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之——㑇舞百兽率舞
2015-03-08
四川党的建设 2015年7期
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初六、四月十八和十月十五,居住在九寨沟高山上的白马藏族都要跳㑇舞。㑇,白马人之方言,意为吉祥面具舞,汉语俗称“十二相舞”。它源于白马人崇尚“万物有灵”的原始时期,是氐羌文化与藏文化的融合体,带有一定的祭祀性。
㑇舞是白马人最重要的群众性娱乐活动,他们头戴木雕面具,以鼓钹和铜号为主要伴奏乐器,载歌载舞,旨在祭祀神灵、祈求平安、驱鬼避邪。㑇舞的领舞头戴号称百兽之王的狮头面具,其余舞者所戴动物面具按俗规依次为牛头、虎头、龙头、豹头、蛇头、鸡头、俩小鬼、俩大鬼。㑇舞的舞蹈基本动作以磋步、小腿划圈蹲步、左右跳转圈为主,结合粗犷、神秘的上肢动作,栩栩如生地表现了所扮动物的形态,体现了白马人独有的审美意识。
㑇舞拟兽舞蹈的特征说明它应是远古“百兽率舞”的遗存之一,也代表了白马藏族希望与自然界的野兽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思想。
1 㑇舞的狮头和牛头面具。
2 舞者栩栩如生地表现了所扮演动物的形态。
3 㑇舞中的牛头、白马语称之为“郎欧”。
本版图/图片库·中国 陈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