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年轻女性乳腺癌临床及病理特征的Meta分析*

2015-03-04廖登辉王亚冬

重庆医学 2015年28期
关键词:异质性病理乳腺癌

王 婷,廖登辉,王亚冬,甘 霖,闵 捷,曾 真,吕 钢

(重庆市中医院乳腺甲状腺科 400021)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好发年龄在40~50岁,年轻乳腺癌(≤35岁)发病率相对较低,但近年来呈现增多趋势。大量研究证实乳腺癌在年轻患者中具有不同的特点,而且更容易复发、转移和死亡,预后较差。到目前为止,国内有关年轻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的研究报道样本量有限、资料孤立、结论不一致。因此,本研究利用循证医学方法,对年轻乳腺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与中老年乳腺癌进行对比,探讨年轻乳腺癌独特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从而为本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建库至2014年6月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的关于年轻乳腺癌与中老年乳腺癌患者临床与病理特征的临床病例系列研究,以网络检索为主要检索方法,主要包括: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检索式采用Cochrane协作网和循证医学推荐的检索式,经过反复试验、对比、修改后确定最终检索策略。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有关本研究的文献,并根据本研究目的对其进行筛选。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研究类型:国内已公开发表的临床病例系列研究;(2)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明确诊断为乳腺癌,所有文献均比较同时期内年轻组(≤35 岁)及中老年组(>35岁)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或)病理特点;(3)对于重复发表或资料雷同的研究只纳入其中质量最好的研究。

1.2.2 排除标准 (1)无年轻组及中老年组对照的回顾性研究;(2)原始文献实验设计不合理(如研究对象数据不全);(3)重复报告、质量较差等无法利用的文献;(4)指标描述不明确无法统计的数据;(5)综述和摘要。

表1 异质性检验和Meta分析结果

1.3 质量评价标准 病例系列研究文献的质量可按照英国国立临床优化研究所推荐的对病例系列研究的质量评分标准进行评价(总分为8分)。

1.4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阅读题目和摘要进行初筛,并从排除的文献中随机抽取10%进行全文阅读,检查一致率为100%。阅读全文进行二次筛选,最终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决定文献是否被纳入。从纳入文献中提取的信息包括:编号、题目、作者、发表年份、出处、样本大小及主要的临床病理特征等。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tata12.0进行各项纳入研究数据的Meta分析。按α=0.1 检验标准,采用Q检验和I2进行不同纳入研究间的异质性检验(P<0.1,I2>50%表明存在异质性),同质性和异质性资料分别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合并OR值及其95%CI。采用敏感性分析,通过选择不同模型比较效应合并值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的差异;采用失安全系数(NR)法评估发表偏倚。

2 结 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根据制订的检索策略进行电子检索,共检索相关文献532篇。通过阅读文献标题与摘要,排除明显不符合标准的及重复的文献479篇。阅读剩余53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全文,根据预先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31篇,其中研究的特征包括有“误诊率”[1-3]和“家族史”[4-6]各3篇,“肿块小于或等于2cm”10篇[7-16],“临床0~Ⅱ期或Ⅰ~Ⅱ期”20篇[1-5,7-8,11-14,16-23],“病理类型为浸润性癌”11篇[2-5,8,11,13,17,20-21,24],“组织学Ⅲ级”11篇[4-5,8,12-13,16,24-28],“淋 巴结转移阳 性”28篇[1-5,9-23,26-31]。根据病例系列研究文献质量评价原则,对纳入文献进行评价,其中7 分文献13 篇,6 分12篇,5分5篇,4分1篇。

2.2 异质性检验和Meta分析 异质性检验显示“误诊率”、“病理类型为浸润性癌”这两个特征同质,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家族史”、“肿块小于或等于2cm”、“临床0~Ⅱ期或Ⅰ~Ⅱ期”、“组织学Ⅲ级”、“淋巴结转移阳性”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合并效应量结果表明,年轻乳腺癌患者中“误诊率”、“病理类型为浸润性癌”、“组织学Ⅲ级”和“淋巴结转移阳性”的发生比例均高于中老年乳腺癌,而“临床0~Ⅱ期或Ⅰ~Ⅱ期”的比例均低于中老年乳腺癌,两组在“家族史”和“肿块小于或等于2cm”的患者比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敏感性分析和发表性偏倚评估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估计其合并OR值及95%CI,结果非常接近,表明本研究的合并结果基本可靠。采用失安全系数(NR)法评估发表偏倚,NR 值均较大,说明发表性偏倚的影响程度较小,结论较为可靠,见表2。

表2 Meta分析的敏感性分析和发表性偏倚

3 讨 论

与其他大多数国家一样,乳腺癌也成为了中国女性最常见的癌症,截至2008年,中国总计169 452 例新发浸润性乳腺癌,44908例死于乳腺癌,分别占到全世界的12.2% 和9.6%[32];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在中国,诊断为乳腺癌的平均年龄为45~55岁,比西方女性更加年轻。年轻乳腺癌患者的逐年增加,主要归因于环境因素的改变、高蛋白和高脂肪饮食摄入量的增加以及动物激素对人类产生的不良反应有关。通常认为年轻是乳腺癌的重要不良预后因素之一,乳腺癌在年轻患者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掌握年轻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对后续治疗和随访极其重要。

Meta分析是1976年由Glass最早提出的,是通过科学、系统的方法对一系列目的相同的单个独立研究进行综合评估,可提高原结果的检验效能,并弥补单个研究的局限性,改善效应估计。由敏感性分析和发表性偏倚评估结果可以看出,本Meta分析结果的结论较为可靠,因此,与单个研究相比,本研究结果更能从人群总体上概括我国年轻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本次研究综合分析表明,与中老年乳腺癌患者相比,我国年轻女性乳腺癌具有以下特点:(1)误诊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若年轻女性发生乳腺癌,其被误诊的概率约是中老年患者的6倍多。主要原因可能是年轻乳腺癌的临床表现多样,症状不典型,还往往合并乳腺增生或乳腺纤维瘤等良性疾病,而且有效的检查手段的缺乏也限制了对其的早期诊断。(2)临床分期晚。由于忙于工作、害羞、自身重视度不够及宣传教育不足等诸多原因,年轻乳腺癌患者自发现乳房病变到首次就诊的时间较长,如有研究显示年轻乳腺癌就诊时间平均为71d,而对照组平均为35d,因此,年轻女性诊断为乳腺癌时呈现更多的是局部晚期(仅33.95%为临床0~Ⅰ期或Ⅰ~Ⅱ期)。(3)生物学行为差。长期以来,学者们都在努力寻找能预测年轻乳腺癌预后的特异性指标,目前普遍观点认为年轻乳腺癌预后不良与其具有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与中老年乳腺癌相比,年轻乳腺癌患者具有“三高 特征”,即浸润性癌比例高(92.90%,877/944),组织学Ⅲ级比例高(31.25%,429/1 373),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比例高(61.44%,1 410/2 295),这可能是年轻乳腺癌患者预后差的重要原因。此外,既往有研究表明年轻乳腺癌常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家族史,但现有研究显示与中老年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纳入研究的文献数较少有关。

目前认为,能有效提高乳腺癌生存率和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因素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而不仅仅是治疗手段。因此,尽管小于或等于35岁不是乳腺癌的高发年龄,但因其极易误诊误治、生物学行为更具侵袭性,提示医患双方均应提高对其的认识,改变“乳腺癌是老年疾病”这一观念,对年轻女性,要提倡经常性的乳房自我检查,发现乳房不适时还要定期专科检查,对临床医生,在检查和诊断年轻女性的乳腺疾病时要提高警惕性,尽可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1] 王晓华,刘章,李梅杰,等.青年女性乳腺癌54例临床病理资料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4):466-467.

[2] 尤江立.青年乳腺癌的病理特点及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08,30(7):1014.

[3] 刘岳兰,甘立新,郭俊.青年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5,7(7):952-953.

[4] 胡宏叶,黄关立,胡孝渠,等.108例年轻女性乳腺癌临床及病理特征 分 析[J].医 学 研 究 杂 志,2012,41(2):119-121.

[5] 朱金海,姚廷敬,张荣新.82例青年女性乳腺癌临床和病理特征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09,7(7):695-696.

[6] 王聆宇,汪静.年轻女性乳腺癌200例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3(15):8-11.

[7] 史建军,刘涛,李珂,等.110例青年女性乳腺癌预后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9):1348-1350.

[8] 钱立宇,钱军,马莉,等.45例青年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研究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14):1801-1803.

[9] 秦颖,张同先,张巍,等.青年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分子分型及预后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4,41(4):231-236.

[10] 汤红平,谢闺娥,黄犁,等.106例青年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的回顾性分析[J/CD].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3,7(3):28-31.

[11] 呼群,张嘉玲,苏乌云,等.年轻与中老年女性乳腺癌病理特征对照研究[J].内蒙古医 学 杂志,2011,43(3):294-297.

[12] 吴晖,欧阳取长,曾亮.年轻女性乳腺癌临床特点及其预后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0,17(14):1104-1106.

[13] 李四新,李尚富,易建莉.青年乳腺癌68例临床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0,27(5):936-937.

[14] 李加生,王红岩,毕文海,等.青年乳腺癌28例临床病理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8,29(3):235-236.

[15] 殷文瑾,陆劲松,柳光宇,等.年轻乳腺癌(≤35 岁)患者死亡风险规律的分析[J].中国癌症杂志,2007,17(2):118-120.

[16] 孙伟亮.青年乳腺癌39例预后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03,15(6):367-367,359.

[17] 张江宇,魏凌云,陈文静,等.年轻与中老年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比较[J].广东医学,2013,34(6):875-877.

[18] 刘秀兰,陈世杰.41例青年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1):50-52.

[19] 杨澜,王磊,王旭芬.青年乳腺癌60例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23):124-125.

[20] 刘胜春,吴凯南.青年乳腺癌282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05,34(12):1789-1790.

[21] 唐红,李五生,刘俊,等.青年与中老年妇女乳腺癌的对比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4,7(6):551-552.

[22] 谢小红,陈英,张松卿.青年乳腺癌的临床和生物学特点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4,6(11):980-981.

[23] 王珂,赵祥生,秦建伟,等.年轻乳腺癌患者和中老年乳腺癌患者疾病特征的对照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24(11):1207-1208.

[24] 高标,余建军,梁国良,等.青年乳腺癌71例的临床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2,l7(11):43-44.

[25] 关志红.青年女性乳腺癌的病理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 志,2013,6(17):113-114.

[26] 黄冬凌,叶长生,姚广裕.106 例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析[J].新医学,2013,44(3):162-165.

[27] 吴婷.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附42例报告)[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5):1899-1900.

[28] 李金平,刘奇伦,吴立刚.不同年龄段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7,29(7):590-592.

[29] 杨成万,龙汉安,陶明珠,等.不同年龄乳腺癌的对比分析[J].四川医学,2003,24(5):452-453.

[30] 田振囡,胡杨.青年乳腺癌病理特点——附60例病例分析[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7,21(4):338-339,341.

[31] 谭邦启,韦立春,庞恩桥.48例青年乳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04,26(6):818-819.

[32] Ferlay J,Shin HR,Bray F,et al.Globocan 2008: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 wide[EB/OL].(2010-01-05)[2012-01-05].http:globocan.iarc.fr/Default.aspx.

猜你喜欢

异质性病理乳腺癌
Meta分析中的异质性检验
绝经了,是否就离乳腺癌越来越远呢?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及代谢异质性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病理诊断是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定海神针”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开展临床病理“一对一”教学培养独立行医的病理医生
乳腺癌是吃出来的吗
胸大更容易得乳腺癌吗
融合感知差异的货代和货主选择行为异质性揭示
别逗了,乳腺癌可不分男女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