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平面设计理念与国人审美情趣的契合

2015-03-07赵明一

艺术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文化设计

赵明一

现代平面设计理念与国人审美情趣的契合

赵明一

在中国历经了数次思潮变革且融入越来越多西方思想的当下,大众的审美意识开始变得更为多元化。但是中国的传统美学文化始终是国人在审美评判上的思维支柱和标准来源。现代平面设计必须抓住大众审美的情感倾向,才能创作出更易于被受众接纳的作品。

传统美学 现代平面设计 情感接受

一、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历程

设计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的意大利词汇“desegno”,后经由法文的转换,被英文所引用,形成现在的词汇“design”,平面设计是设计的众多范畴内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平面设计的展现形式亦多种多样,从民间各部族间的图腾标识,酒家的旗幌招牌,书籍善本的修饰装帧,到各朝代宫廷内的服饰纹样,梁宇间的描摹绘制,用具上的形色图案,无不是将设计绽放在了一个又一个平面之上。虽然这些设计局限于当时的条件限制,在展现形式上多以手绘为主,内容题材也多糅合了佛家的理念及儒家的“中庸”观点和道家的“出世与自然”思想,但也是最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设计。当时间推转至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西方列强在用枪炮强行打开了与中国的贸易往来的同时,也把当时的一部分西式设计理念带向中国,从上世纪初上海街道各处的烟草宣传广告,到百乐门每日的活动告示,再到电影院外的墙体海报,西方的平面设计形式正逐步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活动。而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不仅是经济模式上的一次尝试,也是现代设计技术的一次提升,更是各种思潮的一次解放,大量的西方文化及先进的设计理念涌入中国,这些技术和文化的融入也使得现代的中国平面设计开始走向多元化。

二、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环境之变

1.社会环境:中国古代施行帝王制,社会秩序需遵循三纲五常的束缚。这就使得民间的美学规范与设计准则的发展存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此同时,宫廷御用在式样与颜色的设计中也须体现其专有的气势与等级差异,亦存有一定的限制。首先在颜色上,中国古代就有贵色忌与贱色忌的说法,这里大家最为熟悉的代表就是明黄色,此色不仅是皇家的专用色,更是天子的专有色,除帝王本人之外,他人决不允许有所染指。除此之外,紫色也被认为是贵色,忌用于民间百姓。到了清初,香色(次明黄的一类色),因“国初,皇太子朝衣服饰,皆用香色,例禁庶人服用。”后至清中期嘉庆帝时,因储位久虚,才开始逐渐放开民间使用香色。以上皆为贵色,而古时民间常以为绿色、碧色、青色为次等色,除皇家建筑及寺庙可使用黄色琉璃瓦外,王公大臣均只能使用绿色的琉璃瓦,再到民间就大多只可使用黑瓦了。服饰方面,元、明、清时,娼妓、优伶等“贱业”中人也常以次等色用于服饰。其次,古时还有款式忌和材料忌之说。例如五爪龙的形制只可用于皇帝的服制与器物之上,历代的官帽、朝服,包括清代朝珠的设计与使用也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决不可僭越,此为款式忌;材料忌在古代则多是因某项材料稀缺或备受皇家推崇才被禁忌于民间,如汉时只有帝王家及身份尊贵之人才可以使用玉质的相关物品,就与汉代皇帝极其推崇玉的尊贵性及当时玉资源开采量的稀缺有关。类似的还有铜器,中国古代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不允许民间使用铜器,后逐渐放开,至唐宪宗时,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

如今这些种种的禁忌早已不复存在。从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消亡,到五四运动新文化的兴起,再到改革开放后各类新思想的涌入,现代社会在设计思潮、设计理念、设计元素上以越来越开放的态度发展着,且当今科技的飞速进步,带来的是设计领域的表现形式愈加多样化,电子新媒体与网络平台已逐步超越传统的设计媒介运用在更广阔的领域,这就使得当今人们在享有更丰富的设计作品的同时,对不同的色彩、图案、材质、传播媒介等也有了更大的包容性。因此,彼时所谓的形色禁忌实质上是当时的社会形态对大众思想及行为的一种禁锢。

2.文化环境: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艺术作品的意象美,与古代西方偏爱形象艺术,习惯于创作雕塑,以求视觉上的直观感受不同,中国人更爱好于从画面和文字间,寻求自己内心的审美情境。《周易·系辞》中曾说:“古者包栖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而《周易》作为我国思想史的重要源流之一,其“观物取象”的提出对后世的美学及哲学的发展与影响自是毋庸置疑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温润”与“雅正”始终是贯穿着古代艺术创作的主旋律。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的“阴阳观”与“中庸”思想,也使那些设计得过于外扩或偏于阴暗及抨击时事的作品,不但无法获得欣赏的目光,甚至无法立足。而在设计的用色方面,受制于古代正统儒学文化的影响,艳色也是旧时社会的忌讳所在,不论男女使用过于艳丽的色彩即会被视为轻浮之人、浪荡之辈。以上这些不仅在思想上、文化上、用色上对古代设计提出了诸多限制,也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设计艺术的发展。

时至今日,在国人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及抗日与解放战争的冲击下,在中国文化去除帝制思想跨越了百年变迁的洪流中,压抑的人性在现代艺术创作中开始躁动并得到了一次全面的爆发。纵观现代国内平面设计,不论是在色彩上的大胆明艳或雅致灰度,还是在题材选择方面的无所不涉。文化大环境的繁荣度与包容度都为艺术创作开拓了更为广阔的道路。因此,在现今这个保留与传承了中国古典文化精华而又融入了各式新思潮的背景下,现代的中国平面设计的创新性与多样性开始出现井喷之势已在所难免。

三、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大众接受性

尽管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平面设计作品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但国人却不是对所有的作品都持有接受的态度。正如苹果前总裁乔布斯曾说过“设计是人造物品的灵魂,最终通过连续的服务外层来表达自己”。索尼公司前总裁盛田昭夫也说过,“当竞争对手和我们拥有基本相同的技术,类似的产品性能,乃至市场价格时,唯有设计才能区别于他们。”那么如何探索并创作出更多既能表达创作者自我思想又普适于受众接纳的平面设计作品就变得极为必须和重要。

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约翰·奥林战略研究所所长萨缪尔·亨廷顿教授发表的《文明的冲突》一文,在国内外学术界都引起了强烈反响。但多数人都将目光聚焦在了不同文明是否会发生冲突,而忽略了亨廷顿提出“世界政治新阶段”论时,指出的“世界历史已经不再是西方的历史”的观点。亨廷顿教授明确提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政治逸出了西方的发展阶段,以及非西方文明之间的交互作用。在多个文明的政治中,非西方的人民和政府将不再是西方殖民主义的历史客体。而是参与到西方推动和塑造历史的过程中。这才是产生文明冲突的根本原因。”换言之,这个观点标示着西方主流学术界明确承认,全球文明的中心已经开始移动,向着欧洲和北美之外的地区移动,那就是世界的东方。而作为东方地区文明文化代表的中国,随着非西文明主流影响力的衰落,中国的文化输出逐渐扩大,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地位逐年上升,将“艺术设计在中国”转变并形成“中国式的艺术设计”就显得愈加必要。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上逐步出现的趋同现象,看似正一步步模糊着中华民族特有的身份象征,其实却是在为国人提供了更多不同形式艺术作品的自主选择性的同时,也对本土文化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近些年来文化艺术市场繁荣的背后不难看出,有着传统思维文化模式的中国美学仍旧是国人欣赏力评判标准的主要思想来源。虽然受众大群体下的每个小个体,或多或少会因受教程度、文化修养、生活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基于自己所处的某一个层面或某一个特定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件作品,以至于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自我偏执。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许多作品仍被各类人群广泛喜爱并接受。而这些作品中普遍采用并传达出的文化讯息与元素通常必须存有受众群体的思维统一性,也必须有着受众人群的逻辑必然性。诚然,所有这些必须只有是植根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才能发芽生长。从中国联通以“中国结”为设计蓝本而创作的标志设计,到北京奥运会会徽采用篆刻的形式以文字变形为主要灵感刻画出奔跑的人的形象,象征在神州大地上的奥运精神,再到百雀羚系列护肤品将瓶盖设计为圆形,瓶身设计为方形的“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被大众所喜爱并成功走出国门,作为国礼送给友邦坦桑尼亚的等等事例,都说明了这类被现代大众广泛关注的作品往往用中国特色文化为基础精神来作为作品的中心支柱。这实质上也是把从西方出现的现代平面设计手段融入并转化成为了为国人进行艺术服务的现代设计的资源库。也只有通过这样而产生的现代中国式的平面设计,才能与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的华夏文化命脉有机地融合统一,才能创作出平面设计中的上乘佳作。

[1]万幸之.“中庸”和“常道”——论儒家和道家美学观对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及作用[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2.

[2]宋钢.中国古代色彩美学理论[J].新美术,1986(02).

[3]任飞,任工昌.设计接受与情感化设计[J].包装工程,2010(12).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设计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谁远谁近?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