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仇敌忾之四忻口战役

2015-03-07

国防 2015年4期

康 昊

同仇敌忾之四忻口战役

康 昊

关键词:军事历史 抗日战争史 忻口战役

作者:康昊,军事科学院科研指导部综合计划部助理研究员,中校

忻口位于山西忻县(今山西忻州市)北约25公里处,是雁北地区通往太原的咽喉要地。史载“汉高祖刘邦出平城之围,还军至此,六军忻然”,故得名为忻口。1937年10月,当在华北地区“每战必克”的日军第五师团杀到忻口时,不仅长达23天没有任何进展,且遭遇了平津作战以来最沉重的打击。

一、一退再退,忻口危急

1937年8月31日,已占领平津地区并突破居庸关天险的日军正式成立“华北方面军”,下辖两个军8个师团和一些直属部队,其任务是:向南沿平汉线攻击保定、石家庄,向西沿平绥线进攻绥远和山西方向,进而实现对整个华北地区的控制。9月6日,日军第五师团攻占南口后,在没有补充兵力、补给也不足的情况下,趁后撤的中国军队未能形成稳固的防线且存在“防御空白区”之际,迅速从宣化、怀来等地分三路向西攻击前进,直扑中国军队第一、二战区结合部的蔚县,9 月10日即占领蔚县,14日攻占广灵,20日占领灵丘,其第二十一旅团直指内长城一线。

同时,日本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在占领张家口后,立即向天镇方向进攻。第二战区司令官阎锡山试图将这股日军引入大同东面的聚乐堡一带,依托既设“国防工事”阻击牵制,然后在浑源和丰镇实施南北夹击,并以骑兵向张家口方向出击,实现合围日军的“大同会战”。然而,自9月3日起,在日军凌厉的攻击下,负责防守天镇、阳高一带的第六十一军,除坚守天镇的第二二九团外,几乎都是一触即溃。天镇守军在与破城而入的日军巷战数日之后,也被迫突围。如此,不仅“大同会战”的设想落空,而且一溃数百里,阎锡山只得放弃大同,在平型关、雁门关内长城一线布防。

阎锡山又试图将日军放入平型关一带加以围歼,其构想是凭借恒山山脉的天险,在平型关前牵制日军第五师团,再从恒山和五台山两个方向发起反攻,歼敌于滹沱河上游盆地。由于中国军队的坚决抵抗,日军在平型关遭受了不小的损失,深入敌后的八路军一一五师还打了一个漂亮的围歼战,歼灭日军1000余人,取得了中国军队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

日军很快调整了部署。一方面,第五师团将原本用于进攻河北方向的部队紧急增援平型关方向;另一方面,占领大同一带的关东军分两路迅速南下,分别向朔县和繁峙攻击,策应平型关方向的第五师团。尽管驻守这一线的中国军队进行了坚决抵抗,但日军还是在9月29日突破茹越口,进而占领繁峙,打破整个内长城防御体系,使平型关、雁门关一带的中国部队腹背受敌。阎锡山被迫再次下令全线撤退。10月1日,日军第五师团(含关东军一部)接到继续南下占领太原的命令,从代县出发,气势汹汹向原平—忻口方向扑来。

其时,阎锡山命令驻防原平的第三十四军一九六旅务必坚守7天。该旅在原平与日军浴血奋战11天,使敌未能前进一步,旅长姜玉贞壮烈殉国,全旅4000余人最后突围而出的不足500人。该旅的顽强阻击,为增援部队在忻口一线展开布防赢得宝贵时间,立下了头功。

二、前阻后袭,相持不下

根据忻口的地形特点,中国军队的防御部署分为左、中、右三个兵团展开:左翼兵团主要防守云中河谷,这一地带地势平缓开阔,是重点防守地区,配置了第十四军、三十三军和三十四军共22个团,由第十四军军长李默庵指挥;中央兵团主要负责从金山西麓至灵山滹沱河东岸的防御,该地地势险要,由第九军(先期抵达的仅有五十四师和部分直属分队)和独立二十一师(师长李仙洲)防守,后有第六十一军、第三十三军等多支部队增援,第九军军长郝梦麟指挥,第六十一军军长陈长捷任副指挥;右翼军团主要负责从滹沱河东岸向东北方的灵山一带,该地易守难攻,由刘恩茂的第十五军负责。整个防御地带正面宽约25公里,纵深约10公里。阎锡山自己当起了甩手掌柜,将指挥任务交给卫立煌。

10月13日起,日军兵分左右两路向中国守军阵地发起攻击,其右翼的前锋为配属第五师团的关东军独立混成第十五旅团,装备大量坦克,主攻方向为云中河谷地带;左翼为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主攻方向为忻口镇西北方的南怀化和1300高地,试图夺取制高点后,俯瞰控制忻口。

云中河谷守军对日军进攻方向判断准确,防御准备充分。日军在第一天的攻击中,虽然出动了30多辆坦克,但仅摧毁了大白水等村落的外围工事,始终无法攻入村内。第二天,守军从第二战区紧急增援了一个战防炮营抵达大白水村,将战防炮隐蔽在村外围土墙后,在土墙上开凿射击孔,但留几厘米不凿穿,待发现日军坦克进入射程内后,再凿开围墙射击,让日军坦克措手不及,多辆被击毁,其余坦克立即撤走。此后日军不敢大规模出动坦克冲击,改以飞机、重炮轰击和步兵突击,反复进攻六、七天,依然没有进展,进攻锐气被挫。

郝梦麟对仅剩百余人的三三二团士兵说:“先前我们一个团人守这个阵地,现在我们剩一连人还是守这个阵地,就是剩下一个人,也要守这个阵地。我们一天不死,抗日的责任一天不算完!我现在同你们一起坚守此阵地,决不先退。我若是先退,你们不管是谁,都可以枪毙我。你们不管是谁,只要后退,我立即枪毙他。”

位于防线中央的第九军虽然名义上有一个军,但实际上只有一个师,兵力不足,武器装备也较低劣。但郝梦麟、刘家麒等将领身先士卒,冒着枪林弹雨穿梭于火线之前,激励督促各级官兵奋勇抗击,与日军反复争夺南怀化和1300高地等要点,使日军一直无法立足。10月16日,郝梦麟带刘家麒前往南怀化东南方向的阵地视察时,突遭日军多挺机枪射击,两人壮烈殉国。此后,陈长捷接替指挥,日军依然无法突破防线。

右翼的刘恩茂部,由于有地形之利,日军一直没有将其作为主要突击方向。根据卫立煌命令,刘部在中央和左翼阵地危急之时,从右翼侧后向日军适时发起反击,牵制其正面进攻,也取得一定战绩。

与此同时,八路军第一二〇师、一二九师等部也在敌后积极活动,对雁门关一带的日军交通运输线频繁袭击,摧毁了大批日军补给物资,甚至数度占领雁门关,让日军如鲠在喉。特别是10月10日夜间,一二九师七六九团突袭日军阳明堡机场,摧毁敌机20余架,使日军在此后数日的作战中无法派出飞机轰炸,给予正面前线的中国官兵以极大鼓舞和有力支持。

在前后夹击之下,10月19日后日军已经无力继续发动全面进攻。24日,第五师团又令由“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配属炮兵、装甲兵和工兵构成的萱岛支队援军,向中国守军左翼兵团阵地再度发起猛攻,在争夺腾蒙村北方高地时甚至使用了催泪毒气,但在守军顽强抵抗下,到27日其进攻被完全打退。由于此时华东方向战事吃紧,日军“华北方面军”抽调了两个师团增援淞沪前线,很难抽出兵力继续增援第五师团,致伤亡惨重,在山区驻守的中国军队几乎每晚都能看见日军营地焚烧尸体的熊熊火光。

三、晋东失守,被迫撤退

战事相持不下之际,从平津南下的日军在占领石家庄后突破了晋东娘子关防线,导致形势急转直下。11月2日,卫立煌根据阎锡山指示,下令忻口全线守军放弃阵地,向太原方向撤退。负责防守太原的傅作义虽抱定必死决心,但由于从忻口撤下来的部队组织混乱,未能进入指定位置展开防御,太原已经成为孤城一座。在抵抗了两天后,守军突围溃退,太原沦陷。山西全境很快落入日本侵略军的魔爪。

忻口之战战况之惨烈不亚于同时进行的淞沪会战。中央军、晋绥军和增援而来的其他地方军队,在20多天的战斗中不怕牺牲、不畏强敌,每一个阵地失守后都组织坚决的反击,最激烈时每天有数千伤兵后送,有的师战后只能勉强变成一个营;前线的10万余中国军队消耗炮弹5万多发、木柄手榴弹数百万发,战事之激烈由此可见一斑。

尽管最后功亏一篑,但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忻口之战中从郝梦麟、刘家麒诸将领到每一位战士,无不给全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模范,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中华民族绝不是一群绵羊,而是富于民族自尊心与人类正义之心的伟大民族。英烈的热血绝不会白流,日本强盗必然被赶出中国。

参考文献:

[1]郭汝瑰、黄玉章.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阎锡山.阎锡山日记1931-1950.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3]胡全福.三晋同仇——忻口会战纪实.北京:团结出版社,1995.

[4]中国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傅作义生平.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

[5]文闻.我所经历的忻口会战.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何 荷)

中图分类号:E296.93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ISSN1002-4484(2015)04-007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