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产业退化和新常态增长前景
2015-03-06吴振宇
吴振宇
经济基本面和运行态势的变化表明我国将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其核心特征是增长速度将从平均接近10%下降到7%左右;消费和服务业在增长中的地位加强;增长动力由投资和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新常态目标增速是综合了当前经济运行状况、供需条件、国际经济技术环境等中长期因素的预测结果。然而,问题的关键是依靠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能否将经济稳定在中高速水平上?从国际经验看,消费和服务业占比提高往往导致投资率和经济增速降低,主要依靠技术进步驱动意味着增长会向发达国家的低增速收敛。高增长时期的主导产业及其关联部门衰退是当前GDP增速下行的直接原因,其影响仍在持续。相对于总量越来越大、成熟度越来越高的中国经济,如果没有几个起引领作用的行业以10%-20%超高速增长,很难想象被传统领域稀释后整体增速能达到中高水平。新常态增长前景最直接的观察窗口和政策着力点,仍是主导产业的发展状况。
作为后发追赶型国家,通过创新和结构优化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挖掘和释放潜在生产资源,继续发挥挤压式增长的余量仍有空间。未来政策取向应是两者并重,既要通过新主导产业的培育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也要通过旧主导产业的提升、挖潜为近中期的增长提供基础性动力。
表1 机电类产品出口及其对上游行业的拉动程度
主导产业退化是当前经济增速下滑的直接原因
国际金融危机后,潜在经济增速下降可以从供需条件变化、增长阶段转换等多个角度阐释,但其直接原因还是房地产、汽车、机电类出口等主导产业增速先后大幅下降。主导产业退化引起包括前后向、旁侧产业在内的关联部门增长放缓,其对消费、投资等重大基础性宏观变量带来影响仍在持续,经济增速企稳还需要一段时间。
(一)主导产业及其关联部门增速下降,直接带动GDP下降约3个百分点
1.机电类出口增长放缓,影响GDP增速下降约1个百分点
2013年机电类产品(HS分类第十六类)占出口总额比重为43.2%,高出占比份额第二的纺织类30个百分点,是决定出口增长的中坚力量。机电类出口主要包括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等行业。利用2010年投入产出表可以分解机电类出口拉动的重点行业,并估算其对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
从表1看到,机电类产品相互投入占用关系密切,形成包括有色金属、钢铁、通专用设备、通信计算机设备等在内的一个主导产业综合体。考虑到出口引致的投资,机电类产品出口占到整体经济活动总量的
3.7%(不考虑出口生产劳动者报酬、税金等影响),占到增加值的10.5%。对加工贸易带来的影响修订后,其对增加值的贡献也占到6%左右。1995年-2010年间,机电类出口平均增速为26%,按2010年的参数推算,机电类出口对GDP增长贡献约为1.6个百分点。2012以来,机电类出口增速大幅下降,过去两年平均增长9%,2014年增速预计低于3%。进入新常态,既便按前两年平均9%的增速计算,机电类出口增速下降对GDP增速下降的影响也约为1个百分点。
2.汽车及其关联产业增长放缓,影响GDP增速下降约0.84个百分点
2000年-2010年间,汽车产量年均增速为23.7%。2011年后汽车行业增长大幅放缓,近三年平均增速为9.2%。汽车制造业拉动行业集中度较高,包括本行业在内,其拉动效果最明显的五个行业占到其总投入的60%。其联系最密切的行业包括通用专用设备、钢压延、塑料和橡胶、批发零售、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业等。
根据2010年投入产出表估算,汽车及其直接关联领域占GDP的比重约为5.8%。(见表2)以2010年相关参数简单估算,2000年-2010年间,汽车及其关联部门对GDP增长平均贡献1.37个百分点。2011年-2013年间,其对GDP增长平均贡献仅为0.53。2011年以来,汽车行业增速放缓对GDP增速下降贡献了约0.84个百分点。
3.房地产及其关联行业增长放缓,影响GDP增速下降0.95个百分点
图1 机电类产品出口增长情况
房地产业物化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不高,其拉动的主要产业包括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建筑等行业。由于房地产业总量大,与旁侧的家电、家具行业联系密切,对整体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表3测算了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对GDP的贡献。
2011年-2013年平均增长为15.8%。以2010年相关参数估算,2011年以来房地产行业增速下降,对GDP增速下降贡献了约0.95个百分点。
2000年-2010年间,商品房销售额平均增长32.1%,2011年-2013年平均增长为15.8%。以2010年相关参数估算,2011年以来房地产行业增速下降,对GDP增速下降贡献了约0.95个百分点。
(二)主导产业退化带来增长机制重大调整,将对增速产生持续影响
1.主导产业间联系密切,存在动员闲置资源促进经济增长的正向循环
房地产、机电类出口、汽车制造三个主导产业的增长存在密切联系。出口快速增长推动城镇化进程,而城镇化过程中通过住宅用地向工业用地的补贴,维系着我国出口部门较高的竞争力。与城镇化和房地产领域高速发展相关联的是汽车行业的发展。城市规模扩大,通勤时间增加,客观上增加了对于小客车的需求,而房地产开发支撑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为汽车普及提供了有利条件。三个主导产业综合体相互影响、激发,促使我国经济运行在平均接近10%的高位。在此链条中,闲置或者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土地资源、农村劳动力、潜在的居住和消费需求、国外制成品市场需求相互联结在一起形成正向反馈。该反馈机制不像生产链条那样紧密,但是却发挥着重要的协同作用。最近几年出口、房地产、汽车相继从超高速增长水平大幅下调,并非巧合。
2.增长机制调整的影响面广,其对GDP增速拖累超出主导产业退化的直接影响
图2 三个主导产业间的内在联系
表2 汽车制造使用环节占GDP的比重(2010年)
主述三个主导产业对GDP增速下降综合贡献约三个百分点。然而,在测算中没有考虑由于其同时下降带来的各种隐性影响。比如,房地产市场增速放缓使按揭购房产生杠杆效应降低,将对生产消费带来影响,并影响到基础设施建设增速。机电类产品出口、汽车行业增速放缓,其生产率进步速度会明显下降。GDP增速下降后,收入下降进而影响到消费的增长,并通过乘数效应产生紧缩。增长机制的调整对宏观经济平衡、投资消费比例、技术进步均会带来广泛影响,其对GDP增速的拖累仍在持续。
实现中高速增长,需要同时在潜在资源利用和技术创新两个领域发掘新的增长空间
国际经验显示,东亚后发追赶型经济体结束高增长时,增速回落幅度较大,往往直接下降到中低增速。然而,从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区域差距、产业竞争力、企业综合实力等方面看,我国仍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潜力。相比其他追赶型经济体,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化程度低是我国的典型特征。在此背景下,既可能出现政府角色退出导致增长阶段转换中增速调整大于国际平均水平的情况,也可能出现由于政府积极作为市场扩大和机制完善而释放出额外增长动力的情况。作为转轨型追赶经济体,我国仍大量存在市场之外的资源和未充分利用的发展机会。典型的如农村建设用地的充分利用、低空空域放开、文化产业发展等。通过深化改革释放后发追赶的潜力,是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基础。全球技术进步速度加快,市场机会涌现,将增长动力更多转移到创新驱动上,既是实现中高速增长的客观要求,也是成为创新型高收入国家的必经之路。进入新常态,以下几个领域仍蕴藏较大增长空间。
——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通,通过潜在资源利用和市场范围扩大,培育出全局性的增长新动力。30年来的高增长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和部分土地转向城市建设和工业生产,与此同时,通过收入转移、技术扩散等途径,城市也对农村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然而,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是我国当前最大经济社会问题之一,带来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加大等一系列矛盾。农村居民只有进入城市才能享受现代文明;农村土地只能通过城市边界扩大才最大程度发挥市场价值;一面是农村发展建设缺少资金,另一方面是大量城市资金寻找出口。根本原因在于缺少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与农村的土地、劳动力就地结合的机制。
——从产品市场国际化,转变为产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全面国际化。国际大市场蕴藏着丰富的机会和资源,高增长阶段我国主要通过高强度的对外贸易,将国内生产资源与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结合,获取贸易利益。经过30余年高速发展,我国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强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要素的能力在增加。2012年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超过发达国家,标志全球经济重心正在转移,并将带来需求、投资、贸易结构的深刻变化。作为近年最成功追赶性国家,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理解更加深入,有更强的优势和能力通过组合全球资源去迎合、引领这样的变革。
——破除行业垄断、放宽准入,通过市场深化提高效率,促进增长。
石油、电力、铁路等基础性领域存在大量的市场机会和效率提升空间,通过引入新的市场主体,发挥鲶鱼效应,在扩展市场空间的同时,提高经营效率降低全社会经济运行成本。近年,中国铁路总公司设立了快递专列、自驾游专列等创新型铁路运输服务,显示政企分开带来的积极效应。可以预期,更大范围的破除垄断,将带来更多积极变化。此外,金融、文化等服务业领域也存在大量的市场机会,通过进一步推广负面清单制度,可以培育出新的产业和增长动力。
表3 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对GDP的贡献
——促进先进技术与传统领域结合,释放增长新动力。随着发展水平提高,我国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不断提高。利用新技术变革与传统产业结合,形成新商业模式促进经济增长的机会在增加。互联网对传统零售行业带来巨大冲击,也为中小企业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与此同时,互联网与金融、制造业领域的结合才刚刚开始,蕴藏着大量机会。大数据革命对传统生产、流通领域效率提升方兴未艾。
——前沿技术突破打开新产业发展机遇。全球技术进步速度明显加快,相比于传统领域,我国在新技术应用方面没有沉没成本,后发优势明显。基因技术、卫星遥感、非常规油气资源、新材料技术等前沿领域的突破蕴藏千亿甚至万亿级的产业机会,并通过其上下游发挥巨大影响。在革命性技术领域,资金、人力资本的重要性相对上升,专利和标准陷阱、产业经验等制约较弱,后发国家集中优势资源有可能在若干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未来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的重点方向
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意味着我国要比成熟市场经济国家2-3%的增速高出约4到5个百分点。在原有增长机制和主导产业衰退的同时,需要培育出影响面广、潜力大的新主导产业,将潜在的供给需求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增长动力。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培育主导产业的重点方向。
——以农村建设用地高效利用为龙头,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当前我国城市地价高企,而大量农村建设用地并未入市交易,利用效率很低。与此同时,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缺少自来水、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回收等基本公共设施和服务。而此类投资属于公益或准公益性项目,政府财力难以支撑,私营资本进入积极性又不高,。构建合理的机制和盈利模式,可以形成以农村建设用地开发利用为核心,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条件改善的良性循环机制。这样的投资需求与我国当前供给能力是相匹配的,既利当前,又利长远。
——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扩大出口产品增加值的全球市场占比。制造业,特别是机电产品出口在我国高增长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增速回落,有市场空间的原因,也有竞争力相对下降的原因。经济增速下降时,制造业占比低是许多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在1894年的工业产值已是全球首位,直到2011年其总值才被中国超过,保持总量领先约100年。如果从制造业的生产效率、技术水平看,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仍非常大。中国商品出口量全球第一,但出口生产主要处于全球分工中低附加值的环节。出口导向型企业众多,但仍未培养出以外销为主的全球性消费品行业领先企业。继续扩大出口市场份额,面临总量制约,但提高产品内含增加值占比的空间仍较大。在制造业和出口领域,应该从质量提高上认识我国的发展潜力,而不囿于数量。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促进资金、生产和服务能力有序向国外转移。随着近年我国技术水平提高,驾驭国际化生产能力提升,以资金为先导,以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为支撑进行海外投资、生产的空间很大。重点可在基础设施建设、纺织服装、机电产品制造等我国传统优势领域加速推进。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也是提高我国外汇储备利用效率、对冲老龄化影响进行长周期资金配置的需要。
——加大推进新能源汽车、基因工程、卫星遥感、新材料、非常规能源等新技术领域的产业扶持。技术革命性突破带来的市场机会是各国都极为重视的产业竞争制高点,也是后发国家实现跨越式增长的重要机遇。在这些领域,科学自身竞争是公平的,然而一旦产业化,我国在金融支持、政府监管能力、市场配套条件等方面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这类市场还处于培育阶段的领域,政府参与的程度与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行业的未来。亟需通过建设新产业实验示范区的形式,提供包括体制机制、政策法规、金融财政支持在内的一揽子扶持方案。
——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形成与高端制造业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效率低下,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障碍。通过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加快国外生产性服务企业引进和服务贸易出口,促进生产性服务效率和水平的提升。国内每年毕业700万左右的高校毕业生,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供应。发展包括生产性在内的服务业,对降低高投资依赖、调节收入分配、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等方面也将产生积极效果。(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