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与巴西女排集体拦网战术运用分析
2015-03-07郝霖霖葛春林于作军
郝霖霖,葛春林,于作军
中国女排与巴西女排集体拦网战术运用分析
郝霖霖,葛春林,于作军
运用kinovea软件对中国女子排球队与巴西女子排球队在2013—2014年重大国际比赛中集体拦网运用情况进行数据采集,从拦网站位、移动起跳方式以及空中身体姿势三方面分析两队在集体拦网战术运用方面的差距,为中国队改进集体拦网战术提供参考。
女排;拦网;集体拦网;排球;拦网战术
拦网是防守的第一道防线,好的拦网不仅可以直接得分,还能减轻后排防守压力,削弱对方士气,打乱对方节奏,给对方进攻带来心理压力。研究显示,拦网和扣球技术是每局赢与输的最佳预测指标,用它们进行比较,可以反映出各队的实力水平[5],由此可见拦网的重要性。
目前,对于拦网方面的研究一直聚焦在拦网技术效果分析及技术动作诊断方面,一些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女排拦网水平已经处于世界前列,拦死率与有效拦网率高于亚洲强队,但与巴西、美国等欧、美强队仍有较大差距[2,6,8],且多年来难以超越。孟春雷、范胜利、白海波等研究者通过三维摄像、录像解析等方法对我国女排拦网技术动作进行诊断,从技术层面更深入地探析拦网存在的不足,结果显示,中国女排拦网运动员取位不当、漏拦情况多、手型不正确、移动速度慢、起跳高度低、判断不准确以及反应时慢是造成拦网失利的重要原因[8,9,1,4]。
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可见,中国女排拦网技术及体能上与欧、美强队存在差距,但集体拦网配合是否存在问题尚未深入研究,发现中国队集体拦网方面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对于提高拦网水平及比赛成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此外,国内排球教学及训练书籍中关于集体拦网站位、移动及拦网配合方面的介绍颇为简略,且知识陈旧。因此,深入探讨集体拦网战术配合,剖析当前高水平女排集体拦网技、战术进展,对于丰富排球拦网技、战术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中国女子排球队和巴西女子排球队作为分析对象,以2013-2014年女排重大国际赛事中中国队与巴西队的拦网数据作为数据来源,从集体拦网站位、集体拦网移动、起跳方式以及集体拦网空中身体姿势3方面探析两队集体拦网特点及中国队集体拦网中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调研
通过查阅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和学术期刊网有关拦网方面的研究文献,了解近些年国内、外女排拦网技术运用情况。
1.2.2 录像解析法
采用1台SONY高速摄像机从场地后面看台拍摄2013年世界女排大奖赛、2013年女排大冠军杯赛及2014年瑞士女排精英赛中巴西队的比赛共7场,同时,拍摄中国队的比赛共6场。拍摄过程中对部分集体拦网移动、起跳及腾空过程采用高速摄像,供本研究技术动作分析使用。
将比赛录像导入Kinovea软件进行数据采集。Kinovea是一款技术动作视频分析软件,具有多画面比较、视频重叠分析、视频标记、运动轨迹标定、运动学参数测量等功能。实现:1)距离测量:比赛中拦网运动员的站位距离、移动距离、双手中心间距、重心间距;2)时间测量:移动时间、传球时间、腾空时间;3)技术动作分析:以对方扣球过网瞬间作为同步播放点,以帧为单位,对中、巴两队拦网过程进行多画面同步播放、慢放及回放,分析两队集体拦网的技术动作。
1.2.3 录像观察法
观察比赛中中国队与巴西队拦网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身体姿势、战术安排等。统计集体拦网人数、拦网次数、拦网移动方式、对方进攻方式、有效拦网次数(拦死、拦回、拦起)。
1.2.4 数理统计法
将测量数据录入excel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差异性及相关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巴西队与中国队集体拦网站位比较
研究近些年的国际大赛发现,中、外女排集体拦网站位方式有2种:1)分散型站位方式,即对方二传手传球瞬间,3名拦网运动员之间的间隔较大,两侧运动员更靠近边线,中国队即采用分散站位方式;2)密集型站位方式,即对方二传手球出手的瞬间,运动员之间距离较小,两侧运动员更靠近3号位,巴西队、美国队采用的是密集站位方式(图1)。目前,对于2种站位方式尚未有明确的划分标准。
图 1 本研究中国队分散站位与巴西队密集站位对比视频截图
表1是对手不同进攻方式下,中国女排与巴西女排站位距离的对比。从表中可见,中国队拦网运动员站位距离要比巴西队大,除对后排3号位扣球的拦网外,在对其他位置的拦网站位距离上均有显著差异,两队外侧拦网运动员站位距离相差约60 cm。此外,两队在有效拦网率上相差近10个百分点,可见,中国女排与巴西女排拦网实力差距较大。
表 1 本研究巴西队与中国队拦网运动员站位距离对比一览表
注:*P<0.05,**P<0.01,#为有效拦网次数。
表2为中国女排与巴西女排对3号位快球的拦网效果统计,从中可见,中国队站位较分散,单人拦网比例达到75%,而巴西队集体拦网的比例达到63.29%,集体拦网效果要远远好于单人拦网。因此,中国队单人拦网次数过多是造成拦3号位快球失利的主要原因。统计结果显示,3号位快球进攻时间仅为0.44 s,拦网运动员基本没有移动的时间,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原地起跳拦网,因此,要组成集体拦网,运动员的站位极为重要,两侧运动员需要靠近3号位协助副攻手拦快球[3]。中国队采用分散站位,两侧辅助拦网运动员距离副攻手较远,无法及时移动到位,这是中国队拦3号位快球时单人拦网过多且有效拦网率较低的重要原因。
表 2 本研究中、巴两队对3号位快球拦网效果一览表
注:**P<0.01,#为有效拦网次数。
中国队分散站位对于拦4号位调整攻组成3人拦网也有不利影响。观察比赛发现,欧、美强队对调整球均采用密集站位并且尽可能组成3人拦网,效果显著。密集站位相对于分散站位来说,虽然外侧运动员距离同侧边线较远,但距离异侧边线却变近了,当对方调整攻时,拦网运动员能够及时判断移动组成3人拦网,而分散站位中第3名拦网运动员由于距离较远,无法参与拦网。表3为中、巴两队拦对方4号位调整进攻时的效果对比,从表中可见,中国队多采用双人拦网,而巴西队3人拦网占39.86%,从效果看,巴西队双人拦网效果并不比中国队好,但巴西队3人拦网的有效拦网率达到57.63%,毋庸置疑,3人拦网效果更佳。在中、巴两队的比赛中,中国队调整球过多的传向4号位,且球又高又慢,巴西队的3人拦网使得中国队调整攻极大地受挫。中国队双人拦调整攻效果较好,若今后能尝试3人拦网,拦网实力必定大增。
表 3 本研究中、巴两队拦对方4号位调整球拦网效果一览表
注:**P<0.01,#为有效拦网次数。
分散站位虽有诸多缺点,但并没有被淘汰。采用密集站位时,由于两侧运动员靠近3号位,距离边线较远,倘若对方充分利用网长采用背飞、平拉开进攻,拦网运动员难以及时移动到位,这时站位应该稍分散,外侧运动员盯防对方拉开球。实际比赛中,巴西队视对手战术风格和轮次特点而灵活采用两种拦网方式,如2014年瑞士女排精英赛巴西队与俄罗斯队的比赛中,巴西队平均站位距离为438.98 cm,而2013年大奖赛巴西队与日本队的比赛中,巴西队平均站位距离为482.46 cm。观察比赛发现,美国队、俄罗斯队、日本队在比赛中也是两种站位方式合理搭配运用,反观中国队拦网过程几乎全部采用分散站位,难免拦网失利。
通过中、巴两队拦网过程同步慢放发现,中国队在对方接发球瞬间站位并不分散,而对方二传手传球瞬间站位却分散,原因是两名外侧拦网运动员提前移动,即外侧运动员在对方一传时段向外侧缓慢并步移动提前站位,反观巴西队,两名外侧拦网运动员并不急于提前移动,待到二传传球瞬间才开始起动,在二传时段里迅速移动。由此可见,中国队外侧拦网运动员过早的提前移动是造成站位分散的主要原因,目前,除日本队外,其他球队高球和调整球进攻并不快,外侧运动员不必早早的站好位等待对方扣球。
综合上述分析,中国队集体拦网站位采用分散站位,这种站位方式使得中国队在面对3号位快球进攻时难以组成集体拦网,且面对对方4号位调整球时难以组成3人拦网。中国队过多的采用分散站位是导致拦网失利并且水平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而外侧拦网运动员过早的向外侧移动是造成站位分散的主要原因。
2.2 巴西队与中国队集体拦网移动及起跳方式比较
单人拦网移动步法分为交叉步移动和并步移动,同时起跳也相应的分为交叉步起跳和并步起跳[10]。通过kinovea解析技术动作发现,在2、4号位区域的双人拦网中,根据内侧运动员和外侧运动员移动-起跳方式是否一致,可分为双人交叉步移动方式和交叉步-并步移动方式(图2)。
第1种移动及起跳方式中,两人均采用交叉步移动,移动时身体侧向球网,外侧运动员移动步幅小,内侧运动员步幅大,整个移动过程两人动作同步,起跳时身体侧对球网,两臂微屈经身体同侧由腹部向上摆臂带动身体起跳,同时转体面对球网。第2种移动及起跳方式中,外侧运动员采用并步移动,内侧运动员采用交叉步移动方式,在技术动作的完成过程中,要求外侧运动员迅速并步移动站好位等待内侧运动员,内侧运动员交叉步移动去“并”外侧运动员,要求两人起跳时动作同步,外侧运动员起跳时面对球网,两臂弯曲从身体两侧划小弧由胸前迅速上摆带动身体起跳。
图 2 本研究两种移动拦网方式示意图
第1种方式多用在密集站位时,外侧运动员距离边线较远,适于交叉步移动到位,巴西队多采用该移动及起跳方式[7]。第2种方式多用在分散站位时,此时,外侧运动员靠近边线,并步移动能迅速到位并快速起跳,这种移动方式是目前大多数排球教材所教授的双人拦网移动方法[11],中国队主要采用该移动方式。
表4是两种移动方式的特点及运用时机的比较。第1种移动方式要求两名运动员同时转身起动,同时摆臂迈步,同时制动起跳,整个过程需要俩人动作一致。因此,对节奏感及协同配合要求更高;第1种移动方式在密集站位中应用较多,外侧运动员移动距离较大;由于外侧运动员移动距离较长,动作复杂且一致性要求较高。第1种移动方式所需时间较长;第1种移动方式侧身交叉步移动步伐迅速有力,制动时下肢储存能量大,且摆臂幅度较大,能有力地带动身体起跳,起跳高度较高;由于起跳高度高,运动员有较长的时间在空中调整身体姿势和重心位置以延长滞空时间[9]。
表 4 本研究2种移动及起跳方式特点对比一览表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第1种集体拦网移动及起跳方式具有较大优势,但其劣势也不容忽视。第1种移动方式劣势在于移动距离长、移动时间长,对方若采用2、4号位快球进攻(平拉开、背飞、背溜、半高),拦网运动员很难及时移动到位形成有效的集体拦网,但如果拦网运动员采用第2种移动及起跳方式,外侧运动员能够快速并步移动并迅速起跳,那么至少会保证外侧拦网运动员能够充分起跳拦网。
由此可见,第1种拦网方式多用于拦球速较慢的球,如一般高球、调整球等,特别是当对方身材高大,擅长高点进攻时,第1种移动拦网方式起跳高度较高,威胁较大;当对方擅长平拉开扣球、背飞时,拦网运动员不得不采用第2种移动方式,外侧运动员首先移动到位,对快球进行拦截。在实际比赛中,若等到对方传出球后再判断运用哪种移动方式为时已晚,应在赛前准备中充分了解对手的战术风格从而提前做准备,例如,巴西队在2014年瑞士女排精英赛与俄罗斯队的比赛中,拦网145次,采用第1种移动方式达101次,占70%,而2013年大奖赛与日本队的比赛中,巴西队拦网94次,采用第2种移动及起跳方式达68次,占72.34%。
表5是中国队与巴西队在2、4号位区域双人拦网移动方式运用情况。从表5中可以看到:1)第1种移动及起跳方式的效果略好于第2种;2)巴西队两种方式运用比例相等,而中国队基本只采用第2种方式;3)从巴西队两种方式运用情况来看,在对方快球进攻时多采用第2种方式,在对方一般高球及调整球进攻时多采用第1种方式。由此可见,巴西女排在拦网移动及起跳方式的运用上更加精细,两种移动方式的合理使用是其集体拦网效果显著的重要原因。
2.3 巴西队与中国队集体拦网腾空阶段身体姿势比较
集体拦网时,相邻运动员拦网手间距至关重要,间距太小拦网封堵面积小,距离太大则容易漏球,因此,拦网时两人要注意协同配合以保持合适的拦网面积[11]。选取中、巴两队在2、4号位的908次双人拦网,运用kinovea软件标定运动员拦网双手之间中心点,测量两个中心点之间距离,将拦网手中心间距与拦网效果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相关性系数为0.101,P=0.002<0.01,显著相关。观察数据可见,随着拦网手中心间距增大,空拦及拦失比例增大,有效拦网率随之下降,当间距在50±10 cm时拦网效果最佳(表6)。
表 5 本研究中、巴两队在2、4号位区域双人拦网移动及起跳方式运用情况统计一览表
注:#为有效拦网次数。
表 6 本研究拦网手中心间距与有效拦网一览表
注:D为拦网手中心间距,n为拦网次数,#为有效拦网次数。
表7是中国女排和巴西女排在2、4号位拦对方不同方式的进攻时,双人拦网运动员双手中心间距、重心间距以及两者之比。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拦高球和快球时,中、巴两队双人拦网运动员手中心间距具有显著差异,中国女子排球队拦网手间距较大,在拦4号位和后排2号位调整球时,中国队拦网手中心间距略大;在拦2号位调整球和后排2号位高球时,差异不大。在重心间距上,除了拦后排2号位调整球时中国队手间距略大外,其他均差异不大。在拦网效果上,中国队对4号位高球和调整球的拦网效果略好于巴西队,而对其他进攻方式的拦网均弱于巴西队。
总体来看,巴西队手间距保持在67.94±18.64 cm,方差为386.07,而中国队手间距在79.05±23.88 cm,方差为570.08。由此可见,巴西队手间距小且更稳定。
表 7 本研究中、巴两队在2、4区域拦网手中心间距、重心间距统计一览表
注:D为拦网手中心间距,n为拦网次数,#为有效拦网次数,d为重心间距。
在拦平拉开球和快球方面,由于进攻时间短,拦网运动员往往来不及移动,此时起跳后的身体姿势及两人之间的配合至关重要。从数据中看,中国队双手中心间距较大,但重心间距与巴西队没有差异,这说明中国队两名拦网运动员网上缺乏配合,中国队拦网运动员过于强调拦网高度,忽视了拦网封堵面积,反观巴西队的双人拦网,副攻手在来不及移动到位的情况下总是倾斜身体并且尽力提肩伸臂,此时并不需要伸手过网拦死对手,而是强调保持合适的拦网面积以缓冲对方扣球,从而减小后方防守压力。一些研究认为,中国队副攻手移动较慢是导致拦网间距较大的原因,但从中、巴两队拦网重心对比来看,并没有明显差异,移动速度较慢对拦网间距影响不大,而起跳后两人配合不佳、身体姿势不恰当才是主要原因。
在拦对方调整球和后排进攻方面,由于对方进攻时间较长,拦网运动员有充足的时间移动,在此,中、巴两队拦网间距差异不大,但中国队拦网双手中心间距及重心间距仍略大于巴西队。观察比赛发现,中国队副攻手在制动时,外侧脚与外侧运动员内侧脚间距较大,这使得两名运动员在制动时已经存在一段距离,由于在拦调整球时起跳时间充足,两名运动员基本都是垂直起跳,制动时产生的间距依然存在。制动时两名运动员间距较大,可能与移动方式有关,也可能与害怕冲撞的心理有关[8]。
如今的中国女排已不再是当年快速多变、善打防反的那支队伍了,运动员高大化的身材以及移动、步法上的单一,令拦网环节在战术体系中的作用空前放大。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国队集体拦网与巴西女排存在较大差距,并且在站位、移动及拦网配合上存在问题,但本研究认为,倘若中国队能够在这3个环节上及时改进,拦网成绩定能有较大提升。首先,中国队的杨珺菁、徐云丽、惠若琪等人已是千锤百炼、久经沙场的老运动员,技术动作已形成动力定型,而体能劣势短时间内也难以改观,但拦网站位方式、移动方式及拦网手配合并不涉及技术及体能,只是相互配合问题,因此,可以短时间内迅速调整;其次,目前国家队运动员平均身高190 cm以上,虽然移动速度不及欧美,但可以利用其身高臂长的优势予以弥补,若拦网运动员注意合理取位和拦网手之间的相互配合,同样能给对手进攻带来较大压力。
3 结论
1.集体拦网站位方式分为分散站位和密集站位,巴西女排合理采用两种站位方式,拦网效果显著;中国队外侧拦网运动员过早的向外侧移动是造成站位分散的主要原因,而过多的分散站位又使得中国队在面对3号位快球进攻难以组成双人拦网,且面对4号位调整球进攻时难以组成3人拦网。
2.集体拦网移动及起跳方式分为双人交叉步移动起跳方式和交叉步-并步移动起跳方式,两种方式各有利弊,中国队集体拦网多数采用第2种移动及起跳方式,而巴西女排根据对方进攻特点搭配使用,效果较好。
3.中国队双人拦2、4号位快球时,副攻手身体姿势不恰当,与外侧拦网运动员配合不佳,强调拦网高度而忽视了拦网面积,造成两名拦网运动员的双手中心间距较大,从而导致拦网漏球情况较多。
[1]白海波,程全德.我国优秀女排运动员移动拦网技术动作解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5):80-83.
[2]陈丽,魏统朋.2013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中、外女排技术比较分析[J].运动,2014,81:13-15.
[3]弗·德·阿维拉.对快攻的拦网[J].体育科研,1986,4:17-18.
[4]范胜利.第三十届奥运会中国女排与主要对手拦网技、战术效果对比分析[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3:23.
[5]刘卫民,彭彦铭.现代男子排球比赛中主要技术指标运用的效能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6(3):13-17.
[6]龙建新,谭洁.伦敦奥运会女排比赛中、巴、美、日技术指标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技,2013,34(2):36-39.
[7]李宗浩.排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362.
[8]孟春雷,李毅钧.中外优秀女排运动员拦网技、战术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5):140-144.
[9]孟春雷,李毅钧.中外优秀女子排球副攻运动员比赛中拦网技术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31(1):101-107.
[10]排球精品课程团队.排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68,72.
[11]钟秉枢,苏丽敏.排球技巧图解[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94-195.
Analysis on Application of Combination Block Tactics of China Women Volleyball Team and Brazil Women Volleyball Team
HAO Lin-lin,GE Chun-lin,YU Zuo-jun
This paper collects the data of combination block of the China women volleyball team and the Brazil women volleyball team in majo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between 2013 and 2014 by using the software of kinovea,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combination block tactics,finds out the differences in standing positions of block,movement styles and body postures between these two teams,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mbination block tactics of Chinese volleyball team.
womenvolleyball;block;combinationblock;volleyball;blocktactics
1002-9826(2015)02-0051-06
2014-09-17;
2015-01-15
郝霖霖(1987-),男,山东淄博人,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排球技、战术理论与实践,E-mail:258080436@qq.com。
北京体育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84 Beijing Sports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G84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