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捷径
2015-03-07蒋远义
蒋远义
一、明确“读”的好处
多读书最大的好处和最突出的优势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那么,什么是语感呢?叶圣陶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直觉。既然如此,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而“读”则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读”到了位,学生语感的培养才可能到位,语文综合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一)朗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說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让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通过想象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大自然的美。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更能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引起学生的审美共鸣,从而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小珊迪》一文,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甚至“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小珊迪悲惨遭遇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更是品德升华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陶冶了情操。
二、提高“读”的能力
(一)激发朗读兴趣
让学生饶有兴致去学习,要比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重要得多,朗读更是如此。课程标准新教材图文结合,文质兼美,语言充满童真,故事生动有趣。教师应具有一颗童心,以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运用恰当的语言适时地为学生创设情境,利用“童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唤醒学生朗读的意识,促使学生情感愉悦、积极主动地进行朗读。
(二)重视范读的作用
要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示范法、描述法等。其中最常用、最实用的是示范法。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用朗读磁带代替教师范读,还可以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 以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或场景,使学生虽在教室之中,却有身临其境之感,与作者、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
(三)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能力
朱熹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里的“心到”就是强调阅读过程中“想”的重要性。
学生读书要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读眼前的文字,一边想象文字背后的画面。例如读到“两个黄鹂鸣翠柳”时,眼前要呈现两只小鸟的可爱形象,不但“看”到小鸟背上金黄的颜色,还应“听”到小鸟那清脆悦耳的叫声。那棵柳树应该是生机勃勃的柳树,枝叶是那样的鲜嫩、翠绿,明亮地照耀着人们的眼睛。这样的画面,叫人着迷,令人陶醉。学生内心只有有了形象,才能将形象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学生读书应读出文章的形,读出文章的情,读出文章的神。
责任编辑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