检验结果都显著[21]。
2.2.3 结果与分析
拟合调研数据效果较好的模型输出结果如图2所示,图中主要变量间的数字为未标准化的路径系数。首先,从Amos的输出结果可以得知农户特征、住房条件驱动、经济生产驱动和配套环境驱动四个潜在变量的共变关系显著不等于0,即四方面满意度测度之间的都达到显著正相关,其中配套环境驱动和经济生产条件驱动的相关性最强,配套环境驱动及住房条件驱动的相关性排第二,农户特征和经济生产条件、配套环境驱动测度的相关性居最后两位。
图2 参数估计结果 (部分)
其次,为了更好地比较各变量之间的因果测度关系,Amos输出的主要变量间标准化的路径系数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农户居住空间满意度方面,配套环境驱动中占主要地位,其路径系数高于住房条件驱动;在配套环境驱动方面,经济活动交易便利是最主要方面;在经济生产条件驱动方面,耕种便利程度的影响程度高于灌溉条件;在住房条件驱动方面,各具体测度变量根据影响的主次程度排序依次为:建筑面积、宅基地面积、房屋结构、排水便利、出路与交通。这说明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统筹一体化的趋势日渐明显,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在加快,农户对经济活动交易便利的看重程度在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仍是农户日常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经济生产条件驱动仍是影响农户居住空间行为选择的主要因素。同时结合各驱动的具体测度变量来看,农村居住空间与城市在自然地理条件上的差异以及政策驱动导致的宅基地面积等因素也对农户空间行为的选择起着主要作用,因为朝向和交通这些相对城市居民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农户空间行为选择方面作用较小。综合来讲,农户居住空间行为的选择来自于农户与其所在居住空间系统要素之间的空间博弈[12],来自于各方利益条件的综合权衡。这些利益条件中既有与城市居住空间差异显著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也有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日益演变和逐步完善的经济社会制度环境,还有人们对其聚居地域环境认识的历史惯性。根据分析结果来看,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外部引力正对历史惯性思维产生强大冲击,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户居住空间将会产生由内而外的巨大演变,当前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统筹时要抓住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提出合理引导农户居住行为演变的政策建议。
表3 标准化的回归系数
3 结论与讨论
研究选择河北保定作为样本地区对当地农户进行居住空间行为选择的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对农户居住空间行为的现状及驱动机制进行梳理和深入分析,从不同层面提出合理引导农户居住行为演变的政策建议与具体措施,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统筹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厘清保定市当前农户居住空间行为的选择和偏好,研究农户居住空间行为的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机理和指向路径,从理论上丰富了保定市农村居住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从模型适配指标来看,模拟拟合效果较好。综合上述分析结果可知:(1)被调查农户居住空间总体满意度分值的均值为6.05分,支持程度一般,不同年龄段和学历的农户对居住空间满意度和集中居住的赞同程度皆存在显著差异。(2)农户特征、住房条件驱动、经济生产驱动和配套环境驱动四个潜在变量显著正相关,其中配套环境驱动和经济生产条件驱动的相关性最强,配套环境驱动及住房条件驱动的相关性排第二,农户特征和经济生产条件、配套环境驱动测度的相关性居最后两位。(3)在农户居住空间满意度方面,配套环境驱动中占主要地位,其路径系数高于住房条件驱动;在配套环境驱动方面,经济活动交易便利是最主要方面;在经济生产条件驱动方面,耕种便利程度的影响程度高于灌溉条件;在住房条件驱动方面,各具体测度变量根据影响的主次程度排序依次为:建筑面积、宅基地面积、房屋结构、排水便利、出路与交通。
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结合河北保定的发展情况,对当地合理引导农户居住行为演变提出以下几个方向的简短建议。
(1)加大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居住空间中的公用设施与经济生产条件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注重考虑农户消费行为对其居住空间行为选择的影响。农户居住空间行为选择是农户对区域环境、政策背景、农户条件等多方博弈后,自身需求与意愿、能力在空间上的一种表达,其演变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在保定以及类似地区的乡村聚落空间规划建设中,要根据区域发展条件并考虑农户资源禀赋以及其行为选择上的具体状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满足不同类型农户意愿及其未来发展需求的集聚区,将“自上而下”的政府策略与“自下而上”的农户需求进行有机融合,实现乡村规划与农户意愿的无缝对接,合理引导农户参与乡村发展建设,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打造美丽宜居乡村[13]。这同时也是当前绝大部分城市乡村空间规划中值得考虑借鉴的重要方面。
(2)梳理不同类型农户的居住需求,通过人文规范管理与循序渐进的引导,逐步推进农户居住空间的优化整合。根据上文的实证分析结果,不同年龄与学历农户对集中居住方式的赞同程度皆存在显著差异,且支持的高低顺序与学历高低大体趋同,低学历人群聚居地域环境认识的历史惯性影响是制约农村居住空间整合的主要因素,因此对调整意愿不强的农户要注重慢慢疏导,加强政策宣传和影响力度。对于调整意愿不强的农户可实施分阶段多层次搬迁方式,通过人文化规范管理与引导,逐步推进农户居住空间的优化整合[14]。建议类似地区在进行农户居住空间整合时首先进行初步的民意调查,根据民意调查结果将农户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结果对不同类型的农户进行对策的量身定制。
(3)构建有利于促进农户居住空间行为合理演变的新制度体系。尽管农户居住空间行为选择机制受多方因素影响,但应看到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的条件与时机也日趋成熟,农户物质生活水平有较大改善,分享现代文明的愿望愈加强烈,这正是农户居住空间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社会基础。为了保障农户居住空间的有序法,必须构建有利于促进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的新的制度体系。如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户籍制度与金融体制方面创新建设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根据不同农村社区管理模式构建不同的社区管理制度体系等等[15]。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及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协调保定农村居民集中居住与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级组织、机构、人员结合农户的真实需求群策群力从制定计划保障实施做起。
[1]罗必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城镇化战略.农村经济,2013,(1):9~11
[2]潘爱民,韩正龙,阳路平.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户迁居意愿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12(4):110~114
[3]范思婕,张彼西,张文秀.农村宅基地改革综合绩效模糊评价——以成都市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2):132~137
[4]渠立权,邵远征,舒帮荣.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可行性评价方法和规划体系.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1):89~94
[5]李伯华,曾菊新.农户居住空间行为演变的微观机制研究——以武汉市新洲区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5):30~35
[6]李君,李小建.综合区域环境影响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资源科学,2009,31(7):1195~1203
[7]王传胜,孙贵艳,朱珊珊.西部山区乡村聚落空间演进研究的主要进展.人文地理,2011,26(5):9~14
[8]彭长生.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迁居选择行为研究——基于多元Logistic模型的实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13,(3):15~25
[9]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 (第2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37~71
[10]邵书峰.农户住房选择与乡村空间布局演变.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0(4):20~23
[11]刘建生,郧文聚,赵小敏,等.农村居民点重构典型模式对比研究——基于浙江省吴兴区的案例.中国土地科学,2013,27(2):32~40
[12]闵婕,杨庆媛,翁才银.基于村域范围的农村居民点布局评价与空间格局优化.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5):283~290
[13]王成,赵帅华.浅丘带坝区近30年乡村聚落空间演变规律研究——以重庆市合川区兴坝村为例.西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4,6:023
[14]李晓庆,王成,王利平,等.农户对农村居民点整合的意愿及其驱动机制.地理科学进展,2013,32(4):671~680
[15]李伯华,刘沛林,窦银娣.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制度约束与优化路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2):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