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仇敌忾之七第三次长沙会战

2015-03-07吴楚婕

国防 2015年7期

章 林 吴楚婕

同仇敌忾之七第三次长沙会战

章 林 吴楚婕

关键词:军事历史 抗日战争史 长沙会战

作者:章林,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博士后;吴楚婕,南京政治学院军事历史系硕士研究生,中尉

1938年10月,武汉陷落,长沙作为捍卫西南各省的门户,其军事战略地位愈显突出。对于日本来说,攻陷长沙是其打击中国军队的抗战意志、迫使中国政府屈服的重要步骤;对于迁都重庆的国民政府而言,守住长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和重要。因此,1939年9月和1941年9月,中日双方先后进行了第一次和第二次长沙会战。前两次长沙会战,从战略上看,中国军队阻止了日军向西南纵深长驱直入,可以视为中国的胜利;但从战术上看,中国军队损失更大,双方并未分出胜负。

1941年12月8日,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美国夏威夷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当日,驻广州的日军第二十三军开始进攻英军占领下的香港。12月9日,中国国民政府才正式对日宣战,命令各战区对当面日军发动攻击,以策应英军在香港的作战,并从第九战区抽调第四军和第七十四军南下增援。在日军第十一军的主动请战下,日军大本营决定先发制人,进攻湘北,以牵制第九战区兵力南下,由此拉开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帷幕。

一、锻造“天炉”

12月12日,日军第十一军司令阿南惟畿向“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提出“进攻长沙以牵制中国军队南下”的建议,得到批准。13日,阿南惟畿以第三师团、第六师团、第四十师团为主力,增派独立混成第九旅团及部分航空兵共计7万余人,准备向湘北发动攻势。12月15日,日军第十一军制订了具体的作战指导方案,进攻发起时间为12月22日前后,作战期限为两周。

中国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获悉日军准备发动第三次长沙会战后,集结约30万人的兵力,以新墙河为第一道防线,汨罗江为第二道防线,长沙城外的捞刀河与浏阳河之间为第三道防线,开始正式实施“天炉战法”。所谓“天炉战法”,是根据湘北地区的地形特点,在后退中创造“天炉”进行决战的战术。即在日军进攻的地区内,彻底破坏道路,空室清野,设置纵深伏击阵地,诱敌进入决战地区,并对其进行尾击、侧击、夹击,进而形成一个“天然熔炉”,将日军围歼于内。薛岳将其概括为“后退决战、争取主动、争取优势、争取外翼”16个字。

12月23日,阿南惟畿发出作战指令,集结完毕的日军在雨雪交加中,向守卫新墙河的中国第二十军发起攻击。24日晚,经过激烈交锋,日军凭借优势武器装备,陆续渡过新墙河。25日,日军分东、中、西三路向中国守军第二线阵地继续发动进攻。中国第五十八军在第二十军的配合下挫败日军锋锐,并给日军以极大的消耗后,随即按照预定计划转入新的阵地,以诱敌深入。27日,日军强渡汨罗江,猛攻当面中国守军阵地。中国第九十九、第三十七军在给予日军大量杀伤后,依旧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逐次抵抗后撤至日军两翼,待机反攻。

日军第十一军的作战任务,仅是牵制中国第九战区兵力南下援助英军。实际上,驻香港英军已于25日向日军投降,这意味着日军第十一军已经完成了牵制的任务。为了将日军第十一军拖进“天炉”阵,薛岳命令部队提前后退,制造“溃败”的假象。阿南惟畿在中国军队的迷惑下,急欲立功,便孤注一掷进攻长沙。

日军的3个师团接到阿南惟畿进攻长沙的命令后,为争抢功劳,迅速展开行动。薛岳随即命令第十军固守长沙,顿挫日军进攻,其余各部以长沙为目标,从南、东、北三面围攻进攻长沙的日军。为了就近指挥和督促各部作战,薛岳还将第九战区司令部战时指挥所搬到岳麓山爱晚亭附近。31日,薛岳得到日军主力已分别到达长沙外围附近的报告后,下达总攻命令。

1942年1月1日,日军第三师团和第六师团向长沙守军发起猛烈进攻。负责守卫长沙的中国第十军李玉堂部,在岳麓山第二十三军炮兵旅的支援下,与日军展开激战,屡挫日军攻势,拼死坚守阵地,并歼灭大量日军。其中,预备第十师方先觉部击毙日军第三师团“王牌”大队的大队长加藤素一,并从加藤身上搜出日军作战命令和阵中日记等重要文件。据此,薛岳得到日军各师团所在位置和担负任务等最新情报,他喜出望外地对部下说:“一纸虽轻,胜似机枪万挺!”

战至4日,一方面由于日军孤军深入,且伤亡惨重,补给线被切断,粮食弹药无法正常供给,只能靠飞机空投接济;另一方面,薛岳调动的援军也陆续到达指定位置,以大举合围之势发动全线反击。阿南惟畿不得不于4日晚仓促后撤。

二、烈焰追歼

1月4日夜,日军第三师团和第六师团开始交替掩护撤退,第四十师团负责接应。薛岳获知日军退却后,立即命令原准备在长沙附近合围日军的部队改为追击、堵击和截击日军,其具体部署是:罗卓英率第七十三军、第四军和第二十六军由南向北追击,杨森率第二十军和第五十八军由北向南堵击,王陵基率第三十七军和第七十八军由东向西截击,傅仲芳率第九十九军主力由西向东截击。

1月5日,日军第六师团在栗桥被第七十三军、第九十九军团团围住;日军第三师团也进入布防青山的第四军的包围圈。与此同时,第二十六军、第七十八军也赶来,加入围攻行列。此时准备接应的日军第四十师团在白沙桥被守军第三十七军围攻,自顾不暇,寒冬雨雪天气更致其撤退速度极为缓慢。经过四天四夜的突围拼杀,日军3个师团只艰难地向北挪动了几十里路,均未突出重围。

1月7日,日军第三师团、第六师团退至捞刀河北岸;第四十师团向学士桥退却。8日,第六师团在福临铺方向连遭中国第七十三军、第二十军、第四军、第二十六军的不断围攻,伤亡甚重,在第三师团的救援下才突出重围。为了接应败退的部队,日军第九独立旅团被迫南下,但在金井一带受到中国军队顽强的阻击,未能与败逃的日军会合。至12日,日军在大批轰炸机的狂轰滥炸掩护下,冲破中国军队阻拦,退到汨罗江北岸。第九战区各追击部队跟踪追至汨罗江南岸,并以一部渡过汨罗江向长乐街以北追击。15日,日军各部在付出惨重的代价后,退过新墙河,甚至都来不及把同胞的尸体带走。第九战区所部,一面扫荡新墙河以南残敌,一面向新墙河以北进击。至1月16日,中日两军恢复战前原态势,第三次长沙会战结束。

此次会战,第九战区认真总结和吸收了第二次长沙会战的经验教训,并纠正了其中的缺点和失误,采取了“天炉战法”,争取了战场上的主动权。与此同时,各兵团密切配合,第一线兵团依托各阵地逐次抵抗,给日军以一定的损耗和迟滞;长沙守备部队顽强地坚守核心阵地,连续挫败日军的进攻;第二线兵团协同周密,反击坚决有力,对撤退日军穷追不舍,使日军无法脱离,从而取得了长沙会战大捷。此役,中国军队以伤亡官兵约3万人的代价毙伤日军5万余人,俘虏日军139人,缴获步枪1130支、轻机枪115挺、山炮11门、无线电台9部。

三、共同的胜利

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既是中国政府对日本正式宣战后的首次大捷,又是珍珠港事件以来同盟国的第一个伟大胜利,它对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都作出了一定贡献。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战场上势如破竹,盟军则一败涂地,给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前景蒙上了浓重的阴影。而在中国战场上,第九战区取得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极大震撼了整个西方世界。当时全球各大媒体争先报道这一捷讯,以鼓舞人心。英国《泰晤士报》对此评论道:“12月7日以来,同盟军唯一决定性之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美国《纽约论坛报》评论认为:“华军之胜利,即为同盟国之胜利,并使民主集团认识此次之胜利,为最合时机,且确信全球抵抗侵略之战争,为一不可分性之整个战争。”

这次胜利,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军威,极大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情和必胜信念,使中国军民对往日战争失利的忧虑和阴云一扫而光。西方各国重新认识中国战场的重要性,并将中国视为抵抗法西斯轴心国的主要盟国之一。当长沙会战还在紧张进行的时候,经罗斯福建议,成立包括中国、越南、泰国在内的中国战区,由蒋介石担任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进而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望以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罗玉明.抗日战争时期的湖南战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2]郭汝瑰、黄玉章.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3]潘泽庆.长沙会战.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4]张明金、刘立勤.侵华日军历史上的105个师团.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

[5]薛岳、余建勋等.湖南会战.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何 荷)

中图分类号:E296.93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ISSN1002-4484(2015)07-00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