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核建中:50春秋铸就我国“核电粮仓”美名扬

2015-03-04曹福成通讯员杨显强葛莉莎林辉高旭鹏

中国军转民 2015年10期
关键词:核燃料中核核电

■ 本刊记者 曹福成 通讯员 杨显强 葛莉莎 林辉 高旭鹏

中核建中:50春秋铸就我国“核电粮仓”美名扬

■ 本刊记者 曹福成 通讯员 杨显强 葛莉莎 林辉 高旭鹏

50年前,为响应国家号召,一大批有志青年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大西南的金沙江畔、鸡爪山下。他们艰苦奋斗,拼搏进取,创建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简称中核建中),拉开了军工报国的序幕。

如今,历经50载的风风雨雨,中核建中已成为以核电燃料元件为主导产业,兼营核级锆合金管材制造、精细化工生产、金属锂生产、锂电池制造等,集生产、科研和国内外贸易为一体的国有大型骨干企业,成为我国最大的压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基地,为保障我国核电站安全稳定经济运行以及我国核电“走出去”战略落地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核电粮仓”,成为支撑我国核能打天下的重要企业之一。

那么,中核建中是靠什么实现成功转型并取得如此辉煌业绩的?初夏时节,记者来到中核建中这个在“军转民”先期饱尝艰辛,依然忠诚于国家战略,矢志不渝建设国际一流核燃料元件制造基地,为支撑中国核电大发展屡立功勋,经营中创造了诸多奇迹的企业,探究个中奥秘。

核燃料是核电站运行的必备“口粮”,同时,核燃料元件是核电站运行的首道安全屏障。核电的发展,离不开核燃料元件产业的支撑和助推。建中人为推进国家核电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拼搏奉献,只争朝夕地打造“核电粮仓”,创造了“建中速度”

2015年5月6日,随着中核建中总经理丁建波宣布:“公司生产、制造的第10000组压水堆核电燃料组件下线”,在生产现场人员雷鸣般的掌声中,岗位操作人员启动翻转平台电动电钮,身披着大红花的“福清3.7%AFA3GZr-4燃料组件”——中核建中第10000组核电燃料组件徐徐升起,调入组件库。

“中核建中核电燃料组件生产迈入万组大关,是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制造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为中核建中建成国际一流核燃料元件制造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丁建波对此倍感欣慰。

丁建波告诉记者,将天然铀打造成可供核电站使用的核燃料元件,要经历纯化和转化、同位素分离、燃料元件生产3个环节,任何1个环节生产能力不足,都将导致核电站“断粮”。同时核工业作为战略产业,如果因为国内发展不起来而依赖国外,一旦国际形势出现异常必将受制于人。因此,中核建中人胸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只争朝夕地打造“核电粮仓”。他们从核燃料元件国产化实现“零的突破”,到迈入万组大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们创造的“建中速度”。

填补国内空白,铸造“国之光荣”

1983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的30万千瓦核电站在浙江海盐秦山破土动工。中核建中牢牢抓住国家建设核电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缓建多年的核燃料元件生产线建设。但要在当时国际核技术封锁的大环境下自主建成核燃料元件生产线,实现核电元件国产化,面临的挑战和遇到的困难常人难以想象。在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关系到国之光荣的关键时刻,中核建中没有丝毫的犹豫和退缩。1986年7月,工厂紧急召开了“728”元件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向全厂职工发出了“全厂总动员,齐心保重点”的动员号令,要求加快“728”工程建设,尽快投入生产。

在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工厂仅用了1年多的时间,在1987年底,“728”工程基本建成投入试生产,1988年4月全线投产。虽然,当时工厂一周只能生产1至2个组件,生产能力仅仅50吨铀/年,但对当时的工厂、当时的核工业、当时的国家来说,已经改写了历史、书写了新的纪录。

1991年12月,我国第一座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并网发电,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历史。中核建中与秦山核电站共同铸就了“国之光荣”,在中国核电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乘势而上,持续创造“建中速度”

1991年,中核建中作为我国引进的首座大型商用90万千瓦核电机组燃料元件自主化配套企业,引进了法国法马通AFA-2G核燃料组件生产技术,1994年成功地实现了百万千瓦级核电燃料元件国产化。

1998年,中核建中为巴基斯坦引进我国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生产的126组燃料组件,129组相关组件交付用户,标志着我国核电元件产品已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1999年,中核建中引进AFA-3G高燃耗燃料元件制造技术,2001年实现国产化,再次让法国专家惊讶:“中国工人有能力承担和掌握核领域的高技术”。

2006年,中核建中研制成功全M5核燃料组件,并实现批量化生产。

2008年,抓住核燃料产业发展机遇,中核建中迅速对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进行扩产技术改造,建成了年产400吨铀压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

2009年,中核建中全面建成田湾核电站VVER-1000燃料元件生产线。

2012年,中核建中研制成功GFX-200干法转化装置,标志着公司已掌握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燃料干法生产工艺,使我国核燃料生产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2013年,中核建中实现俄罗斯TVS-2M燃料元件国产化,标志着中核建中实现了对俄法两国的先进燃料元件制造技术的同步掌握。2013年年底,中核建中完成了400吨扩建技改工程新生产线建设,标志着公司核燃料元件生产线400吨扩建技改工程具备产能。

2014年,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生产线400吨扩建技改工程全线正式投产。至此,中核建中实现了年产金属铀50吨到200吨,再到400吨,直至800吨的跨越,产能跻身世界前列,可满足30个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换料需求。

2015年,中核建中第10000组压水堆核电燃料组件下线。

从“一星期1组”到“一天10组”

采访中,中核建中副总经理孙毓宝和记者谈起上世纪90 年代中期他和同事们去法国的那段经历。当时作为中核建中赴法培训的第一批技术人员,孙毓宝走进了法马通公司。尽管在出国之前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孙毓宝还是对法马通公司厂房里全自动化的生产线感到吃惊:在整个宽敞的厂房里,只见一根根的燃料棒或是上下移动,或是在高空水平移动,附近几乎没有工作人员,整个工艺过程实现了全自动传输。无论是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还是生产能力,我们都差得太远。他们仅800人的制造厂就具备了800吨铀/年的生产能力。而那时候,中核建中有着几千员工却只有50吨铀/年的生产能力。

如今,20多年过去了,中核建中的核燃料元件生产能力已不能同日而语了。这个“核电粮仓”正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发展,以满足我国核电发展的需求。用数据形容就是,中核建中的核燃料元件生产能力已从最初的50吨铀/年提升到了现在的800吨铀/年。更直观地说就是,以前一个星期才生产1组核燃料组件,现在一天就能生产出10组甚至更多。

建成国际一流核燃料元件制造基地,产能是基础,自主创新是关键。中核建中通过产能提升和自主创新两翼齐飞,赢得了先发优势,抢占了我国核燃料元件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一直以来,中核建中在持续提升产能的同时,就高度重视元件生产技术的创新。走进中核建中400吨扩建技改工程新生产线,随处都可以看到创新的影子:

化工转化生产线,芯块制备生产线,格架等零部件加工生产线,燃料棒和组件生产线……很难想象,覆盖了化工、粉末冶金、机械加工、组装焊接等众多专业的核燃料扩产改造工程,仅用了2年时间就建成了一条现代化、一体化、自动化的崭新核燃料元件生产线。

骨架自动机器人焊接、钆棒制造国产化……很难想象,这里的核电燃料元件生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连法国专家参观后都交口称赞。

能力提升,强化竞争优势

核燃料元件生产线400吨扩建技改工程是中核建中核心能力建设项目,备受国防科工局、集团公司等上级主管部门关注。为确保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并按期完成,在项目建设和联动试车过程中,中核建中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首先,公司坚持以计划管理为龙头,制定了总体网络计划,明确了“三大战役”和“十大节点”的项目推进蓝图,以确保工程进度受控。其次,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公司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同时,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确保组织措施到位、工作责任到位。在这一过程中,公司领导带头值夜班,深入工程建设现场督促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协调处理。其三,加强项目建设过程控制、加大工作沟通协调力度,公司建立起400吨扩建技改工程协调周例会制度、分管领导日例会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工程建设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并就土建、安装、关键设备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和节点组织了专门攻关小组抓落实。其四,举全公司之力推进项目建设,公司提出了“全力以赴、全体动员、全面推进、全程问责”的总体工作要求,并在设备安装调试的关键阶段,号召公司干部职工“大干100天,决战400吨”,要求公司各单位为400吨扩建技改工程建设开辟绿色通道。正是公司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顽强拼搏,以决战决胜的高昂斗志,连续作战的坚强毅力,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坚决执行力,全力保障了各关键节点工作按时完成,夺取了工程建设的全面胜利。

分管技术的副总经理任宇洪告诉记者,400吨扩建技改工程是中核建中倾力打造的标杆生产线,无论设计、工艺、装备都是国际一流水准。设计理念上,生产线做到了布局流程化、装备自动化、生产信息化,辐射防护、通排风建设最优化。此外,400吨扩建技改工程整条生产线均采用了先进的工艺和设备,化工转化工序采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干法转化工艺制备UO2粉末,在烧结工序采用高温动梁式烧结炉,在单棒制造工序引进了压力电阻焊机及配套视觉自动检查装置,在骨架制造工序自主升级了双工位骨架焊机、研制了骨架整体胀接装置等。这些先进设备、工艺和系统的集成应用,也让中核建中实现了技术创新能力的集成飞跃。

400吨扩建技改工程全面建成并顺利投产,中核建中实现了年产金属铀从50吨到200吨,再到400吨,直至800吨的跨越,产能跻身世界前列,可满足30个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换料需求。这为中核建中继续保持国内核燃料元件制造产业的先发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使中核建中进一步缩小了与国际核燃料元件产业制造巨头的差距,逐步具备了与他们同台竞争的能力。

创新驱动,增强核心能力

中核建中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同时也是首批国防科技工业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队伍。在核燃料元件制造领域荣获省部级以上奖项200余项,其中,参与秦山300兆瓦核电站研制和建造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百万千瓦级大型燃料组件国产化及制造技术创新、含钆燃料棒国产化技术研究、AFA3G燃料组件国产化制造技术创新等三个项目分别获得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尤其近年来,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的GFX-200干法转换装置填补了我国无大型铀化工干法转换装置的空白。2014年,公司以成套设备和工艺技术转让的方式,成功援助中核北方建造了两条100吨DUC干法工艺生产线,带动了国内铀转化产业升级换代。为摆脱国外技术的垄断,公司经过5年攻关,成功研制出双工位骨架自动点焊机,使得大型国产化燃料组件双工位骨架制造达到国外先进水平。2013年,公司完成了俄罗斯高燃耗TVS-2M燃料元件国产化,实现了对俄法两国先进燃料元件制造技术的同步掌握。同时,公司还完成了快堆转换区组件和含镎组件的研制工作。至此,公司具备了300MW、AFA-2G、AFA-3G、全M5AFA-3G、VVER-1000、TVS-2M以及快堆等多种类型燃料元件的制造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从2010年起,公司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一道承担起CF系列燃料组件的研制任务——为“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先进核燃料元件。公司成立了专门的技术开发团队,通过努力,掌握了“华龙一号”燃料组件制造核心技术,拥有CF系列燃料组件设计和制造专利62项。接下来,公司将积极推进CF燃料组件工业化生产和原材料的国产化工作,全面保障“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燃料供应。2015 年6月15日,公司通过现场视频连线直接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汇报了“华龙一号”核电燃料组件研制情况,在社会各界中引起了广泛反响,进一步增强了中核建中的行业地位和影响力。

打造国际一流核燃料元件制造基地,既要有产能、技术创新等硬实力冲锋,更需要管理、人才队伍、企业文化等软实力支撑。近年来,中核建中着力软实力提升,推动了公司新一轮转型升级发展。

中核建中通过能力跨越、技术创新、效益提升等,构筑起了企业强大的硬实力。与硬实力交相呼应,公司还同步展开管理创新行动,打造企业软实力。2012年以来,公司坚定不移实施质量领先战略、创新驱动战略、成本竞争战略、文化引领战略,开展管理提升活动,积极打造企业软实力,力求赢得长期竞争优势。公司以“创新理念、夯实基础,程序化、信息化,高起点、高标准,国际对标、国际一流”为主题,以JYK一体化考核、精益管理、6S活动等管理工具为抓手,全要素、全过程对标法国AREVA罗曼厂开展管理提升活动,着力提高企业安全环保、质量、生产、成本、科研创新、项目建设、人力资源、信息化及风险管理水平。经过几年的努力,公司管理提升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荣获集团公司“管理提升活动优秀基层单位”称号。

核安全至高无上,建设绿色核工厂

进入中核建中厂区,犹如走进一个诺大的花园,郁郁葱葱的树木后透出白蓝相间的厂房外墙,办公楼房顶端“建成国际一流核燃料元件制造基地”硕大横标豁然入目;车间地面黄色的线框醒目地标示出每一个物件应该摆放的区域,一切都井然有序。随处可见的是核安全相关的标语,在随时随刻提醒着每一个人要从思想上“严”、“慎”,从行为上“细”、“实”,确保核安全万无一失。忙碌的员工,意气风发的面孔上写满了自信。所有的一切,都透出中核建中绿色环保的核工厂形象,向外界传达着安全发展的企业理念和责任担当。

“核无小事,核燃料无小事,核工业一损俱损。确保工厂核与辐射安全,这是党和国家赋予的政治使命和社会责任。它既关系到社会公众的健康安全和公司广大职工的福祉,也关系到核工业的健康发展,更关系到国家核心利益。作为核工厂,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是社会对我们的要求,更是我们自身对社会的庄严承诺,这在中核建中历届班子中已成为共识。”丁建波说。

作为一个核工厂,中核建中秉承“核安全至高无上”的核心安全理念,严格遵守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以及核安全法规、标准,自觉遵守和严格执行各项核安全运行限值和条件,全面落实各级安全责任制和各项管理措施,层层分解签订落实《安全责任书》,明确责任与授权,接受国内外有关机构的评审监督。公司先后通过GB/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公司每年对核燃料元件生产线操作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和上岗培训,实行严密的现场监控,定期进行核事故应急预案演练、核事故应急演习。多年来,中核建中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核安全运行限值与条件和核安全报告制度执行情况,核安全重要物项运行正常并处于有效状态;“三废”处理设施运行正常,放射性和非放射性气载、液态流出物排放合格率100%,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环保“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核安全、职业安全、环保、职业卫生“三同时”执行率100%。厂址周围环境空气、水体、土壤以及生物中放射性物质的含量处于本地区的本底水平,公司周边环境和公众得到有效保护,树立了绿色、文明核工厂良好的社会形象。

质量为本,为顾客提供安全可靠的核燃料

核燃料元件生产作为铀资源与核电站的接口,对保障核电站的运行尤为重要。采访中,记者一行来到了中核建中的生产车间,对车间的现场管理有了颇深感触。进入车间之前,记者被要求穿上白大褂,戴上帽子、手套,穿上鞋套。车间负责人告诉记者,穿上防护服,不仅是为了保护参观者,更是因为生产二氧化铀芯块需要洁净的环境,如果手上的汗渍接触到了芯块,就会对其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穿上防护服是为了保证人的活动不影响核产品的品质。

在芯块烧结和组装车间,记者看到,每一个检验合格的芯块盘上,都有一个标签记录着产品相关信息,每一根燃料棒都有一个条形码,在每道生产和检验岗位都要将条码相关信息记录在计算机的质量跟踪系统中,这些都是产品的“户口”。核燃料元件在核电站中出现任何问题,都能在第一时间查到生产过程的相关信息。

在中核建中,凡事均有规范,凡事都有记录。比如,质保文件写错了,正确的改法应该是,在错处划上一道杠,旁边写上修改者的名字和修改日期。“从原材料进入生产线的那一刻起,每一个生产过程都是在质保文件的控制下操作的,不受控的产品哪怕是合格的,我们也不能提供给用户。”质量管理部的一名负责同志告诉记者,核产品的质量不能只靠最终的把关,有些缺陷靠最终检验是检验不出来的。因此,我们生产过程中把好每一道关口,做到每个人都是一个安全屏障,保证产品不仅检验数据合格,而且质量确实过得硬,这样才能真正符合客户的要求。

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中核建中就开始构建核燃料元件制造质量管理体系。经历了24次体系文件修订,经过三个阶段的大“变革”,目前,公司已建立了一个高效的运行机制并持续改进和有效运行。在30多年的时间里,核燃料元件制造质量管理体系从“管理条例”到“过程优化”,从 “质量保证”到“全面质量管理”,一次又一次升级,最终以“用户满意”替代了“符合要求的产品”,显示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超越和提升。最关键的是,它改变了数千名员工的工作方式,又最终助力打造了“质量过硬,安全可靠,万无一失”的“建中品牌”。多年来,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和现场交付合格率均为100%,得到了核电站用户的充分肯定和信赖。

人才队伍建设,助力一流目标实现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资本,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中核建中通过改革用人机制、制定《管理手册》、进行全员岗位评价、加大培训力度、改革绩效考核办法等,狠抓人才建设,确保队伍素质全面提升,通过调整职能,打造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逐步建立了一个集招聘、选拔、培训、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管理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不仅实现了人力资源价值链的有效管理,也为企业提供了组织和人力资源的双重保障。尤其近年来,中核建中创造性地拓宽了领军、技术、技能三类人才的发展通道,管理上推出“领军人才”,技术上推出“首席工程师”,技能上推出“首席技师”,从而营造了人才辈出的良好氛围。据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黎斌光介绍,公司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500多人,高级职称400余人(其中有35名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级职称近600人,高级技师、技师200多人。

公司党委书记肖林感慨地告诉记者:“多年来,建中人秉承‘敬业报国,求精创新’的企业精神、‘一切求更好’的工作理念,坚定不移朝着‘建成国际一流核燃料元件制造基地’目标迈进。面对困难和挑战,大家敢打硬仗、能打硬仗,一路闯关夺隘,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2000年,为了实现公司高性能核燃料组件的国产化,时任车间主任的彭海青和他的30人团队,向含钆芯块燃料棒国产化发起了攻坚。他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用近3吨实验料,进行了50个批次的试验,用1年时间完成了国外2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实验。2002年9月,他们的成果通过了法国专家监督下的产品合格性鉴定,从而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结束了高性能燃料组件使用的含钆燃料棒从国外进口的历史,也使中核建中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这一技术的核燃料生产企业。

2005年,在攻克全M5 AFA-3G技术难关的日子里,时任公司技术处技术科科长吴平和王刚等同志,没日没夜地扑在全M5技术转让工作中,协调、组织全M5工艺预鉴定、鉴定及产品合格性鉴定,深入生产现场配合车间及时处理、解决发生的技术问题,保证了全M5技术转让各项工作始终按计划节点顺利推进。为制定管座最佳的加工方案,全国劳模、共产党员张世平调整流水孔加工顺序,经过多次试验,使全M5上、下管座加工时间比原来缩短了四分之一,且降低了管座生产成本,并一次通过了管座产品合格性鉴定。

2011年以来,在“华龙一号”燃料元件研制过程中,为了保证生产,科研项目都是下班以后才进行。特别是在项目的攻关阶段,攻关团队成员下班之后会自动留下来加班。没有人提条件,也没有人提加班待遇。大家认为这是自己分内的事情,为了尽早、更好地完成,应该留下来。“有的同志身体不好,加班到半夜,我们让他先回家,但他还是坚持守在岗位上。” 首席工程师汪建红说。

2013年,在公司新400吨扩建技改工程中,承担2140子项设备安装任务的维修安装部,以“5+2”、“白+黑”的工作状态,争分夺秒,打响了“保安全、保质量、保进度、全员会战”第二战役攻坚战。电工班班长马江把全班按任务不同划分为几个作业小组,并将计划倒排工期,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岗,时间到天,按时间节点抓落实;王增祥不顾腰椎间盘突出,坚守在工作岗位;刘志权在进行风管制作时血染手套,依旧坚持工作;刘守刚腰上贴着6-7块膏药还坚持在高空安装风管……

2014年以来,在高温栋梁炉整改攻关中,攻关小组人员团结协作,加班加点,不计报酬,其专业、敬业的工作态度令德方专家感动。从最初的配合、到提出建议、再到让德方采纳我方的自主设计,中核建中实现了由跟跑到领跑。正是由于攻关小组不迷信盲从,勇于自我创新,不仅圆满完成了动梁炉整改攻关,确保了动梁炉稳定、规模运行,还打破了德国公司对动梁炉制造技术的垄断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核电燃料元件生产中,我们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既锻炼了职工队伍,也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专家。这些专家和骨干是支撑我们企业发展的宝贵资源。”中核建中公司总经理丁建波对自己这支敢打硬仗,能征善战的队伍充满信心。

顶层设计,打造文化软实力

在大力推进管理创新的行动中,中核建中还着力打造建中特色的企业文化。中核建中50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当前,中核建中正在通过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蕴含建中魅力的企业文化,将公司的优良传统重新赋予时代特色,并与企业战略行动保持一致。

在推进改革、加快发展、保持稳定的新形势下,中核建中既面临核电发展的良好机遇,又要迎接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肖林表示,“如何更好地化挑战为机遇,早日把公司建成国际一流核燃料元件制造基地,不仅要靠经济的力量,还要靠文化的力量。因此,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努力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把广大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发挥出来,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展示企业良好形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顺利实现公司战略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核建中企业文化的目标是以文化引领企业持续发展。“近年来,公司在努力完成年度生产经营目标的同时,大力弘扬‘敬业报国,求精创新’的企业精神,坚持以文化提升生产力,持续打造建中品牌,全员创一流的特色企业文化,有力推进了企业健康和谐发展。”肖林说。

中核建中从2014年开始,加强了企业文化顶层设计,并将建设与公司战略转型相适应、相匹配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为公司改革发展提供文化支持作为下一步的突破方向。

公司坚持以企业文化为灵魂,着力推进“四化”建设,即推进文化理念统一化、文化行为规范化、文化视觉一体化、文化建设标准化,使企业文化更好地服务企业和员工发展,让广大员工认同、接受并主动参与企业文化建设,逐步形成文化自觉和自信,提升企业软实力。

文化理念统一化。公司继承和发扬企业优良传统,立足和突出核工业企业特点和特色,融入和服务核燃料元件主业发展,通过对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色文化总结,借鉴新的优秀文化因子,提炼出了“国家为重,用户为先,员工为本”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敬业报国、求精创新”的企业精神,“铸国之利器,筑核电粮仓”的企业使命,“创新驱动,文化引领,人才强企,品牌制胜”的发展理念,“一切求更好”的工作理念,确立了“建成国际一流核燃料元件制造基地”的企业目标。

文化行为规范化。首先,在制度建设上,公司新编了《管理制度大全》、《管理手册》、《企业文化手册》、《员工手册》等,搭建起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制度框架,并逐步实现制度流程化。其次,在实施的过程中,公司制订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等中长期规划以及年度计划。明确了各部门、员工的职责和任务。从战略规划、推广与实施、目标与指标考评等环节全过程管理,形成了有计划、有实施、有检查、有改进的PDCA良性循环,实现持续改进并不断提升。

文化视觉一体化。在遵循中核集团公司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公司制定并发布公司VI手册。把中核建中(CJNF)的标示规范统一地融入到公司各形象载体中去,通过统一冠名、统一名片、统一桌签、统一门牌、统一奖牌证书、统一纸杯、统一PPT模板等,从细节和表象入手,强化和推进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以此进一步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塑造公司良好形象,助推企业蓬勃发展。

文化建设标准化。2014年,公司启动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顶层规划并进行动员部署,对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现状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确定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方向,制定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并开展公司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征集和提炼,形成符合公司发展需要的、体现公司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理念规范用语,通过征集和提炼活动,统一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明确公司统一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行事风格,进一步丰富和升华公司企业文化内涵。

在采访中,丁建波表示,“企业文化是推动中核建中发展背后的一股持之以恒的力量,建中人从艰苦奋斗的创业期到精益求精的发展期,再到追求卓越的跨越期,历经50载春华秋实。如今“十三五”的号角已经吹响,建中人将顺应时代要求,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底蕴,以军工文化、核工业文化为引领,以安全文化、质量文化为重点,用富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的建中文化助推公司向着建成国际一流核燃料元件制造基地的目标进发。”

猜你喜欢

核燃料中核核电
红沿河核电站6号机组完成首次核燃料组件装载
中核公铁
中核港航工程有限公司
中核科技
中核机械工程有限公司
第四代核电 高温气冷堆
百年初心精神 点亮核电未来
2020年核电活动安排
核燃料——核电站的粮食
核燃料技术革新潮来袭