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源性眼内炎1例
2015-03-07仝欢梁歌蔡春梅邢杉杉
仝欢 梁歌 蔡春梅 邢杉杉
·病例报告·
内源性眼内炎1例
仝欢 梁歌 蔡春梅 邢杉杉
资料 患者女性,66岁。因“左眼眼睑肿胀不能睁眼伴视力丧失3 d”入院。入院6 d前患者在急诊诊断为“急性胃肠炎、发热”,给予全身抗生素治疗;3 d前在急诊诊断为“泌尿系统感染”,继续给予抗生素静脉滴注治疗。同时自觉左眼视力下降伴眼睑高度肿胀来我科就诊。查体:左眼无光感,左眼睑高度肿胀,眶压高,不能睁眼,左眼结膜高度水肿,角膜雾状混浊,前房浅,房闪(++),瞳孔区可见一团白色渗出膜,余组织窥不及。眼部B超示:左眼玻璃体混浊。以“左眼眼内炎?”收住院治疗。患者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20余年;冠心病及高血压病病史均为30余年;泌尿系统感染反复发作1年,曾行尿细菌培养提示为大肠埃希菌;曾对青霉素过敏。为查找病因,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为11.37×109/L(3.69~9.16),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81.9%(50%~70%),淋巴细胞百分比为10.94%(20%~40%);糖化血红蛋白为6.7%(3.8%~6.5%);尿常规:尿蛋白(+),尿葡萄糖(+++),尿白细胞156/μL(0~21/μL),细菌35 833.8/μL(0~583 2/μL);血生物化学检查:血糖为16.36 mmol/L(3.89~6.1 mmol/L)。血培养结果显示无真菌、厌氧菌生长,结膜囊分泌物细菌培养显示无细菌生长。头颅CT:左侧眼环增厚,眼眶软组织肿胀,考虑炎性(图1)。入院后给予万古霉素 1 g静脉滴注2次/d,头孢曲松钠2 g 静脉滴注1次/d,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 10 mg 壶入 1/d,同时局部给予激素、散瞳及降眼压治疗。治疗4 d后,患者左眼胀、眼痛症状明显减轻,睁眼受限也明显减轻,左眼眶压降低,随即给予玻璃体腔注射万古霉素1 mg和庆大霉素0.2 mg。第7天患者左眼睑肿胀开始再次加重,行B超检查:左眼玻璃体团块状强回声,眼眶CT:左侧眼球改变,考虑炎症可能(图2)。第9天时患者诉左眼分泌大量脓性黏液状物,同时自觉左眼睑肿胀稍好转,可睁眼,左眼结膜水肿(+++),结膜囊及上方结膜下可见大量黄白色分泌物,角膜雾状混浊,前房明显加深,余检查同前。行眼科B超示:左眼眼内炎,鼻侧巩膜穿孔?遂行左眼眼内容物剜除术。术中可见眼球鼻上方直肌附着处巩膜破裂,呈不规则裂口,沿角膜缘做切口后可见晶状体及大量黄白色黏稠脓液溢出,眼内容物均为脓性物。将色素膜去除干净,10 mg/mL浓度的万古霉素注入巩膜壳内浸泡,5 min后大量温盐水冲洗。将眼内容物送检验科行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
图1. 左侧眼环增厚,眼眶软组织肿胀,考虑炎症
图2. 左侧眼球改变,考虑炎症可能
讨论 内源性眼内炎也称转移性眼内炎,起病急,发展快,预后差[1]。该病病因复杂,易感因素包括年老体弱,长期留置静脉导管,全身大剂量应用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2],糖尿病为第一高危因素[3]。机体其他部位的炎症如不能很好控制,可通过血行播散感染,易引起内源性眼内炎、眼眶蜂窝织炎等并发症。诊断时应与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白塞病、结核性或梅毒性葡萄膜炎及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相鉴别。而本例患者有20年糖尿病病史,同时患者有泌尿系统感染长达1年余,反复发作,长期使用抗生素,曾行尿细菌培养,结果为大肠埃希菌。术后行眼内容物细菌培养结果为大肠埃希菌。考虑该患者全身状态极差,体内潜伏有感染病灶,所以细菌栓子经血液循环达眼动脉,阻塞在眼睫状动脉而致化脓性眼内炎,致使巩膜薄弱的肌肉附着处坏死、穿孔。大肠埃希菌是医院内感染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不仅可黏附于医疗装置(如留置导尿管、气管内插管等),形成生物被膜(BF)相关的慢性感染[4],而且还能在膀胱上皮细胞内形成生物膜,造成泌尿系统持续感染[5],具有抵抗力强、耐药性强等特点。眼内一旦感染大肠埃希菌,对眼内结构破坏较重,即便及时全身应用抗生素及激素治疗,由于血-眼屏障的存在,药物在眼内不能达到有效浓度,感染也很难控制。因大肠埃希菌引起内源性眼内炎的病例极其罕见,最终导致眼球破裂者曾有1例[6]。
内源性眼内炎的病原学诊断非常重要,其主要致病菌为真菌和细菌。黎晓新等[7]报道半数以上内源性眼内炎系由真菌引起。临床上细菌性眼内炎的发病率虽然不高,然而一旦发生,将对眼组织产生严重损害,对视力危害较大。据报道[3]内源性细菌性眼内炎视力预后较差,16%的患眼需行眼球或眼内容物摘除。入院后我们紧急抢救治疗,避免了炎症进一步加重甚至向颅内扩散的可能,但是眼内炎症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眼球未能得到保留。根据此病例,我们应总结经验:对长期应用抗生素、体内伴有感染灶的患者发生虹膜炎时,应高度警惕,积极做好预防措施;对已发生眼内炎且不能控制者,则必须彻底清除病灶,并查明致病因素,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1] 张艳琼,王文吉.内源性眼内炎10年临床回顾性分析[J].眼科研究,2006,24(1):91-92.
[2] 胡轶,胡玉章,盘如刚.混合性转移性眼内炎一例[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2):96.
[3] Wong JS,Chan TK,Lee HM,et al.Endogenous bacte-rial endophthal-mitis:an east Asian experience and a reap-praisal of a severe ocular affliction[J].Ophthalmology,2000,107(8):1483-1491.
[4] Kobayashi H.Airway biofilm disease[J].Int J Antimierob Agents,2001,17(5):351-356.
[5] Donlann RM. Biofilms: microbial life on surfaces[J]. Emerg Infeet Dis,2002,8(9):881-890.
[6] 黄彦红,吴志伟,巴景斌.大肠埃希菌致内源性全眼球炎1例[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1,19(3):194.
[7] 黎晓新,张正.眼内炎的诊断与处理及预防[J].中华眼科杂志,2006,42(10):946-950.
(本文编辑 诸静英)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眼科 北京 100088
仝欢(Email: TongHuan@gmail.com)
10.14166/j.issn.1671-2420.2015.01.020
2014-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