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中的程度副词研究

2015-03-08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词类孟子论语

钱 慧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孟子》中的程度副词研究

钱 慧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摘 要:程度副词作为副词的一个重要分支,对研究副词有重要意义。就《孟子》中出现的11个程度副词进行分类,针对各类程度副词分别进行了细致具体的分析,比较同属先秦诸子名著但却先于《孟子》一百多年出现的《论语》中的程度副词的异同,并对从《论语》到《孟子》程度副词的发展变化做了一定分析。

关键词:词类;程度副词;《孟子》;《论语》;语言现象

一、前言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也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人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所记载的主要是孟子的言论与事迹。

“《孟子》一文长于辩论、善用譬喻,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且精练准确,形成了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1],反映了战国时期汉语的实际面貌。可以说,“后来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成熟了”[2]。因此研究《孟子》中的语言现象,对于语言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由于《孟子》一书中的词类分布在先秦诸子典籍中较为全面,不少学者已针对《孟子》的词类进行了研究分析,但大多学者都是从词类的总体上进行分类、分析或只提取其中某几种词类进行综合性研究,因此对某种具体的词类就只能做简单的列举和说明,并没有细致的解释和再分类,而且各家所言都有细微差别。因此,针对《孟子》中的词类进行研究的著作虽不少,但很少有对《孟子》中的程度副词这样的小类进行再分类和详细介绍的。如崔立斌针对《孟子》中的所有词类进行分析,其中虽列举了部分程度副词,但并不全面且没有详细的分析[3];张闯所列举的程度副词也不全面,而且并未对程度副词进行内部分类,只是单纯列举解释[1]。

本文以杨伯峻的《孟子译注》为底本对《孟子》进行研究,并综合一些学者对《孟子》中程度副词的研究成果,对《孟子》中程度副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详尽分析。首先要明确程度副词的定义即“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及名词性谓语,可修饰动词和形容词性中心语,也可修饰整个句子,可以作状语或补语,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所达到的程度”[4]本文在根据此定义确定了《孟子》一书中的11个程度副词后,按其语法功能对其分类,并逐一给出例句。同时,也比较了《孟子》中的程度副词和《论语》中程度副词的大致区别,并就其发展做了一定分析。

二、《孟子》中的程度副词

《孟子》中的程度副词多表示达到一定程度或程度在变化之中,有11个程度副词:至(出现8次)、已(出现2次)、以(和“已”的用法大致相同,出现4次)、甚(出现12次)、大(出现11次)、愈(出现2次)、益(出现2次)、滋(出现2次)、加(出现2次)、庶几(出现6次)、几(出现2次)。

“程度副词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所达到的各种程度,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五类:表示程度高,表示程度在变化之中,表示程度轻微,表示程度正恰合适,表示程度差不多。”[5]我们可以根据这种分类方式来分析《孟子》中的程度副词:

(一)表示程度高

这类副词大致可分为三类:表示程度至极,过甚,很高。

1. 表至极

这类程度副词常用在形容词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程度最高。包括“祁、最、绝”等。在《孟子》中,表示这种意义的程度副词有:至。

【至】《说文》:“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段注:“凡云来至者,皆于此义引申假借。”《玉篇》:“至,极也,达也,到也。”“至”的本义是“到达、到来”。后引申为副词,如“罪至重而罚至轻,庸人不知恶矣”(《荀子·正论》);连词,“时有所虑,至通夜不暝”(《与吴质书》);名词,如“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体”《左传·僖公五年》。“至”最早用作副词的是在《周易·坤》中,“至”常用来修饰形容词如“至高”、“至微”等。后又逐渐演变为介词。

“至”用作程度副词常用于形容词或动词谓语前,表示状态的程度达到极点,可译为“最”、“极”等。《孟子》中“至”的此类用法有8例,都表示状态所显示出的程度已达到极点,处在最高阶段,且全部用来修饰形容词,用作状语。如:

(1)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公孙丑上》)

(2)至诚而不动,未之有也。(《离娄上》)

(3)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告子下》)

(4)以至仁伐至不仁。(《尽心下》)

事实上,“至”还有两种用法在《孟子》中并没有体现,它可以表示对程度的强调超出一定限度,译为“过分”“太”等。如:“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答客难》)。还表示对程度的强调,此时“至”可以移至位于前面最显著的位置,也可置于谓语之后,都起到强调作用,译时可以作为状语或根据文意灵活译出。如:

(1)汤武者,至天下之善禁令者也。(《荀子·正论》)

(2)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与妻书》)

2. 表过甚

此时副词置于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前起到修饰作用,表示状态或行为的程度远超过一般情况或某种标准。但这种超于一般的情况并不为人所希望。包括“大(太、泰)、忒(忒煞、忒杀、忒甚)”。在《孟子》中表示这种意义的是:“已”,“以”,“甚”。

【已】《尔雅·释诂》:“已,成也。”《玉篇》:“已,毕也。”《广韵》:“已,止也。”其本义当指行为的完毕,“停止”。由此义引申为副词的用法。先秦已有先例。

“已”用作程度副词,位于谓语前作状语,表“过甚”。“已”作“过甚”义在《孟子》中有2例。如:

(1)段干木逾垣而避之,泄柳闭门而不纳,是皆已甚。(《滕文公下》)

(2)仲尼不为已甚者。(《离娄下》)

【以】用作程度副词时可以与“已”通用,表示“太”。在《孟子》中的4个表程度副词的“以”全部修饰形容词。如:

(1)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滕文公下》)

(2)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滕文公下》)

(3)木若以美然。(《公孙丑下》)

【甚】《说文》:“甚,尤安乐也。”段注:“引申凡殊,尤皆曰甚。”早在先秦就有将“甚”作副词使用,后延用于文言中,可表示程度深,用于形容词、动词或谓语的前后。

《孟子》中“甚”作为程度副词出现一共有12次,其中表示“太”这个意义的共有两例,可置于句尾,修饰形容词。

(1)弗思甚也。(《告子上》)

(2)则惑之甚者也。(《告子上》)

“甚”除了表示程度过甚,还可以表示程度高和程度在变化之中。这将在下面做详细介绍。

此处“以”和“已”在表示程度副词时是通用的,但“以”在古代汉语中多用作连词,用作程度副词的情况极少。在用法上也都多用于形容词谓语之前起到强调程度深的作用。而“甚”则多用在句尾来修饰形容词。

3. 表程度高

这类副词并不表示最高程度,而只表示程度高,有“很、非常”的意思。在表程度的高或过或极类副词中,此项包含的副词最多。包括:丕、肆、孔、重、良、深、痛等,而《孟子》中表达这种意义的是:甚、大。它是由形容词演变为副词,可用于动词、形容词谓语前后。

【甚】《孟子》中“甚”在表示程度高时出现了6次,都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前作状语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很”“非常”等。

(1)得待同朝,甚喜。(《公孙丑下》)

(2)齐人将筑薛,吾甚恐。(《梁惠王下》)

(3)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梁惠王下》)

很明显,这几例中的程度副词“甚”都修饰形容词、动词,位于句尾时,作状语修饰动词谓语。

【大】《孟子》中程度副词“大”表示程度高,多用于形容词之前,意思为“非常,很”。用例较多,《孟子》一书中共出现了11次。例如:

(1)放太甲于桐,民大悦。(《尽心上》)

(2)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滕文公上》)

此处“大”修饰形容词“悦”。我们在《孟子》中用“大”充当副词时,一般修饰的多是偏向好的方面的。当然“大”也可以不和“悦”一起使用,而修饰其他的形容词。如:

(1)此之谓大孝。(《离娄上》)

此处,“大”和“甚”的主要区别在“大”在作程度副词时,多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前,且所修饰的形容词多是褒义的,而“甚”在作程度副词时,可以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也可以置于句末进行修饰,且“甚”可以修饰表示褒义的谓语动词,也可以修饰表示贬义或中性的谓语动词。

(二)表示程度在变化之中

“这类副词主要表示程度的加深,有‘(比较起来)更加……’或‘(比现在)越来越……’的意思。这类词有:弥(弥更、弥益)、更(更益、更复)、尤(尤益)、又(有)等。”[5]在《孟子》中表达这种含义的是:甚、愈、益、滋、加(表更加、愈益)。

【甚】“甚”在表示程度变化时可译为“更加……”,在《孟子》中这种用法一共出现了四次,或置于句尾,或于居中修饰名词。

(1)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公孙丑上》)

(2)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滕文公上》)

(3)物皆然,心为甚。(《梁惠王上》)

【愈】《玉篇·心部》:“愈,胜也。”本是动词,有“胜过”“超过”等。如“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告子下》)。“‘愈’单用作副词,《诗经》已见用例。前后呼应的固定格式,春秋战国已见用例,这种格式至今沿用。‘愈益’‘愈加’则是汉以后才出现的用法,沿用至今。”[6]

“愈”用作程度副词常用于形容词或动词谓语前,用以表示状态或程度在原有基础上逐渐加深。常与前面的情况互相配合呼应,以与上文形成递进关系。表示在上文的情况下程度更深;有的则是与上文相反相成,互相对照。

“愈”句与上文形成相反对照,表示结果与预期的或应有的结果相反。可译为“越来越”等。《孟子》中这种用法共有两个用例。如:

(1)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告子下》)

(2)愈疏,不孝也。(《告子下》)

【益】《说文》:“益,饶也。从水皿,皿益之意也。”《六书正讹》:“益,器满也。故从水从皿。会意。”“益”的本义是水满后溢出来了,引申为水涨。《陈书·本纪》:“丁巳,大风至自西北激涛水入石头城,淮渚暴益,漂没舟乘。”又引申为增益,增加。“副词‘益’即是从这意义虚化而来。它一般用在谓语前,充当状语。这种用法,先秦已经存在,后世文言一直袭用。”[6]

“益”用作程度副词时,常位于动词或谓语前充当状语,可以表示状态的程度在原有基础上逐渐加深。可译为“更加、越加”“越来越”等。

在《孟子》中共有2个用例,全部用来修饰形容词性谓语。如:

(1)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梁惠王下》)

【滋】《说文》:“滋,益也。”段注:“艸部茲下曰:艸木多益也。此字从水、兹,为水益也。凡经传增益之多用于此字,亦有用兹者,是一义。”本义为“增益”,副词“滋”就是由其本义逐渐引申而来。

“滋”用作程度副词常用于形容词或动词谓语前,表示程度进一步加重。可译为“更”“更加”等。在《孟子》中“滋”的这种用法有两例。例:

(1)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公孙丑上》)

(2)鲁之削也滋甚。(《告子下》)

【加】《说文》:“加,语相潧加也。”《玉篇》:“加,益也。”本义为“添枝加叶地说假话、诬陷”,后渐引申为“增加”“施加”义,又进一步引申为虚词,可作副词、连词。《孟子》中程度副词“加”的用法有两例: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上》)

此处,“甚”在表示程度的加重时,主要表示两个具体行为、事物或人之间的对比,“愈”在表示程度更深时,侧重表示的是结果与预期的或应有的结果相反,“益”在使用时则常和上文形成因果关系,由于上文的条件或原因,造成下文中“益”句所表示的结果,“滋”和“加”在用作程度副词时,用法相似。

(三)表示差不多达到某一程度

这类副词多是用模糊语言来估计程度差不多。它常解释为“几乎”“大概”“差不多”等义。这类词包括:汔、庶(庶乎、庶几、庶或)、几(几乎)、直。在《孟子》中只出现了“庶几”和“几”两词。

【庶几】副词性结构,“庶”和“几”的意义相同,都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接近。在用作副词时,“庶”字常单独使用。而“庶几”结合,与“庶”的用法基本相同。在《孟子》中,“庶几”表示对某种情况的估计和推度,一般在估计某种好的结果时使用,作状语,可译为“或许”“大概”“可能”“差不多”等义。与“庶乎”“庶几乎”“庶或”表达的意义相同。

在《孟子》中“庶几”共出现了6次,其中有2例在句中位于句尾做补语,另外4例修饰动词做状语。如:

(1)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梁惠王下》)

(2)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梁惠王下》)

(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梁惠王下》)

(4)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梁惠王下》)

(5)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公孙丑下》)

(6)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公孙丑下》)

其中,前面4个例子中的“庶几”可译为“大概”,后面2个例子中的“庶几”则译为“什么时候,或许”,都表示推测和估计。

【几】用作程度副词时,修饰形容词,常置于谓语前作状语,用以表示几乎达到某种程度。可译为“几乎”“差点儿”等。

在《孟子》中出现了2次,都位于句尾做补语,表示“几乎”“很少”。

(1)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离娄下》)

(2)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离娄下》)

在这里,“庶几”和“几”的差别很小,我们可以从两词含义中的主观性强弱加以区别,《尔雅注疏》中“庶几,尚也。郑笺云:尚,庶几也。以心所念,尚即是庶几,义相反覆,故引之”[7]。因此,“庶几”在用作程度副词表示“可能,差不多时”更偏向于个人的主观性的推度和猜测,较之“几”来说,主观性较强。

除以上介绍的三类程度副词外,还有两类:一是表示程度轻微,包括少、稍、差、略、颇、仅等,这类副词多用在动词、形容词谓语之前,表示程度轻微,有“稍微、稍稍”意。二是表程度正恰合适,包括“恰”“正”及部分词组。这两类程度副词并没有在《孟子》中出现,在此也不做详细说明了。

三、《孟子》与《论语》中程度副词的比较

(一)《论语》中的程度副词

《论语》中的程度副词有6个:已(2次)、足(1次)、苟(3次)、是(2次)、弥(2次)、大(1次)。其中已、足、是、大(太)都表示程度的高和深,可译为“很”“特别”“太”;“苟”表示差不多达到某一程度,在一句中重复出现,表示强调;“弥”表示程度变化,在句中用来表示程度的不断加深,在文中前后重复出现,突出了被修饰的谓语中心词在意义上的依变关系,可译为“越…”。如:

(1)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泰伯)

(2)三年之丧,期已久矣。(阳货)

(3)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

(4)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子路)

(5)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宪问)

(6)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子罕)

(7)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雍也)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论语》中的程度副词都用于修饰形容词性谓语之前,与所修饰的中心词结合很紧密,而且这些程度副词都是单音副词,都表示程度深。

(二)《孟子》与《论语》中程度副词的比较和发展

“日本学者山下寅次认为,《论语》的编纂年代为公元前479年(孔子卒年)至公元前400年(子思卒年)之间。”[8]。而关于《孟子》的成书年代,杨伯峻在其《孟子译注·导言》中列出了三种说法,并表示支持太史公司马迁的观点:“孟子的著作,虽然有‘万章之徒’参加,但主要作者还是孟子自己,而且是在孟子生前便基本完成了的。”[9]孟子约卒于公元前304年,这样,《论语》的成书年代就比《孟子》早100年左右。我们可以通过表1,表2及表3看出这一百年间程度副词的大致发展变化。

由前面的论述和表1、表2及表3可以看出:

1.《论语》和《孟子》中的程度副词多是单音副词,但到《孟子》时,出现了双音节副词。

2.《论语》和《孟子》中的程度副词大多用于修饰形容词性谓语,并且与所修饰的中心词语结合紧密,但到《孟子》时,出现了位于句尾做补语的程度副词,而且出现了修饰动词性谓语的程度副词。

3. 从《论语》到《孟子》程度副词的使用数量有了明显增加,原来不做程度副词的词到《孟子》中逐渐表示程度的大小,并修饰形容词谓语,比如增加了“滋”“以”“益”“愈”等词。当然还有些词,如“苟”“是”等已不常用作程度副词了。

表1 《论语》与《孟子》中程度副词所占比例

表2 《论语》中的程度副词分布

表3 《孟子》中的程度副词分布

4. 各个程度副词在文中的使用频率有所提高。

5.《孟子》中的程度副词的类别较之《论语》丰富了,所表达的意思较之《论语》中的程度副词也丰富和细致了不少。

四、结语

《孟子》一书是反映战国时期汉语实际面貌的代表作之一,同时,《孟子》也标志了统治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先秦就已成熟。《孟子》中的词类较丰富,其中程度副词十一个:加、愈、已、以、大、滋、至、益、甚、几、庶几。其中,“加”出现了2次,“愈”出现了2次,“已”出现了2次,“以”出现了4次,“大”出现了11次,“滋”出现了2次,“至”出现了8次,“益”出现了2次,“甚”出现了12次、“几”出现了2次,“庶几”出现了6次。较之《论语》中的程度副词来讲,《孟子》中的程度副词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在使用频率上也有所增长,但《孟子》中这八个程度副词的具体用法的文献资料还不是很丰富,本文也只是从它们的本义以及作为程度副词的用法出发,结合它们在《孟子》中的相关运用进行了初步分析。同时,也对《论语》和《孟子》在程度副词的使用上和数量上作了简要的分析和对比。

[参考文献]

[1] 张闯.《孟子》副词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8:6-25. [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113.

[3] 崔立斌.《孟子》词类研究[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220-222.

[4] 覃兴华.《庄子》程度副词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6:2.

[5] 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2:270-272.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古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728-778.

[7] 郭璞,注.邢昺,疏.尔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8.

[8] 杨树达.论语译注·导言[M].北京:中华书局,1980:30.

[9] 杨伯峻.孟子译注·导言[M].北京:中华书局,1988:6.

[10] 崔曙庭.《论语》文本到底是多少字[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1:1.

[11] 马方英.《孟子》名词性谓语句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 2013:7.

(责任编辑、校对:郭万青)

A Study on the Degree Adverb of Mencius

QIAN Hui

(School of Literature,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235000, China)

Abstract:As a significant branch of adverbs, degree adverbs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research of adverbs. On the basis of clear definition of degree adverbs, eleven degree adverbs in Mencius (Zhi, Yi, Yi, Shen, Da, Yu, Yi, Zi, Jia, ShuJi, Ji) are classified and concrete analysis are made on these adverbs. And a comparison is made on the degree adverbs between Mencius and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with the latter one belongs to pre-qin scholars classics but appears one hundred years earlier than Mencius. Besides, it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degree adverbs from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o Mencius.

Key Words:parts of speech; adverbs of degree; Menciu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linguistic phenomenon

作者简介:钱慧(1990-),女,安徽淮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词汇学。

收稿日期:2014-12-19

DOI:10.3969/j.issn.1009-9115.2015.04.005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5)04-0019-05

猜你喜欢

词类孟子论语
如何读懂《论语》?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磨刀不误砍柴工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从唐诗的对偶看汉语的词类和语法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漫谈高考考点对词类及句子成分的隐性考查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